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扫读
这篇讲得好好555555
《亚文化观察|谁是厕妹:网络暴力、精神疾病与少女的“戾气”》
https://mp.weixin.qq.com/s/lfNoBzYsQpdX1HWyt7mlOw
☞家庭暴力、校园霸凌、休学辍学都是在“厕所”里常被提及的话题,她们将爸爸妈妈称为“豹豹猫猫”,将“霸凌”称为“80”,仿佛用谐音就能消解掉这些名词背后成长过程中的结构性苦难。
☞厕妹的文化源流“地雷女”同样是明确指向女性的概念。“地雷”的比喻最初其实是专指这类女性在进入亲密关系之后情绪不稳定、让男性极度困扰,与可爱的外表完全不同,像地雷一样给人带来麻烦。这样的定义方式具有极强的男性凝视色彩,在此基础上,主流观念对地雷女/厕妹/惨圈女的态度也很难不受到“阁楼上的疯女人”文化模型的影响。
☞现有的公共讨论对于厕妹的态度,也侧面印证了她们很难得到来自“成人世界”的关怀。大部分关于厕妹/惨圈女的报道里,网暴事件无疑是最重要的焦点。“青少年的恶意”被一再强调,为数不多的对厕妹群体内部的采访,其呈现方式往往也在有意或无意地去放大厕妹的幼稚、不讲理,对于这一亚文化的内部渊源以及产生缘由却只字不提。
即便是在青少年抑郁问题已经逐渐受到舆论重视的当下,仍有很多成年人认为青少年的心理问题都只是普通的“青春期情绪不稳定”,或是幼稚的跟风行为。尤其当这些青少年的发泄方式不符合主流社会规范(例如厕妹),甚至可能引起“无病呻吟”的反感。无论痛苦的缘由在其他人看来多么微不足道,对于主体来说,痛苦都是无比切身具体的。如果将病态的产生仅仅归咎于“幼稚”或“恶意”而不去追究背后的问题,不仅是一种健全中心主义的凝视,还体现了对结构性问题的缺乏感知。
没事就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