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推Costco的1.13kg的Kirkland Unsalted Mixed Nuts混合坚果(绿包装无添加的那种),这是我还在国内时就从Costco天猫直邮店坚持购买的产品。。
成人每天的饮食里推荐是吃一小把坚果的,一小把坚果的量就是……这个1.13kg的一罐吃一个月。
——————————分割线———————
下面是补钙,和安利坚果是两件事
另外一个tips是,老年人,尤其是老年女性是需要额外补钙的,因为老年人尤其是老年女性的钙质流失比较快,不少朋友都提过妈妈老年后易摔跤。Costco自家那个钙片,500颗600mg+VD 也是我以前淘宝海淘的常备项目。。。推荐给友邻们(我给我老母亲的配置是Kirkland的复合维生素 + 钙片)。
云老师明年就要再考个营养师证给自己加持了。。。
出自我菜谱书的一道非常简单快手又美味的无油烟料理——
🔥火腿蒸豆腐🔥
用TJ买的sprouted tofu(正好这款豆腐就是半盒装的),切8片。帕尔马火腿薄片,拿3片,叠着切3刀。
一片豆腐叠两小片火腿(记得把火腿片的间隔塑料纸拿掉!),然后排排站(像垒瓦片那样),放到盘子里。上锅蒸,冒气后8分钟关火,再焖个几分钟就可以啦!
- 不用额外加任何调料,火腿够咸了。豆腐在这里的作用是吸收火腿的盐分和香气,相当于海绵(就像烤鸡下方垫着的土豆)
- 这款火腿很薄,可以多放几片。如果能买到整块的火腿,切片来用更好。(云南有道名菜是乳饼蒸火腿,一样的做法。我家习惯用豆腐,加宣威火腿)
- 看着简单,但造型和味道都非常能打。家宴来一道,老少皆宜!
-如果着急,先把水烧上,同时切豆腐和火腿,摆盘,这样就能充分利用时间。15分钟出得来!
-蒸出来的汤汁泡饭很鲜美的!
祝北美时区的小伙伴中秋快乐呀!
——————
📒 菜谱书购买链接:
buymeacoffee.com/lanislandblog/e/213434
——————
中国父母失去孩子时通常是这么哭的:我辛辛苦苦把孩子养这么大,以后我什么都没了;我的人生毁了,没有盼头了;我以后要怎么活啊?还我孩子。
——全部围绕着他自己。
还记得某个女留学生遇害后,她母亲就是发视频哭,字字哭她自己。一段时间后,她才补充了对女儿的描述,干巴巴的“懂事”“勤奋”等几个形容词。回忆女儿全是女儿给她买什么,女儿承诺未来会怎么“孝顺”她。
有个失去儿子的女人,在孩子的学校门口哭喊着“还我大学生儿子”,仿佛怕人家还给她一个初中生儿子。
所以看到航平爸爸写的公开信,我非常感动。这个爸爸关注着儿子的爱好,和他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变化。那句“感谢他让我们成为父母”,让我忍不住流泪。
小航平虽然如此不幸地结束一生,但他曾经被无比赤诚地爱过,他也爱过这个世界。
我希望航平的家人能慢慢地走出悲痛,继续他们的人生;也希望这世界上有更多的小孩能像这样被父母关注、热爱和期待。
"Looking back from tomorrow"
Prettylights ⚡ Soundship Spacesistem.
Shop ⚡ https://paa.ge/harriorrihar/
@wobuzhidaoqunali @board 可以试试每次都用湿厕纸擦
我觉得所谓垃圾时间,要看对谁而言。
目前的时间对于执掌政权的你共来说确实是垃圾时间,进也进不得,退也退不了。只能看着水从脖子淹到喉咙和头顶,偏偏能扑腾的手和脚都被一尊砍断了。
但对于普通人来说,现在的时间其实是非常宝贵的。
我就说一点:目前的萧条和衰败很明显是因为缺了什么东西。人对于缺乏是很敏感的。只要能冷静地观察现状,其实就能总结出那些能使得社会变得繁荣发达的关键因素。你就变得清醒了,有了领悟,这可是亲身体验,比读书得来的知识更深刻。
只要能活下去,这些领悟是有助于你去亲身重建一个更好的中国的。
相比之下,过去中国的经济烈火烹油,反而让很多人变得糊涂了。
我就有一个印象很深的例子。不明白播客有一期请了VIctor Shih(史宗翰),问他中国会不会因为体量很大,家底很厚,所以经济的种种问题还能再拖一段时间才爆发?史宗翰很确定地说2023年就会有很大的问题。我刚开始也想不明白为什么他那么自信,后来看到2023年经济确实就是一蹶不振,慢慢想才明白:原来我们总觉得中国家底很厚,但作为经济分析专家,史宗翰着眼的地方不是家底有多厚,而是“家底是怎么来的”
中国过去的发展是凭借庞大的低薪劳工群体在恶劣的环境中工作,再加上对外开放吸引来外资投入,所谓的家底就是这么一回事。
但其实这样的发展也还是不足以搞出胡温后期和一尊上台初期的那种炫目的大繁荣,我们还以为一尊有什么法宝,后来才知道法宝原来是疯狂借债。
现在人口老龄化和工资上涨使得中国失去了廉价劳动力,战狼外交和《反间谍法》又使得外资从中国飞速逃跑,第二个法宝也不灵了。现在之所以勉强维持,只不过是之前的惯性,但疫情三年的穷折腾、一带一路的大撒币、高科技维稳体制、地方债的利息等等开支这么一耗,再厚的家底也撑不了,所以2023年出问题这个判断在旁观者眼里非常自然。
而为什么我们不知道呢?因为中国人,特别是80后90后这些人之前的运气太好了。中国的90后基本上从出生到大学毕业为止都过着一年比一年好的生活,这种生活使得他们根本没有足够的动力去了解基本的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也根本没意识到自己享受的都是些什么。认为中国是特殊的,认为中国只要有你共的“高效管理”和被中国人捧为神圣的“吃苦耐劳”,就可以永远发展下去,外国人永远也离不开我们,我们就可以永远挣外国人的钱,永远拿着土潮的中国麻袋去外国抢最新款的iPhone……
我们现在失业、内卷、人心惶惶,这些都是美梦破碎的代价。然而代价付完了之后你是有可能学到东西的。前提是你得拿出勇气去面对现实,而不是共产党灌入你脑子里的那些八股。
鲁迅说“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我认为拿来说现在的中国人也很合适。这三句话其实说的就是这二十年的一场幻梦,但最后一句也是我想说的。
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现在是得救的机会,不是什么垃圾时间。
犹豫了一下,要不要写。这个嘟文主要讲的是我作为一个躯体化严重的抑郁患者如何重新拾起运动习惯,从小做起,到最近能够重新开始跑步及胜任一些以前做不到的锻炼动作。假如你想尝试,不妨看看。不过,如果身心状态不允许的话,请不要勉强,好好休息才是最重要的。活着还不短,锻炼这种发展性的需要很可以拿个号码牌等着。我状态不好时也是一年不会出门跑两次步,在家更不用说了,床才是我最好的归宿。
以前看过一个烹饪节目,参赛厨师说ta做一些厨房的实验性创作会挑在周末。因为不会浪费平时赶时间的生活,ta解释。
我觉得这个思路和我这个阶段的复健锻炼思路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要太正式地对待它,专门辟出一段时间,这样也许会带来一些额外的心理压力。大学一个教授吐槽我们去健身房锻炼不如爬楼梯。虽然他的本意是引导我们不要挤占电梯,但是有两分道理:运动,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似乎哪里说日常通勤的步数和强度不能算作每日运动,但是一个知名的老人家说自己日行七千步保证身体机能的健康,学校又要求每日步数过万。你看,这些标准也没有那么死板。只要动起来,都是很好的。
1.开始时我会建议练习一些基础而重要的动作。具体动作可以因个人需求不同来选择。选好几个,不用太多,就可以练习。
2.利用碎片时间练习。参考:我会在做饭等待时做单腿硬拉/深蹲/保加利亚深蹲/箭步蹲/俯卧撑(撑桌)。等待的时候我个人有点不耐烦,又不好走开或看手机——毕竟要看火候。(所有都可以用「组」来计数,比如12-15-20次一组,看着有限时间灵活安排。也可以设置这个动作每天练就是几十次这样。)
3.不用急着每天什么都练。先有时间碰一碰就可以,多去感受身体。我现在进度那么快是因为我的经验相对丰富且已经对自身体能比较熟悉。然而,我还清楚记得靠自己摸索所有锻炼动作过程中走的弯路。发力的感知是最重要的,「对」比「多」重要得多。这一点,如果有不错的引导者言传身教会挺好,自己尝试感知也不一定就会差,只不过需要耐得住挫折。
4.每天可以只选一两个动作就好,假如你没有别的目标(如训练体能是为了其他运动),那动起来就已经很棒了。
5.感受发力小技巧:先在大脑里明确这个动作练得是什么部位,应该是哪个肌肉群有发力的感觉。比如:以前我练保加利亚深蹲的时候,总感觉这个动作花哨得让人摸不着头脑,今年突然意识到它的本质是「深蹲」,那就应该是臀部和大腿后侧发力。问题就解决了。(之前练得都是错的(º﹃º )不过现在对了就很不错!)
⭕️编辑补充:工作的友友在工位上或摸鱼中多舒展/拉伸一下身体(伸懒腰)也会让自己舒服一点。
6.进步到一定阶段会发生什么?
6-1今年我没有练过腹肌(因为真的不爱做,那种辛苦是真的好辛苦难以忍受),但是我的腰围可能算是历史最低,肉眼量的。因为,运动起来其实是全身的事情——练上肢下肢,也是会牵连到身体的其他肌肉的,放到腹部可能就是要求稳定性/保持发力。
6-2涉猎其他运动会发现变得轻松起来。今天心血来潮做了十来个下犬式-平板切换,竟然做得标准且毫不吃力。前两年尝试做瑜伽的时候,我必须得屈膝才可以。包括跑步也同样,今年刚开始复健,在之前练体能的情况下,并没有想象中吃力。
6-3⭕️编辑增加:更会发现生活中处处可锻炼,因为活动就是在运用肌肉呀,而且更加考验身体协调能力——练肌肉我觉得更重要是为了更好地在生活中活动。以前看一部美剧女生跑自家别墅楼梯被吐槽这也要练臀。我不明白但大受震撼:啊?跑楼梯还能练臀?我怎么感觉不到臀部有肌肉?(×)现在臀部发力掌握了之后,发现确实是可以的。甚至走路多用大腿带动前进也会增强大腿发力,避免大家不想要的「小腿粗」以及走路多小腿酸痛(这个更影响日常心情,假如去爬山到一半就很累,可能会有点遗憾)。
运动好像真的会让我感到快乐。不过不爱运动也是可以的——宅宅小狗安每天非自愿抱狗狗上下楼和一小段路,如今手臂竟然也「练」出来一点了(´-ωก`)。可见,只要生活,就是在运动。我所说的,大概可以算作「劳动」或额外做功吧。
⭕️编辑补充:
还是想标重点:量力而为就好,尤其是生病得辛苦的友友千万不要因此过分焦虑而勉强自己。生存就很不容易了!!!
附图是我运动的频率记录。今年第一季度我的状态都很差,根本没法运动。四月份因为想重新跑步又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所以在家利用零碎时间锻炼。一段时间之后,坚持会变得容易,可能是因为身体把对自身的掌握感提升作为了正反馈激励,事情变得顺利起来。供参考。
指路CBC 的开幕式链接,应该需要挂VPN 到加拿大:
https://www.cbc.ca/player/play/video/9.6443205
然后CBC 每天都有比较长时间的直播回放,Day 1:
https://www.cbc.ca/player/play/video/9.6447440
https://www.cbc.ca/player/play/video/9.6447442
请参考以下视频,“自学英语零基础到中高级!超详细学习指南”,讲得非常系统和科学: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ZM4y1J748
YouTube她也有号,请选择自己方便的平台观看。
非常推荐这个up/youtuber,信息量大,干货满满。
这个up是社会学的背景自学了很多心理学和脑科学的书,会英语法语德语(可以上课和交流的程度),另外还会波斯语阿拉伯语等。内容挺靠谱的。
等你状态恢复了,可以youtube看她的全英频道,一边学英语一边扩宽眼界,赢两次。
再塞点私心(以下供学习之余提高效率,和调节情绪):
rt我感觉我这半年对精力恢复还蛮有心得的。去年我burnout了一整年多,但是最近我已经不太会感觉到慢性压力了,挺开心的,也干了很多事情。
1. 给自己安排玩的时间,而不是休息。休息这个词很容易让人觉得什么都不做精力就会恢复,但那样的恢复通常是比较缓慢的慢冲,能耗较小,但是恢复缓慢,上限也低,适用于精力槽消耗殆尽时。但是人除了休息也需要玩,需要真的能让人有所期待和开心的事。玩才是快充,是吸氧,能调高人的精力平均值。因为娱乐是生物本能,就像养狗不能只让它在家睡觉,也需要跟他玩球,违背生物本能的事是不可持续的。“枯燥”和“无聊”的生活很难是精力充沛的。我体会下来更合理的方式是在到达精疲力尽的临界值前预留玩的时间和精力(是的,玩的精力应该是预算的一部分)。休息是备用电池,只能让手机开机,但是玩才能充满电。尽量不要等到自动关机再充电。
2.如果已经进入做平时喜欢做的事也什么都感觉不到,只要不做事就感觉到心慌坐不住的状态,说明神经状况可能已经有些失调了,自我的情绪调节能力有些失灵。反常识的是,在这时更不应该一直自己待着。除了寻求药物或者心理治疗,可以通过社交和感官体验来帮自己外部调节。有一派依恋理论认为,在我们还是婴幼儿的时候,我们的自我情绪调节能力还没有成熟,所以我们需要通过父母跟我们的互动进行情绪调谐,父母在这时是我们的外部调节器。在成年后,人和人之间的互动依然有这样的作用。如果周围没有足够支持性的关系,也可以试着进行一些浅层社交,比如去超市买东西,感受人味,打破封闭的脑回路。感官体验可以是洗澡、做家务、接触大自然、听音乐、运动。总之是让人感觉到被唤醒的体会。运动可能特别有效,因为对人的专注度要求高,所以切断脑回路的效果特别好。
3. 仅仅是忙碌不一定会导致burnout,匮乏才会。解决匮乏需要的是输入。玩会输入新的体验。解压球、单纯的冥想、简单的感官着陆(分别识别五感的刺激物),在我的经验里可以救急,但是很难根本上改善burnout,因为他们不会带来新的体验。他们不会留下美好的回忆。因此我们的大脑很难记住他们。社交和感官体验是一个支持网络。人需要在自己调节不了的时候知道什么能帮自己调节。因为人类无法在真空里好好存活。支持网络不仅仅是说几句安慰的话或者大道理,它们也会输入新的体验,带来新的回忆。如果累到寻求放松和支持的本能已经有点支离破碎了,可以把自己过往经验里有用的记下来,列成一个个人清单。但精力纾解的本质是人需要在自己的生活里保留值得期待的东西。
#TeenyWeenyPsychDeli
waiting for the day co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