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个说法很辛酸很真实,就是那些父母全心全意对孩子好的父母,也拿不出自己没有的东西。
其实很多父母也没有被好好爱过和尊重过,所以他们给孩子拿出的已经是最好的了,但是他们可能再努力也给不出自己没体验过的爱。
作为合格“最后一代”,不仅是肉体要终结这个可怕的循环,更要宏观上反对剥削人的大环境,微观上自己教自己怎么爱自己,如果能教会父母更好,不行就算了,但是还是要自学什么是真正的爱和尊重(其实学会了,就会天然反对那个把人当菜当矿的大环境)。
只有这样,最后一代才能真正自洽。
甚至会慢慢具有“肩起黑暗的闸门,放孩子们到光明的地方去”的潜力。
不然就是一辈子碎碎念“我命苦,我孤独,我穷,我没人爱,所以我决定不生小孩,我这样了都没报复社会,还保护了我未出生的孩子的不被生育权,哎呀我可真高尚”的、奇怪的人。
童年越被严厉约束的小孩,在焦虑和恐惧的包围中,对安全感的追求就被不断被强化,对失控失序就越不能容忍。
这至少产生两方面问题:
1. 长大以后,面对挫折感和挑战时,应激反应会异常高,因为对安全感的需求异常高,将之凌驾于任何其他感觉之上:关注点永远从「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被偷换成「内心是否感觉舒适」。
2. 行为动机经常被恐惧劫持,更愿意基于恐惧而非「想要」去行动,更愿意在拖延之后拼命驱赶自己去劫后余生,同时不能容忍失败和挫折(回到第一点)。由于成长中快乐和自如的体验太少,这部分真实的渴望无从触及。
没事就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