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便分享一下朋友前几天分享给我的:避开阳光的害处+享受阳光的好处小tips(众所周知白人非常爱太阳,亚人则能避就避开太阳,结果一个皮肤老化一个骨质疏松(不是
▍阳光的好处
- 阳光帮助皮肤产生维生素D,这对骨骼和免疫健康有益。
- 它可以增加血清素,一种促进情绪和镇静的激素。
- 自然光有助于调节我们的昼夜节律,从而改善睡眠质量。
▍阳光的坏处
- 太阳的紫外线会破坏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导致皱纹、松弛和一般的皮肤老化。
- 大量的紫外线还会增加皮肤癌的风险,如黑色素瘤、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
▍获得好处而避免坏处的建议:
1. 当紫外线指数低于3时(早上和下午晚些时候)晒太阳。
2. 不要晒伤。
3. 当紫外线指数大于4时,戴帽子或使用防紫外线伞。
4. 早上使用UV灯来促进昼夜节律,而不是晒太阳。我使用10k Lux Carex灯。
5. 你可以补充维生素D,我每天服用2000 IU。
6. 使用能防护UVA和UVB的防晒霜。我使用EltaMD。
7. 如果可能,使用矿物防晒霜。
8. 晒伤可能比化学防晒霜更危险。尽量避免两者。
9. 如果你不喜欢防晒霜,请参考1、2和3。
@loikein https://libregd.github.io/posts/c_ReLog/000.md/
虽然拖拖拉拉,但还是算写完了.jpg
注意到原文書名《The Way We Eat Now》以後我比較理解裡面章節的編排了。”you are what you eat”,不只人是這樣,飲食與文化的互相形塑,也是一種理解當代社會景觀的角度。
全球化,地方飲食與物產界線逐漸模糊,如今我們走入超市時,很容易與遠在千里外的國家買到同樣的商品。我們活在一個全球飲食逐漸標準、單一的時代,卻也是一個最多選擇的時代。
個人主義,民主與科技,追逐效率與多工,讓人與時間的關係與以往不同,飲食也逐漸脫離一日三餐變得「點心化」。碎片化似乎是當代文化的一大特徵,我們的注意力和時間,私人與公眾的分界都面臨模糊與斷裂。
我覺得很高興作者Bee Wilson沒漏掉當代飲食文化變遷所標註的性別意義:女性過往總是扮演家庭的照護者,如今女性對於時間該怎麼花費有了更多的選擇。然而準備餐食實際是「較無價值」的嗎?準備恰當的一餐,滋養自己與所愛的人,難道不是一種權力和人性的回歸嗎?
正因為我們現在有更多選擇和機會,也許自炊這件事能夠回歸更單純的創作與經驗本質。
@board
香油们,想问一下:嘟主目前没有任何感情连接、精神支柱、兴趣爱好,但每天依然有很多需要消耗精力和情绪的事情要处理。在这样的状态下怎样让自己过得舒服开心一点呢?(因为已经自行断药了,所以靠药物来打起精神也不太可行)
以及有没有不用翻墙的实例推荐👐🏻谢谢天使香油们
我感觉抑郁的人必然经历的一个状态是:面对超级简单的日常生活事件如临大敌,拖到不能再拖才硬着头皮做,结果发现心理障碍带来的困难比做事情本身的困难大多了。
1.写下要做的事
2.一边数数一边对照to do list做事
你会发现脑子里乱七八糟的声音不见了,可以做事了。数错也不要紧,重复1-10甚至1-5也行。只要让数数的声音盖过脑子里的负面想法就可以了。
- 举例
事件:
去超市买东西
before:
不想与人接触。出门好累啊(实际上超市离家200m)。买东西拎东西好累啊。晚上再说吧,明天再说吧,下次再说吧……躺了一整天。道理我都懂但我就是不想出门,最终拖了很多天。
after:
一边默念12345一边写要买的东西,已经听不到脑子里的负面声音了,正准备出门。
波米讲娄烨新片这段说得太好了,直接搬上原话
因为在巨大的苦难面前,这一切都变得微不足道,电影本身也变得微不足道了。电影的正片,最终退让给了网络视频,张颂文、齐溪、秦昊、黄轩这些专业演员都不如最后李医生自证身份的一张图,不如一个孩子追着救护车奔跑喊着妈妈别走的一个短视频。
所以这不是电影的胜利,恰恰相反,娄烨在这个片子的表达是在说电影的失败。回到我们最开始提到的,电影前段的伪纪录片段是非常剧情片的样貌,而后来这样的摆拍影像越来越少,越来越少,此消彼长地只剩下满屏的素人视频。娄烨就是在用这种格式的退让,陈述自己的无力感,和电影的无力感。摄影机最终被交出去了,交给了大家,交给了所有敢于发声的人。
这可能也是这个电影伟大但却又在戛纳尴尬的地方,因为后疫情时代的电影节总是挑选各种的电影情书,然后呼唤着电影人“你们摄影机不要停”,戛纳今年的开幕片又是法国昆汀穿梭电影次元壁的元电影,而一两年前的开幕片甚至直接就是法国翻拍版的《摄影机不要停》。
鸡血够多了,娄烨在用这么一部反元电影告诉你:摄影机或许可以停。持摄影机的人也可以把机器先放下,你们不妨听一听武汉夜空里飘荡过的思念曲。
全文:微博@吴可奉告_
https://weibo.com/5315344952/OeBMdzn7p
> 刚刚看完娄烨《一部未完成的电影》的首映,之前知道是以疫情为背景的伪纪录片,没想到的是,是一部伪「伪纪录片」。影片一开场,剧组被封在酒店,秦昊与安保发生冲突,流血,警戒线,鸣笛声,镜头晃动得厉害——我第一次觉得这不是娄烨的风格,而是一种写实——我被迅速拉回了那段历史。
> 这应该是我看过竖屏占比最多的电影,超过一半,竖屏用的都是那三年的短视频——如果当时没有保存下来、现在已经在互联网上不可考的短视频。每个短视频都代表一个时间点,从2020年初到2022年的尾声,它们是正确的历史,我们集体经历的历史。但已经很久很久没有被提起了,以至于当我不是在手机里、而是在大银幕上看到的时候,产生了一种巨大的不真实感,问自己:这是我能看的吗?又觉得自己跪久了,想不起来站着的滋味。
> 这是我迄今看到中国观众最多的一场,到后半程,影院各处都传来啜泣,后排的观众说,每个人都在哭自己。
> 娄烨和主创都来到了现场,放映结束后,观众为他们送上了漫长的掌声。泪水和欢呼是交织的。娄烨说,他最大的愿望是能让更多人看到这部电影。我不知道电影经历的一切,也不知道他的愿望能否实现,我知道的是,这是我心目中这十年最伟大的中国电影。我为今天能坐在这个影院里感到由衷的幸福。
@board
和香油们分享今天从同事那里学到的投简历小技巧:
复制粘贴对应的job description在简历空白处,用白色1号字,这样可以bypass AI检测,至少能让活人看见你的简历(
《百万抑郁症青少年,困在家中|盛梦露 一席第1064位讲者》:<https://mp.weixin.qq.com/s/STdII8WYOPLk3R0xAjNHqQ>
以上連結在中國可以訪問(限於嘟文發表之時及之前,之後不清楚;下面的則需要非常規手段)~
waiting for the day co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