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更新内容

越来越喜欢刷threads,内容质量和🐘很像,真的很像古早时期的互联网生态了

一年没有回国,发现物价变得非常非常高,都快赶上英国了,和爸妈在超市随便买买就四百多,这在以前顶多一两百...

财新周刊在 2018 年就发出《中国式地下代孕调查》的系列文章,里面的数据惊人。澎湃在 2020 年也发过一篇《疫期订单增加,88万“包成功包性别”》。

揭示“代孕”过程中,会产生肾移位、先天性心脏病、早产现象,甚至是肛门闭锁、少了一个肾的孩子。虽然没有确切比例,但这些孩子的诞生,意味着“交易失败”。客户几乎不会接受孩子,也不会支付尾款,孩子则会被代孕机构作“其他安排”。

至于安排是什么,不得而知,但可以想象的是,这些孩子是被制造出来的“商品”,可选择性别、单胎或多胎,如有缺陷,则会被直接抛弃。

pca.st/episode/904bafb3-0cb8-4

#随机波动 请了《#过渡劳动:平台经济下的外卖骑手》作者 #孙萍 上节目。她分享了很多通过 #田野调查 获得的关于骑手生态的一手观察,有非常多关于 #外卖骑手 个体、以及骑手以自身智慧与算法对抗的故事,非常值得一听

显示全部对话

我觉得所谓垃圾时间,要看对谁而言。
目前的时间对于执掌政权的你共来说确实是垃圾时间,进也进不得,退也退不了。只能看着水从脖子淹到喉咙和头顶,偏偏能扑腾的手和脚都被一尊砍断了。
但对于普通人来说,现在的时间其实是非常宝贵的。
我就说一点:目前的萧条和衰败很明显是因为缺了什么东西。人对于缺乏是很敏感的。只要能冷静地观察现状,其实就能总结出那些能使得社会变得繁荣发达的关键因素。你就变得清醒了,有了领悟,这可是亲身体验,比读书得来的知识更深刻。
只要能活下去,这些领悟是有助于你去亲身重建一个更好的中国的。
相比之下,过去中国的经济烈火烹油,反而让很多人变得糊涂了。

我就有一个印象很深的例子。不明白播客有一期请了VIctor Shih(史宗翰),问他中国会不会因为体量很大,家底很厚,所以经济的种种问题还能再拖一段时间才爆发?史宗翰很确定地说2023年就会有很大的问题。我刚开始也想不明白为什么他那么自信,后来看到2023年经济确实就是一蹶不振,慢慢想才明白:原来我们总觉得中国家底很厚,但作为经济分析专家,史宗翰着眼的地方不是家底有多厚,而是“家底是怎么来的”
中国过去的发展是凭借庞大的低薪劳工群体在恶劣的环境中工作,再加上对外开放吸引来外资投入,所谓的家底就是这么一回事。
但其实这样的发展也还是不足以搞出胡温后期和一尊上台初期的那种炫目的大繁荣,我们还以为一尊有什么法宝,后来才知道法宝原来是疯狂借债。
现在人口老龄化和工资上涨使得中国失去了廉价劳动力,战狼外交和《反间谍法》又使得外资从中国飞速逃跑,第二个法宝也不灵了。现在之所以勉强维持,只不过是之前的惯性,但疫情三年的穷折腾、一带一路的大撒币、高科技维稳体制、地方债的利息等等开支这么一耗,再厚的家底也撑不了,所以2023年出问题这个判断在旁观者眼里非常自然。
而为什么我们不知道呢?因为中国人,特别是80后90后这些人之前的运气太好了。中国的90后基本上从出生到大学毕业为止都过着一年比一年好的生活,这种生活使得他们根本没有足够的动力去了解基本的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也根本没意识到自己享受的都是些什么。认为中国是特殊的,认为中国只要有你共的“高效管理”和被中国人捧为神圣的“吃苦耐劳”,就可以永远发展下去,外国人永远也离不开我们,我们就可以永远挣外国人的钱,永远拿着土潮的中国麻袋去外国抢最新款的iPhone……
我们现在失业、内卷、人心惶惶,这些都是美梦破碎的代价。然而代价付完了之后你是有可能学到东西的。前提是你得拿出勇气去面对现实,而不是共产党灌入你脑子里的那些八股。
鲁迅说“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我认为拿来说现在的中国人也很合适。这三句话其实说的就是这二十年的一场幻梦,但最后一句也是我想说的。
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现在是得救的机会,不是什么垃圾时间。

看着落日感慨地球真的很美………好美的一颗星球

犹豫了一下,要不要写。这个嘟文主要讲的是我作为一个躯体化严重的抑郁患者如何重新拾起运动习惯,从小做起,到最近能够重新开始跑步及胜任一些以前做不到的锻炼动作。假如你想尝试,不妨看看。不过,如果身心状态不允许的话,请不要勉强,好好休息才是最重要的。活着还不短,锻炼这种发展性的需要很可以拿个号码牌等着。我状态不好时也是一年不会出门跑两次步,在家更不用说了,床才是我最好的归宿。 

以前看过一个烹饪节目,参赛厨师说ta做一些厨房的实验性创作会挑在周末。因为不会浪费平时赶时间的生活,ta解释。

我觉得这个思路和我这个阶段的复健锻炼思路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要太正式地对待它,专门辟出一段时间,这样也许会带来一些额外的心理压力。大学一个教授吐槽我们去健身房锻炼不如爬楼梯。虽然他的本意是引导我们不要挤占电梯,但是有两分道理:运动,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似乎哪里说日常通勤的步数和强度不能算作每日运动,但是一个知名的老人家说自己日行七千步保证身体机能的健康,学校又要求每日步数过万。你看,这些标准也没有那么死板。只要动起来,都是很好的。

1.开始时我会建议练习一些基础而重要的动作。具体动作可以因个人需求不同来选择。选好几个,不用太多,就可以练习。

2.利用碎片时间练习。参考:我会在做饭等待时做单腿硬拉/深蹲/保加利亚深蹲/箭步蹲/俯卧撑(撑桌)。等待的时候我个人有点不耐烦,又不好走开或看手机——毕竟要看火候。(所有都可以用「组」来计数,比如12-15-20次一组,看着有限时间灵活安排。也可以设置这个动作每天练就是几十次这样。)

3.不用急着每天什么都练。先有时间碰一碰就可以,多去感受身体。我现在进度那么快是因为我的经验相对丰富且已经对自身体能比较熟悉。然而,我还清楚记得靠自己摸索所有锻炼动作过程中走的弯路。发力的感知是最重要的,「对」比「多」重要得多。这一点,如果有不错的引导者言传身教会挺好,自己尝试感知也不一定就会差,只不过需要耐得住挫折。

4.每天可以只选一两个动作就好,假如你没有别的目标(如训练体能是为了其他运动),那动起来就已经很棒了。

5.感受发力小技巧:先在大脑里明确这个动作练得是什么部位,应该是哪个肌肉群有发力的感觉。比如:以前我练保加利亚深蹲的时候,总感觉这个动作花哨得让人摸不着头脑,今年突然意识到它的本质是「深蹲」,那就应该是臀部和大腿后侧发力。问题就解决了。(之前练得都是错的(º﹃º )不过现在对了就很不错!)

⭕️编辑补充:工作的友友在工位上或摸鱼中多舒展/拉伸一下身体(伸懒腰)也会让自己舒服一点。

6.进步到一定阶段会发生什么?
6-1今年我没有练过腹肌(因为真的不爱做,那种辛苦是真的好辛苦难以忍受),但是我的腰围可能算是历史最低,肉眼量的。因为,运动起来其实是全身的事情——练上肢下肢,也是会牵连到身体的其他肌肉的,放到腹部可能就是要求稳定性/保持发力。

6-2涉猎其他运动会发现变得轻松起来。今天心血来潮做了十来个下犬式-平板切换,竟然做得标准且毫不吃力。前两年尝试做瑜伽的时候,我必须得屈膝才可以。包括跑步也同样,今年刚开始复健,在之前练体能的情况下,并没有想象中吃力。

6-3⭕️编辑增加:更会发现生活中处处可锻炼,因为活动就是在运用肌肉呀,而且更加考验身体协调能力——练肌肉我觉得更重要是为了更好地在生活中活动。以前看一部美剧女生跑自家别墅楼梯被吐槽这也要练臀。我不明白但大受震撼:啊?跑楼梯还能练臀?我怎么感觉不到臀部有肌肉?(×)现在臀部发力掌握了之后,发现确实是可以的。甚至走路多用大腿带动前进也会增强大腿发力,避免大家不想要的「小腿粗」以及走路多小腿酸痛(这个更影响日常心情,假如去爬山到一半就很累,可能会有点遗憾)。

运动好像真的会让我感到快乐。不过不爱运动也是可以的——宅宅小狗安每天非自愿抱狗狗上下楼和一小段路,如今手臂竟然也「练」出来一点了(´-ωก`)。可见,只要生活,就是在运动。我所说的,大概可以算作「劳动」或额外做功吧。

⭕️编辑补充:
还是想标重点:量力而为就好,尤其是生病得辛苦的友友千万不要因此过分焦虑而勉强自己。生存就很不容易了!!!

附图是我运动的频率记录。今年第一季度我的状态都很差,根本没法运动。四月份因为想重新跑步又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所以在家利用零碎时间锻炼。一段时间之后,坚持会变得容易,可能是因为身体把对自身的掌握感提升作为了正反馈激励,事情变得顺利起来。供参考。

#x的日常

从一个客观层面来看,中国人生活环境中接触多元文化的机会少,看见法国开幕式一下子吓坏了,因为生活中几乎这些都不存在,甚至不是正常的。但是这些在西方国家哪怕一个学校的展览或艺术活动中都能看见这样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生活中也处处都有所谓的“怪人”,没有机会被审判,女生也可以尽可能的展现自己的身躯,这也是女性意识觉醒的第一步,也不再担心会有人指指点点,将衣服与道德相联系,我现在在图书馆也会只穿一个吊带背心,感到自由很多。这是在过去绝对不会做的事。

疫情让我想通的一件事是,文革并不需要达到一定的条件,或者说中国人对下一场文革时刻都处于就绪状态。
以前认为需要各种条件,比如领袖对底层民众的号召力,长期的社会氛围,经济发现水平等等。
其实不是的,发动下一场文革只需要松开手里的绳子就行了。
人民群众早已经时刻准备了几十年了。
甚至再扩展一下,曾国藩曾感慨,手底下的兵不好带了,不让屠城就不听话不好好打仗。
对管窥屠城场面的描述来看,他的士兵们是真的喜欢屠城,在杀人里获得了十足的快乐。
其中的精神一脉相承。
甚至再恶毒一点,史书里的“岁大饥,民相食“也许并不是我们想象的愁云惨淡,没准也是蓝天白云欢快捕猎,晚上围着篝火搞人肉派对一片祥和也不好说。

@yvekklo @board

请参考以下视频,“自学英语零基础到中高级!超详细学习指南”,讲得非常系统和科学:
bilibili.com/video/BV1ZM4y1J74

YouTube她也有号,请选择自己方便的平台观看。

非常推荐这个up/youtuber,信息量大,干货满满。

这个up是社会学的背景自学了很多心理学和脑科学的书,会英语法语德语(可以上课和交流的程度),另外还会波斯语阿拉伯语等。内容挺靠谱的。

等你状态恢复了,可以youtube看她的全英频道,一边学英语一边扩宽眼界,赢两次。

再塞点私心(以下供学习之余提高效率,和调节情绪):

bilibili.com/video/BV1He41197L

bilibili.com/video/BV1fG411U7B

rt我感觉我这半年对精力恢复还蛮有心得的。去年我burnout了一整年多,但是最近我已经不太会感觉到慢性压力了,挺开心的,也干了很多事情。

1. 给自己安排玩的时间,而不是休息。休息这个词很容易让人觉得什么都不做精力就会恢复,但那样的恢复通常是比较缓慢的慢冲,能耗较小,但是恢复缓慢,上限也低,适用于精力槽消耗殆尽时。但是人除了休息也需要玩,需要真的能让人有所期待和开心的事。玩才是快充,是吸氧,能调高人的精力平均值。因为娱乐是生物本能,就像养狗不能只让它在家睡觉,也需要跟他玩球,违背生物本能的事是不可持续的。“枯燥”和“无聊”的生活很难是精力充沛的。我体会下来更合理的方式是在到达精疲力尽的临界值前预留玩的时间和精力(是的,玩的精力应该是预算的一部分)。休息是备用电池,只能让手机开机,但是玩才能充满电。尽量不要等到自动关机再充电。

2.如果已经进入做平时喜欢做的事也什么都感觉不到,只要不做事就感觉到心慌坐不住的状态,说明神经状况可能已经有些失调了,自我的情绪调节能力有些失灵。反常识的是,在这时更不应该一直自己待着。除了寻求药物或者心理治疗,可以通过社交和感官体验来帮自己外部调节。有一派依恋理论认为,在我们还是婴幼儿的时候,我们的自我情绪调节能力还没有成熟,所以我们需要通过父母跟我们的互动进行情绪调谐,父母在这时是我们的外部调节器。在成年后,人和人之间的互动依然有这样的作用。如果周围没有足够支持性的关系,也可以试着进行一些浅层社交,比如去超市买东西,感受人味,打破封闭的脑回路。感官体验可以是洗澡、做家务、接触大自然、听音乐、运动。总之是让人感觉到被唤醒的体会。运动可能特别有效,因为对人的专注度要求高,所以切断脑回路的效果特别好。

3. 仅仅是忙碌不一定会导致burnout,匮乏才会。解决匮乏需要的是输入。玩会输入新的体验。解压球、单纯的冥想、简单的感官着陆(分别识别五感的刺激物),在我的经验里可以救急,但是很难根本上改善burnout,因为他们不会带来新的体验。他们不会留下美好的回忆。因此我们的大脑很难记住他们。社交和感官体验是一个支持网络。人需要在自己调节不了的时候知道什么能帮自己调节。因为人类无法在真空里好好存活。支持网络不仅仅是说几句安慰的话或者大道理,它们也会输入新的体验,带来新的回忆。如果累到寻求放松和支持的本能已经有点支离破碎了,可以把自己过往经验里有用的记下来,列成一个个人清单。但精力纾解的本质是人需要在自己的生活里保留值得期待的东西。

@board 请问各位象友有没有关于成都及四川地区的心身科诊断推荐,目前看到推荐华西医院和第四人民医院的比较多
稿主可能存在的问题:焦虑/抑郁/分离性障碍/C-PTSD,持续时间较长至少有五年以上

“无论你是模型制作师、陶艺家、舞蹈家、程序员、作家、政治活动家、教师、音乐家还是服装设计师,情况都是一样的。制造就是制造,不存在所谓的失败。这是一个重复的过程,也是你学习新技能、获取知识和经验、不断提升自己、创造新事物的方式。而这一切的关键就是tolerance——既包括字面意义上的“公差”,也包括象征意义上的“容忍”。”

看了柴静最新一期的视频以后,再次感到绝望和无力,明知道它还会再来,而且一定会来,只是不知道以什么方式,什么时候再来。所以在这一百年期间,做什么都是无力的吗?

分享一些勤俭持家:挑什么临期打折(原价贵的)食物买&如何安全地吃临期/过期食物。

“保质期”/“best before”指的是厂家在实验室测试过的食品安全&风味保存期限,可以解读为一个免责声明:在正确的保存方式下,这个时间点之前开封吃掉肯定没事&风味正常,至于之后,不知道。食物过了包装上的“保质期”/“best before”不代表吃了一定出问题,是否安全取决于食物本身性质、保存方式、“过期”多久……

在判断食物是否可以安全食用之前,需要知道食品为什么会变质/变得不安全。有害细菌微生物繁殖到让人吃了拉肚子的程度需要合适的环境(温度、湿度、它们的“食物”等等)和时间。极度干燥、高油/高糖/高盐、隔绝空气、deep freeze低温等等都是它们不喜欢的。反过来就可以推导出什么样的食物“过期”后吃出问题的概率低一些(但风味可能还是会受影响)。

有些食物在正确保存方式下几乎不会过期,代表是干燥的(e.g.意面、干面条、燕麦片、大米、各种spice)或者高糖的(e.g.蜂蜜)。

下一档的是过期几个月之内问题不大的,比如高油高糖的饼干、黑巧克力、方便面、硬芝士、真空没开封的果酱和铁皮罐头。

再下一档是过期几天一个星期内基本都还安全的,主要是冷藏的腌制和发酵类的,比如酸奶、buttermilk、cream cheese、软芝士,酸或糖腌渍的果蔬,高盐的咸肉/ham/salami之类。但这些需要注意用干净的容器密封保存。

而普通的牛奶、鱼虾肉类这些蛋白质丰富的则是高危区域。如果是会彻底煮熟了再吃的可以稍微冒个险拖几天,生吃的那些就还是放弃吧,别去省不该省的。

以上这些是理论,实践的时候永远是自己的鼻子和眼睛、手有更高的优先级:闻/看/摸着觉得不太对劲就果断放弃吧。

顺着这个思路,买or不买临期打折食物,我一般走这个决策树:能不能在过期前吃完?->
A. 完全没问题 -> [可以买]
B. 不行
-> 能不能在大致安全范围内吃完?
B1. 能 -> [可以买]
B2. 不能
-> 能不能冷冻续命?
B2-1. 可以,冷冻不怎么影响风味和质地or冷冻有冷冻的吃法(e.g. sausage/ham/smoked meat、没有奶油或者馅料的普通面包/饼干/蛋糕、适宜冷冻的水果比如菠萝/蓝莓/蔓越莓/石榴等等、可以直接不解冻当冰品吃的甜点比如巧克力慕斯<-注意甜点里水分越多冻过后“冰渣”感就会越重) -> [可以买]
B2-2. 冷冻会严重影响味道和口感(e.g. 大部分蛋奶类比如蛋酒、奶油甜点蛋糕、带馅料的面包/三明治等等) -> [管住爪,别买]

"如果你必须离开一个地方,一个你曾经住过 、爱过、深埋着你所有过往的地方,无论以何种方式离开,都不要慢慢离开,要尽你所能决绝地离开,永远不要回头,也永远不要相信过去的时光才是最好的,因为它们已经消亡。" —— 柏瑞尔·马卡姆 ​​​

今天群里聊,找工作要改变心态,把面试当成挑公司而不是公司考验你(「be like:给你们半小时来impress我」),这种心态「有助于前期在research公司情况的时候有一种批判的态度,面试结尾反问容易问出比较有趣的问题」。

之前在小红书也看到e人说很喜欢面试,宛如个人签售会,喜欢自己喜欢自己的表达能力,说什么hr都会认真听,反问环节能问很多有趣的问题。

大震惊,确实很少从这个角度想事情。。。

现在想来,我之前的叶公好龙/回避人格,也是因为一开始不切实际的期望,归根到底是心态不平等、我执太严重。
摘录一点当时的总结:「觉得我的情感模式大概是对高于自己的牛人抱有无限憧憬和亲近欲望光环,但亲密接触后发现对方其实挺low的/这里那里不合我意,就失去兴趣了,然后就开始漠视和逃避………….」

然后也见过一些分析和解决方法,有一个说“减分社交和加分社交”,导致⬆️那种心态的就是减分社交,一开始(莫名其妙)给人预设高分,实际接触中一有不合意的就开始减分,最后导致对所有人都兴趣缺缺。

正确心态的抽象总结就是:不卑不亢,不要把觉得厉害的人摆在很高的位置从而表现得卑微,不要从自己出发对对方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导致庸人自扰,而是有强大的自我内核,但是不以自己为中心,而是平等积极地去接触他人和世界。

刚好昨天看了inside out(头脑特工队),anxiety的主旋律就是"I am not good enough",“只要我再厉害一点,大家就会喜欢我了”。noooo,仔细想一下就会发现根本不合逻辑。你努力变得厉害,只能证明你厉害,和大家喜欢你毫无因果关系……要大家喜欢你,不如去开启真诚友好的对话和互动。

#养好心态

最近上海又有恶性伤人事件,发生在地铁站这种人流量很大的区域,很吓人,谁知道下次遇到的会不会是自己呢?盲目panic没有用,象友们可以参考一下类似情况的应对分析,并了解OODA循环,从心理上完成紧急情况的提前准备,万一遇到也不至于僵住失去逃生机会。

类似事件:澳洲商场惨案。m.bilibili.com/video/BV1st421E
与上海这次地铁站伤人事件类似,都是未受训练的男性袭击者持刀随机伤人。在不太会出现热武器的情况下,暂时没必要考虑过于复杂的械斗。

OODA循环:m.bilibili.com/video/BV1XV411i 由前美国陆军游骑兵、战术大佬John Lovell讲述。OODA 循环是观察(Oberve)、调整(Orient)、决策(Decide)以及行动(Act)的英文缩写,它是信息战领域的一个概念.OODA循环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武装冲突可以看做是敌对双方互相较量谁能更快更好地完成“观察—调整—决策—行动”的循环程序。

显示更早内容
雾海

雾海是一个开放且不限制讨论主题的非营利性中文社区,名字来源于德国浪漫主义画家 Friedrich 的画作《雾海上的旅人》。生活总是在雾海中吞吐不定,不管怎么艰辛,他还是站在了这里!希望大家在这里玩的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