折翼天使 尤金尼德斯
「姑娘们硕大无比,她们穿着正式场合穿的连衣裙,每条裙子里都套了个铁丝笼子。好几斤重的头发牢牢地固定在她们头顶上。她们醉醺醺地吻着我们,要不就昏睡在椅子里,都做好了上大学的准备,做好了嫁人的准备,做好了带孩子的准备,她们只是隐隐约约感觉到会不幸福——换句话说,做好了活着的准备」
同名电影热评提到人生最痛苦的是前20年,慢慢成长到只对吃喝拉撒感兴趣那刻就安全了。从尚未进入引文这种生活的30代的我来看,倒不如说前20年是在找一个「自我」与「世界」的平衡点。从最早自杀的妹妹日记来看,虽然提到「没有了小情小爱,甚至没有自我,谈论的都是宏观」但这些宏观里很少能见到「个体的人」的存在。她言辞中皆是批判,有对世界自然的怜悯,却没有对弱势个体的怜悯。这就是父母与学校没能教给她的东西。而身边一旦有人决绝拥抱死亡,则直接为最接近她的、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提供了可行的选项。导致了不可控的局面:连父母都反抗不了,如何反抗世界?
无需为生计发愁,意味着有大量的时间注视着精神世界。怎样做到适当适量的引导就很考验父母的眼界与情商。尝试与孩子沟通、商量,做适量的引导,而非以强权压制他们的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