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更新内容

#程序员肉翻#
我之前只是想记录下自己海投的这段经历,之后回头能看看,没想到有很多人也有肉翻的打算,共享一下我准备的时候网上搜集到的信息

简历:写简历是第一步,
这是毛象上一个小伙伴提供的,非常感谢她,我就直接用这个写的,我的简历也是先写了一版,一直改了好多次,写好后我之后找别人内推包括猎头都说我简历写的很好。
flowcv.io/app/resume/content
有用的几点:1、简历上不用放太多东西,我最开始把自己的github,stackoverflow,还有csdn博客都放到头部了,事实上我的github提交的记录很少,对我找工作帮助不大,最后就只留了邮箱电话号码那几个有用的信息。(github可以看一些国外人的主页,把自己的也改改)
2、简历最开始最好加上一段总结,自己几年的工作经验,做了啥会啥这些信息。
3、工作经历放前面,工作经历写法就是STAR原则。
还有就是说烂了的没有10年工作经历最好一页。直接谷歌搜java developer resume sample会有很多模板。

面试准备:

1、算法:
这个里面的算法给了很多模板,很实用
github.com/labuladong/fucking-

youtube博主"bianbian边边"有两期整理10个type的算法,对我很有用,我最开始是按照她的note里给的题目类型和编号开始刷的。
youtube.com/channel/UCYfSsAn9d

2、系统设计 没有找到好的视频,大部分都是文章, 如果其他人有看到不错的话,希望分享一下,感谢。

我之前在pramp模拟面试,里面出的题给的答案链接指到了github里。
github.com/donnemartin/system-

下面网站里详细的分了system design面试的步骤,看完基本上整个骨架搭起来了,只需要根据实际的系统填充东西就好了
hiredintech.com/classrooms/sys
Grokking the System Design Interview算是经典的,不过需要付费educative.io/

3、模拟面试:pramp,里面算法,系统设计,behavior question的mock interview都可以,是你和对方相互面试,很实用的一个网站,我第一次面试遇到的对方是个印度面试官,他自己本身有面试官的经验,所以给了我很多建议,还推荐了Elements of
Programming Interviews in Java 和 Cracking the Coding Interview两本书,还有说整个面试都是有模板的,不用担心,多准备准备一定没问题的。

英语:
口语:
语言交换网站language.exchange/ 免费的,可能要找很久才能找到愿意一块练的。
meetup里面有很多活动是英文的可以参加,现在疫情很多改为了线上,有地域限制,上海的比较多,小城市基本没有。
淘宝上可以找菲律宾的外教,算是比较便宜的。

英语小说:今年到现在看来大概20多本吧,买了一个大屏的阅读器,周末或者假期有空的时候会看,因为我基本上一看就停不下来,所以平时晚上我不太看,电子书都是从下面的网站上下载的,是一个宝藏书库。
英语书籍下载:book4you.org/

英语听力:我从大学开始看美剧吧,老友记大概看了10多遍,所以现在已经不需要字母也都能听懂了,越狱,摩登家庭,动画片降世神通都可以练听力。今年开始听英文podcast:hidden brain, all ears english,stuff you should konw,guilty feminist很多,挑自己感兴趣的听,大概能懂个七七八八吧

其他我了解到的方式:

1、读书:这可以是一个备选方案,我之前看了欧洲的一些学校,读硕像爱尔兰荷兰太贵了,我自己负担不起,德国算是比较便宜的(有些只需要注册费), 但我自己本身在国内读了计算机相关的硕士,再读一个感觉没太大必要,所以我当时看了瑞典和德国的博士,读博是有工资拿的,这个目前也在我的考虑范围中。
2通过技术:
德国:德国有一个JSV签证,是让你在德国停留6个月找工作,我今年才知道,目前因为疫情已经停了。德国一个互惠生的项目,不过对年龄有要求,还在读书的可以网上搜一下。
荷兰:荷兰有一个searchyear的签证,也是找工作的,但这个对学校和毕业年限有要求,我看了看我已经不符合了,如果刚毕业可以研究一下看看。
加拿大EE:加拿大技术移民,今年2月份的时候了解到这个路径,算了下分大概460多分,我3月份考了一次G类雅思听写读分数还行,speaking低0.5分,目前我还在准备中,会先入池之后刷雅思分到8777,因为我的年龄过了今年要开始减分了,不过也是一个方案。
youtube.com/c/DecisionMade这个yo
3、直接往海外投递找工作:之前网上看到的案例挺少的,所以觉得很难,后来通过一个朋友加到一个群里,发现有很多人通过这个途径到了国外,推荐一个博客"小人物",里面有很多人肉翻的经验。当时评估了一下,觉得这个目前对我来说是最快的方式,刷了200道题之后开始投简历。

因为准备的过程中又要上班,可能还要加班,所以下班之后只想休息,我就换到了每天6点起床刷几道算法题,中间也有一段时间特别不想刷题,就休息了一段时间,所以中间想放弃也没啥关系,休息之后再继续就好了,不要苛责或者骂自己不能坚持,太菜了什么的。我自己英文水平一般,技术也不属于大佬,中间也经常躺倒休息,但回看自己刚毕业的时候,觉得自己这几年还是进步了很多。

等到拉着行李箱登陆目的地的时候,回看过去准备的时间,会发现一切都挺值的吧。

相比今天豆瓣时间线上大火的恋爱文学,我还是更喜欢暑假那篇锤人大国关的。前者7分后者9分。
最近看张爱玲《倾城之恋》也是,看了近百页都没有感觉,不知道我是喜欢淡如水的恋爱题材还是对这类爱情风波不感兴趣,我确信这里面没有厌女思想(一些男性认为小情小爱上不了台面之类的话)因为《why women kill》《甄嬛传》我也看,并且喜欢,可能是因为我对权力的渴望大于对爱情的渴望,我享受拥有权力而不使用它的道德快感。我认为更多的女性应该展露自己的欲望,不论是对性、对权力还是对金钱。
近期更多是在想女性不仅要在女权发声,我们也要在专业领域发声,我们要有从事科技的女性,有从事法律的女性,有从事经济的女性,同时我们也要扮演传教者,我们的话语也要围绕专业知识展开,因为要权利和权力必须自己斗争,而这两者更多的依靠过硬的知识和能力。我更想听到有女人在做关于科技,女人去谈一谈苹果公司的发展路径,女人去谈一谈经济的形式,女人去谈一谈如何轻易上手写代码,谈一谈物理化学生物,不只谈女权,我们也可以谈别的,当我们开始触及这些区域,我们的声音才会慢慢变得可信。

据说是华盛顿邮报评选出的人生“十大奢侈品”:

1. 生命的觉悟
2. 自由、喜悦与充满爱的心
3. 走遍天下的气魄
4. 拥有回归自然,与大自然连接的能力
5. 安稳而平和的睡眠
6. 能享受真正属于自己的空间与时间
7. 彼此深爱的灵魂伴侣
8. 任何时候都真正懂自己的人
9. 身体健康,内心富有
10. 能够感染并点燃他人的希望

我也不确定这究竟是不是美国人搞出来的,不过还是很赞同里边的好几点……

这两天把书店里偶然看到的这本《如何科学学外语》看完了……本来以为这会是那种畅销书,但其实不是,作者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位日裔教授,从相关前沿研究和一线教学中总结出了一些第二语言习得的原理、本质和方法。因为太穷不想买书,把一些重要观点归纳一下: 

*外语学习和母语的关系
-语言之间的相似程度称为“语言距离”,母语和第二外语之间的语言距离可以预判学习的难易度。不同语言之间的距离见表1.
-“语言距离”对语言学习的作用方式部分体现在母语和第二外语之间的“语言迁移”上。母语可以直接应用到第二语言中的规则叫作“正迁移”,反之叫作“负迁移”。母语和外语的距离越近,越容易直译,即越容易产生正迁移。
-学习者对于非典型的语言规则,更容易依赖母语进行直译,因此如果没有充分输入就输出可能会固化错误表达。
-除去语言迁移外,还存在“发音干涉”、“语用迁移”(社会语言学迁移/文化知识迁移)等。

*成功的外语学习者的特征
1.“年龄”
-母语习得成功率极高,但二语习得成功率则很低。解释这个现象的“临界期假说”认为,学习者一旦超过临界期(十二三岁),外语水平就无法达到母语水平。
-“临界期”的一些解释:大脑可塑性;成人的分析能力导致事倍功半;心理差异;“母语过滤器”的形成;学习环境等。
-但对于二语学习,是否能够达到母语者水平上限并不特别重要。

2.“适应性”
-双语研究中关于语言能力的两个概念:“基本社会交际能力”和“认知学术语言能力”。
-评判语言学习适应性的三要素:“语音辨别能力”、“语言分析能力”、“记忆力”。其中记忆力最为重要,并不是记忆语法规则,而应该记忆大量的对话和句子表达。
-儿童和女性对于语言的适应性更高;外向性格对于提高“基本社会交际能力”更有帮助。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最重要。

3.“动机”
-无论是工具型动机(为了考试)还是融合型动机(为了了解文化/生活等),高涨的
动机和外语水平显著正相关。

*外语的学习机制
-语音、词汇和语法远远不构成一门语言。语言无法完全用规则说明。因此输入远比输出重要:输入能力可以迁移到其他能力,特别是听力。
-但语言习得的关键在于“大量的输入”+“输出的需求”。“需求”是指,你甚至不需要很多实际输出,而只要在脑海中反复练习,就能和实际说话达到的效果相似。

-“输入假说”+“监控假说”:理解输入信息时无意识的“习得”在语言学习中占大部分比例,而有意识的“学习”作用不大,除了在你检查自己对不对的时候。
-“自动化模式”理论:所有技能刚开始都必须要进行有意识地“学习”,在逐渐熟练后就会成为无意识的自动化行为,从而不再占用我们的工作记忆容量。
-现代学者的观点多处于这两种理论之间:理解输入信息可以产生无意识的“习得”,而有意识的课堂学习可以促进无意识的“习得”,并且加速语言处理的自动化。
-总结成功的语言学习的要素:理解并分析大量的输入+有意识地记忆例句、文章和对话+输出和练习的需求。

*高效的外语学习法
-集中某一领域进行输入。选择有基础或感兴趣的材料反复收听或大量阅读,避免过于不熟悉的材料。将同一份较有难度的材料同时用作阅读和听力:先听,再读,再听,同时进行一定的文本分析。精读/听可以借助语法翻译法,泛读/听侧重于理解内容。
-提高学习动机,尽快从“学”外语转换成用外语获取外界信息。
-背诵例句、对话、文章、表达等,比单纯“创造”语言要有用。
-坚持每天做一点输出,促进大脑的演练和自动化过程。把握好“正确性”和“流畅度”的平衡。
-比起无意义学习(背单词书),尽量有意义学习(语境记忆或联想记忆)。
-学习一些交际策略,有效避免学习过程中输出出现问题。
-模仿发音、节奏和语调。使用影子跟读法和模仿输出。
-掌握基本语法,忽略生涩语法。
-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不同人根据条件不同适合的策略不同,一些常用的策略:“记忆策略”-利用技巧储存和记忆信息;“认知策略”-整理已学知识;“补偿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社会策略”等。
-有效的教学模式:“输入模式”和“输入-互动模式”。前者侧重输入质量,后者侧重交流质量。

…. 

发现内心确实有愤怒,从几年前开始,从微博到豆瓣又到这里,总有一种一路在逃难的感觉,以往(12年以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能过过日子,不挺好的么,就这样睁开的那只眼慢慢的要被强制闭上了,已经看过的世界和接触过的东西会这么被遗忘,不会。有时候也觉得可笑,大家都知道明朝以后专制极劝严重对后世带来的影响,为什么如今2021年了,我们还要面对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想不明白,大家都傻了吗,为什么一些东西换了个模样就被蒙住了?明清时洗脑用的那些学和现在的xx主义又有什么区别,都是为了管控民众和他们的思想啊!我也不知道该说啥了,面对这样的环境真的很难过,今年下了好几个割韭菜的政策,连反抗都没有,直接把一个行业干趴下了,权力真的很可怕很可怕,特别是没有管束的时候。吐槽完了,真是憋了好几天,昨天就又开始管文艺了,去你大爷的,文艺在没有自由的土壤,长出来的就tm是屎

科学就是在打破对权威的迷信,让理性回归社会,尝试用一种客观的角度看待世界和人类社会,将自我从固化和偏执中解脱出来【练part1中科学话题有感

宣传仇恨教育、中华民族血泪史,最终还是为了承托()的伟大与成就。【看某乎有感,底下评论已经不能看了

面对一个二元对立,且越来越严重与极端的环境下,非好即坏,非爱即恨,真实的人和生活也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今天才知道考雅思的性别占比,意外但又不意外

最近经常打开公众号文章就是这样,审查制度又变了吗

给喜欢植物动物又很希望了解它们的名称和分类学关系的象友们推荐一个非常好用的查询网站吧:inaturalist.org/ 我经常用它来查找植物、昆虫、鸟类到底是什么。
以今天象上的植物bot( moresci.sale/@plants/107419822 )分享的每日一花为例,可以首先通过图片识别来大概找到需查询植物可能是什么,然后就可以访问iNaturalist网站,在上面输入名称,查看结果了。今天就是通过这个方式,我在里面查到了这种小花应该是茅膏菜属的一种(Drosera platystigma :inaturalist.org/taxa/148257-Dr )。
通常我们查到的结果可能会有好几个名字,但搜出来又和实际的不太一样,这时可以通过图片下方的分类学关系(图4),往上查找到相似的植物可能同属于哪一个“属”,这时再查找该属下包含哪些种,结合图片辨认,就能重新比较准确地找到最可能的种名了。
此外,其实你也可以通过地图(图2)结合位置和可能的名称,来确定你要查找的植物或动物到底是什么。我觉得这个方法在查找昆虫时尤其方便。
这个网站比较好的一点是有中文版,所以可以比较方便我们知道一些动植物的中文名称是什么,通常我们通过英文网站只能查到标准的拉丁文名称,但用这个网站就能够反查出中文俗名了。
#长毛象安利大会

雾海

雾海是一个开放且不限制讨论主题的非营利性中文社区,名字来源于德国浪漫主义画家 Friedrich 的画作《雾海上的旅人》。生活总是在雾海中吞吐不定,不管怎么艰辛,他还是站在了这里!希望大家在这里玩的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