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更新内容

看到这个一言难尽的纳瓦拉舞曲就想到,当年完全不熟悉小提琴曲目的我在听过Twoset拉完之后多少有点困惑,去油管搜到一个西班牙民族骄傲的频道的版本惊为天人,哪怕专门存了也一直没有细思为什么只有杨天娲一个独奏家的名字,然后再也没找到过那么和谐的版本……很后来才知道是她一个人拉了两个部分(……)
咋说呢,再和谐的伴侣也不如自己👍
m.weibo.cn/status/485934671279

有些小地方,比如说21'17''乐句结束明明是一种飞快尖锐的突然下落,完全就像是现代电子乐效果的处理,一边感慨老肖到底是带着何等考量设计出来的,一边去听其他的版本就觉得哇怪不得之前从没发现这个有趣的小地方过,居然可以对着同样的谱子显得如此不同

显示全部对话

第一次听肖斯塔科维奇弹自己的第二钢琴三重奏,有点刷新认识youtube.com/watch?v=piseWd7PUy

以前一直听Ondine 1990年某张,全程很稳重很控制导致最后的Allegretto太慢,说好听点就是庄重诱发省思什么的,但确实是缺少那种应有的焦躁和攻击性;后来就是那个被人盛赞的Greenwich Trio的版本 youtube.com/watch?v=ZRltNxBvMD
就,尤其是那种爆发式的攻击性,但是这种攻击性是一定程度上付出了音乐性的代价的;Richter, Kagan & Gutman 1984版同样(当然我不太听不下去主要还是油管这版录音让我耳鸣)
但是老肖和Oistrakh和Milos Sadlo的这个版本 :ablobcatcry: 该说不愧是创作者自己的演绎吗……乐器的关系构成平衡的可怕,速度太快可能是当时录音技术没办法,但特别是从18'15''开始到18'43''左右,钢琴和大提琴在不同动机并进的张力简直是情绪绑架,20分起几乎让人想起夜之幽灵的钢琴也是第一次听这么清楚,特别重要的是有些响度变化和rubato,后来人的版本里面根本不做哇到底是为什么(谱里没写??

换了新的耳机重新看了一遍《女殺油地獄》,才发现最后一幕气氛紧绷的停顿间时不时会响起拷问一样的钟声,表现式的直接传递出恶向胆边生的层层递进,体验触目惊心
而且很有趣的是还没有意识到与兵卫意图的阿吉是显然听不到这种拷问的,也就是说,虽然是最传统舞台剧,但这里放弃了常用的独白的tell,用音乐让观众直接陷入了与兵卫的内心,结合片冈仁左卫门有所控制的表演,简直是现代性的剧场了(虽然还是有旁白唱词,但感觉更多也是音乐性而不是陈述性)

有的时候还是觉得教学语法合情合理但是应该与语言学教育接轨更多,或者要不然设立[Language Name] for linguists好了,不然真的很打扰认知框架 :ageblobcat:

对《阿凡达2》的特效 “喧宾夺主” 的批评让我想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阿多诺对当时的流行乐的不满。他说这些曲子发出的是 “饮食之声(culinary sound)”:这不是说当时的流行乐听上去像人进食时发出的声音,而是说它们产生的效果是让人对某种简单、重复、且肤浅的享乐产生渴望,就好像对食物的垂涎一样。阿多诺认为,一旦人们对享乐的渴望在流行音乐的饮食之声中被满足,他们就容易忽略别的更重要的思考,即对作品的形式和结构的理解和批判。为此,他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当我们的注意力被事物引起的感官享乐吸引之后,我们就无法穿透表象,获得关于它的 X 光片。阿多诺是说,我们的感官享乐和理性思辨非但不能彼此依赖还互相冲突;而且他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会被感官享乐俘获,忘记我们对自己负有的理性启蒙的责任。

针对《阿凡达2》这类 3D 特效电影的许多批评都可以找到阿多诺的影子:“视听特效喧宾夺主” 暗示了二分法,“给儿童看的动画片” 背后是对理性启蒙的自我鞭策。和阿多诺一样,批评者对人们在各自的审美生活中的 “表现” 乃至 “收获” 表达了悲观和不信任,需要一再被提醒,教育,和提升。然而,审美活动从根本上来说,其实就是享乐活动,而非思辨活动;即便有思辨,那也是后于且次于我们在审美关系中对愉悦的感受。在审美活动中,我们渴望的是对愉悦本身单纯的延展,而不是愉悦的形式和结构。其实,我们既不渴望也不需要渴望审美的对象的 X 光片。它没有阿多诺及其信徒宣称的那么重要。既然对愉悦本身的享受是投入审美活动的唯一门径,又何来肤浅。在感受并获得愉悦这件事上,我们厌恶被他人教导,因为被教导伴随着被阿多诺式的审美家长和警察矮化和侮辱的风险。当我们把本末重置,恢复享乐在审美活动中的地位,意味着我们同时把如何感受审美对象的权利还给了每一个审美个体,审美生活便成为自由人生不可或缺的部分。

夜晚,在天安门、端门、左右掖门都上锁之后,我独自站立在午门下面的广大的石坪上,万籁俱静,满天繁星,此种况味,非常人所能领略。我曾写信给黄永玉说:我觉得全世界都是凉的,只我这里一点是热的。

——《午门》 写于一九九三年三月七日

忘记在象有没有发过,昨天科室老师说从此病房可以分为阳性病人房间(简称阳间)和阴性病人房间(简称阴间),听了觉得每天查房的医护可以称为来去之间

The Song of the Machine

在看这本讲机器与音乐从disco到电子乐发展的小书(漫画?),每一章都有一个列表的歌曲还挺有趣的,能听到一些不常听见的音乐。我把list做成了Spotify playlist

第一章:讲了从战后的大喇叭到纽约的夜店雏形,和初代DJ

open.spotify.com/playlist/5PVU

其他国家的“躺平”:普及疫苗接种,分阶段、分场景、持续追踪病毒感染传播的若干指数(阳性率、阳性检出率、床位使用率)来决定放开程度,并对学校、医院、社会机构的运行提供不同层次的指导意见

中国的开放:自 生 自 灭

(就是不忘初心的意思,虽然中日的初心有微妙的差别但我表达不出来

显示全部对话

回头磕磕前圈cp随便搜资料的时候看到,简直ptsd,普普通通的话都被糟蹋了,好恐怖
(明明只是地域警署女性警察官采访而已

最近每天都好像黏在屏幕前一样彻夜难眠,那些视频里出现那么多次的路牌我不知道骑着车听着歌啃着小吃走过过多少次,镜头转动的时候我都知道另一头是什么景色,甚至感觉自己的知觉都不起作用了,什么都看不下去,行尸走肉一样点开之前看的日剧相关广播听到他们作为背景乐截取了一段柴的第一四重奏,那种被美打动的感觉真的好久违啊,它为什么可以这么单纯又这么美,甚至开始理解了,这就是对美的恨意吗?

(来自微信好友,说转发去掉他名字)
很多人以为当下事件在政治上是徒劳无用功,这是明显不懂政治的体现。Generally speaking,独裁者的力量,枪杆子当然重要,但总不能天天坦克上大街。所以其平时统治主要靠割裂民众。每人都以为其他人崇拜独裁者至少是害怕他,所以自己也怕,最好也崇拜他,否则太危险了———毕竟1:1不是对手,因此真的变成了人人崇拜的景象,统治就这么稳固下来了。现在这事儿一发生,情况则从之前几乎所有人以为几乎所有人都崇拜至少是惧怕堵菜者,变成了大部分人知道了大部分人讨厌独裁者,然后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甚至没那么怕他。所以虽然表面上看没有一点regime change的迹象,但独裁者已经seariously weakened.
中国以前的社会问题也很多,但都有某种局部性,你家被强拆了但我家暂时没有,甚至我家当下可能还从你家被强拆得到了点什么好处。Arguably,文革后几十年来一直没有一个事件,让所有人同时受同一种苦,产生同一种经验————直到动态清零终于做到了这一点。

显示更早内容
雾海

雾海是一个开放且不限制讨论主题的非营利性中文社区,名字来源于德国浪漫主义画家 Friedrich 的画作《雾海上的旅人》。生活总是在雾海中吞吐不定,不管怎么艰辛,他还是站在了这里!希望大家在这里玩的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