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布尼兹:
在德国古典哲学与现象学之间
讲座信息
主讲人
丁耘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时间
2022年6月12日 19:00-21:30
参与方式
壹 · 腾讯会议
356 8782 4693
贰 · B站直播间
http://live.bilibili.com/7481700
直播间名称:文艺复兴与近代哲学
开始读《I didn’t do the thing today》了,发现了很有意思的点。
我时常为自己某天效率很低或者学习/工作不够时间而焦虑,而或许每天的效率不同且上下浮动是非常自然且正常的。而一直保持一个高效率才是反人类的要求,因为人就是会犯错,会有很棒的日子和低落的日子,一直要求效率变高是不切实际的而且会造成很多痛苦。
不必一直要求高效,也是要求不来的。效率似乎只是今天状态好的副产品,而状态好来源于吃得好睡得好和朋友一起很开心等等。我其实也有体会到当天如果很开心的话会更有动力做得更好。所以倒不如追求开心,效率自然就跟来了。
以及,Gently accept your humanness. 高效当然开心,但高效只是体验之一,还有更多的更不一样的体验值得追寻的。
家乐这款辣炒海鲜酱,味道和我在青岛的海鲜市场旁边代加工的辣炒味道几乎一样,辣度在微辣到中辣之间。
叮咚买菜打折最便宜的时候不到三块钱一包,而淘宝至少要五块多。我们已经吃了不下十包了。
我猜想,叮咚买菜的销售大数据,应该是分析出了这款酱料打折,与小海鲜销量增加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做法非常糊弄,我很喜欢:热锅冷油,葱姜炝锅,小海鲜或者鱼块炒到变色,贝壳炒到全部张开的时候,加入一包海鲜酱。别的什么都不用加,简单翻炒匀,盛盘即可。
切记,炒贝壳不要用带涂层的不粘锅,会把涂层刮坏的。
如果已经下锅了才突然想起来这回事,也不要慌张,多加开水煮熟,然后捞起来拌调料也可以。
如果锅已经刮花了,那就就连锅带贝一起扔了,愉快地点外卖吧。
读了一本人类学的《如何做田野笔记》,觉得其中的一些技巧,对于平常的非虚构写作也很有用——
「“人类学家就是在晚上记录下当天事情的那种人”(Jackson 1990b:15) 」
▎“尝试-错误-尝试”
通过“尝试-错误-尝试”的方式,来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比如——
选择速记工具。
一套自己的符号与缩写系统,快捷+私密。
观察完尽可能及时撰写笔记(当晚就写,或者睡一觉起来第二天早上写,一小时的观察需要额外花费一小时来撰写。)
▎“以写作为目的”的参与
1记下“最初的印象”:
对物理环境的味觉、嗅觉和听觉,以及对所关注的场所和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所做的观察和得到的感受。这些印象又可以包括对物理场景的描述,诸如大小、空间、声音、颜色、设备、运动;或者是对当地人的描述,如人数、性别、族裔、外貌、衣着、行为、举止和气质。
2关注“核心事件”
自己预料之外的事件
遇到突发事件时,先记录下自己的感受,接着后退一步,带着自己的感受来更好地观察被研究者是如何对这一事件作出反应的。
3 当地人认为“重要的”事件
能够吸引当地人注意的行为、互动或者事件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提示他们内心关切所在的线索。
关注那些对“被研究者”来说意义重大的事件。
4 注意细节
记录言语、姿势和动作
5 可以写自己的总体印象和感受
感受是很重要的启示
未来再将细节连贯成有意义的画卷
6 录音可以用,
但还要观察、聆听语言之外的东西;要进行追问,记下获得的信息。
7 写完笔记后写备忘
分析性的旁注、评论
实际操作问题,方法问题,提出新的阐释
接下来我应该在哪里进行观察?就这个事件我还应该问什么问题?
推进分析进程,同时收集更多的数据
「 像演员那样记住对话和动作,像画家或者摄影师那样观察颜色、形状、材质和空间格局,像诗人那样体味情绪、韵律和语气的起伏;在把生活细节转化成速记的文字时,尽量使用活跃的而不是了无生气的动词,体验性的而非分析性的形容词,逐字逐句记录下来的而非高度概括的对话。」
▎编码
编码=将田野笔记逐行分析和归类。
把田野笔记当作一个数据库,从而重新回顾、体验和检查记录下来的一切。
要从自己的数据中“发现”原创理论,而不是去验证已有的命题。
通过不断分析、比较收集到的数据,提出、完善并扩展出最切合数据的理论
针对田野笔记提出问题——
*当地人究竟在做什么?他们的目标是什么?
*他们到底是如何做这些事情的?他们采用了什么方法或者策略?
*当地人如何谈论、界定和理解他们面前发生的事?
*他们有什么假定?
*我看到眼前发生了什么?通过重读田野笔记,我又有了什么收获?
*我当初为什么要将这一内容写进田野笔记?
▎刻画人物
描写人物的日常生活 > 仅仅描写某人的特点
人物的性格特点不是孤立的个人气质,而是在人物与他人的互动中体现出来的。
▎故事
生活中大部分事情的发展是没有方向可循的。
▎被研究者的意义世界
×将活生生的社会生活归纳成某些变量
×以非此即彼的两分法予以解释
×剥离背景信息的极端状况
×自己所用的概念范畴与当地人认定和使用的概念范畴之间出现偏差
×运用那些现成的、在学科内部被奉为圭臬的理论方法来描述观察到的事物与所处的环境
×忽视、边缘化或者掩盖当地情境下人们对事物或者事件的特定认识
√关注当地人在那些生活片段中是“怎么说和怎么做的”
√当地人在这些日常互动中使用的词句、表达方式以及概念范畴
√当地人相互介绍和问候的方式
√日常提问与回答
√被研究者在日常互动中使用的术语,日常的、通俗的而又富有启发性的用语,形象生动却又朴实自然的术语
√应该意识到人们对于某一事件可能给出多种解释,而且这些解释在研究者看来有可能是“互相矛盾的”。
√人们会随着社会身份、情境、语言的变化而随时调整他们的叙述,因此要写明人们是在什么时间、面对哪些听众、怎样解释
√被研究者如何谈论和理解自己与外界(社会)的联系
(美)埃默森,(美)弗雷兹,(美)肖著. 如何做田野笔记.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04.
@cyberliulang 謝謝夥伴的提醒;我也去查閱了,會再觀察;如果再生就手術,而不是通過諸如激光的其他手法了;因爲如果良性,這樣會刺激癌變,要是惡性,也就是癌了,再這樣就是刺激它發展~
給在港象友推薦一款VPN,源自瑞士的Proton VPN ,在瑞士隱私法的保護下在瑞士日內瓦的Proton公司總部運營。如果你想找免費的,這就是很好的選擇,速度快,沒有帶寬限制,但只有三個國家的伺服器可選,暫時覺得沒問題。如果加入收費方案可擴展至60個國家。使用現狀如圖👇
上野千鹤子《父权制与资本主义》中文版序言有一段话,原始译文为:
「曾经的中国更接近于北欧等国所采取的公共化方式。原则上,共产中国之下,并不存在劳动市场,也不存在所谓的“失业”,所有的毕业生都会被“分配”到各个企业。(正如“公司”一词的字面含义,企业曾经意味着公营企业。)所有孩子都会被送到日托(当天的托儿服务)或周托(每周回家一次的托儿服务)等企业附属的托儿所。而日本女性所苦恼的“兼顾劳动和家庭”的问题并不存在。不仅如此,在全体总动员的体制下,对中国女性而言,她们没有“不工作”这一选项,而被送到企业附属托儿所的孩子更像是“人质”。」译文来源为豆瓣用户「绿林社Agora」(即本书简体中文版引进方)的豆瓣日记。
而绿林社正式出版的译本(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经过删节,批判意味全失:
「计划经济体制的中国,并不存在劳动市场,也不存在所谓的“失业”,所有的毕业生都会被“分配”到各个企业(正如“公司”一词的字面含义,企业曾经意味着国营企业);所有孩子都会被送到负责日托(当天的托儿服务)或周托(每周回家一次的托儿服务)的企业附属的托儿所。而日本女性所苦恼的“兼顾劳动和家庭”的问题并不存在。」
#走向共和 台词
孙中山:医学博士孙文,见过康先生。
康有为:医学博士?我这的人都没有病。
孙中山:大清国人人有病。
康有为:什么病啊?
孙中山:愚昧之病。
被奴役着却以为自由着,从来不知道平等为何物。不知自爱且不懂爱人。一句胡,奴才不知道自己是奴才。
康有为:病根何在?
孙中山:这就多了。
四书荼毒生灵,五经钝化人心,三纲生产奴才,五常捆绑性情,这是文化之病。
普天下之大众,食不能果腹,衣不能暖身,而王爷大官,骄奢淫逸,盘剥不止,这是经济之病。
所有这些病症都是一个总病根,那就是政治之病:华夏四千年的封建专制。
康有为:开个方子试试。
孙中山:走向共和。
康有为:这方子,有几味药啊?
孙中山:思想之药三味:自由、平等、博爱。
制度之药三味: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
一本书与一位逝去的老人。文字很长,慎点。
前几天在家收拾书,找出来一本英文书《Prisoner of the State: The Secret Journal of Premier Zhao Ziyang》,是香港出版的《改革历程》的英译本,而台湾出版时则用了与英文版同样的名称《国家的囚徒:赵紫阳的秘密录音》。
书是09年一出版就立刻去网上下单,而在这之前已经听到了书的缘起与付梓的过程。这本书是赵紫阳的老部下前国家出版总署署长杜导正与前纪委副书记萧洪达在92年之后,数次请赵紫阳把历史的过程还原出来,赵紫阳被软禁在家,用录音带口述实录,他彼时年纪已大,又特别严谨,怕自己记错细节,曾经恳请中共准许他查阅旧资料,被拒绝,转而恳请能够翻阅旧报纸。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他完成了整个口述实录。由于软禁有监视与盘查,录音带被藏在衣物中陆陆续续很长时间才带出来,又带出国,整理成书,赵紫阳2005年去世,2009年这本书得以问世。(插入一点点八卦福禄寿乐队的三位成员是杜导正的三胞胎孙女)。
赵紫阳是中共最被刻意忽视的领导人之一。一度政府历届总理名目里都没有他的名字和照片,后来勉强加进去他的名字,但经历语焉不详。作为一个不过是从小学起知道他的名字进而持续跟进他的踪迹的普通平民百姓,都对此愤懑不平,可以想象曾经在他身边工作的人,他的家人对于这种刻意在历史和记忆中将他抹去做法该是何种心情。他从农村基层做起,是文革后包产到户的带头人与倡导者,他是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主导者,是中国对外关系政策的策划师,搭建起来中国加入关税贸易总协定(WTO前身)的整个架构,我们学经济贸易的都知道龙永图,又有谁知道中国入世,自此加入并受益于全球化分工的总策划师是赵紫阳呢。官方将邓小平设定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我认为他可以被称作总领导者,但总设计师的头衔本应是赵紫阳的,赵紫阳多年从农村一步步积累起来的中国微观经济实践与宏观调控的把控,他也是中国最有能力的总理。
人回望历史,最难释怀,意难平的就是,如果。如果当时,如果胡耀邦能够继续做总书记赵紫阳能够继续做总理,如果当时六四采取了赵紫阳的建议能够以政府与民间对话协商的方式达成和解,我们今天会是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呢。历史没有如果。民间有批评他政治不成熟,言外之意就是他不懂官场生态不够敏感,我在想一个人所见终究有限,而就在有限的认知里坚持选择自己认为最正确的道路即站在人民的一边,前者那种成王败寇逻辑下的对人的评判终究是单薄又世故。也有人批评他还是为中共政权服务,有意思的是他的官方罪名正是分裂党的领导。而另一方面,过去百多年的暴力革命一再证明,推翻并不能保证再建立起来的就是完美体系的政治制度,恰恰相反,回看法国大革命,看中国推翻帝制,又推翻国民党政府,俄国十月革命,后来还有更多的比如罗马尼亚齐奥塞斯库政权等等的例子,没有一个是推倒后就能建立起来一个全新理想社会的,却都是走向极权或动荡分裂的社会,就因为成体系系统的改变需要的是各个阶层的漫长的磨合、谈判与妥协。同时,对于民众而言,更关心的不是谁夺取政权,而是社会稳定安居乐业。赵紫阳超出其他领导人的远见还在于他在80年代就看到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必须同时改革,不可能只改一个。中国现在的困境就在于此。
这是他的原罪。而他下台的导火线是他不同意对天安门镇压。我后来09年读这本书的前言的时候,才知道了更多细节。他当时完全是可以保住他的地位和待遇的,只要他肯在党内做检讨,承认自己错了。他拒绝了,从此成为了国家的囚徒,终此一生。当时读的时候真的是掩卷落泪。以前写,一个人承认自己做错是需要勇气的,而一个人能够坚守信念不为权势富贵低头,坚持不认他人逼迫自己认的错,需要的是极大的勇气。
杜导言在前言里如是记录这一段往事:
“1989 年 5 月 17 日,赵紫阳召开了紧急家庭会议。赵紫阳对家人说:“我的缓和(天安门)事态的方案没有被接受,形势会很严峻。如果矛盾激化,在历史上是说不过去的。我既然在这个位子上,就不能同意这样做。但是,这样做我坐牢也是可能的,一定会牵连你们。你们要有这个思想准备”。赵紫阳的老伴梁伯琪及孩子们 没有丝毫犹豫,一致表示支持赵紫阳在这生死荣辱关键时刻的历史性决定。
“六四”后,中共中央几次派人找赵紫阳谈话。第一次,赵紫阳的老同事王任重等几位中央要人奉命出面。王任重说,只要你能做出深刻检查,可以保留政治局委员的职务。赵紫阳拒绝了。第二次,中央几位要人说,只要你表个态,做个检查,可以保留中央委员的职务。赵紫阳又拒绝了。”
我很希望每位想要了解那段历史,以及中国改革开放起始与架构搭建的过程,和它致命的弱点与可能的良方的人,都有机会读这本书,或者更多地去了解他这个人。如果还是要以上帝视角去评判赵紫阳的话,别忘了他是摸着中国基层社会实践证明的石头,摸着人民利益至上的石头,摸着自身与家人清廉的石头,提出了十三大体制改革方案的人,也是在人这一生最为关键的时刻,选择了良知。他可能的确没有政客权谋的聪明,但我认为他有政治家的智慧。
最后,也在这里转帖他的遗言:
赵紫阳的最后遗言
1989 年我下台以后,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我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有 了一些新的认识。过去对西方发达国家所实行的议会民主制,认为不是人民当家作主。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国家所实行的代表大会制度,才能体现人民当家作主; 这是比西方议会制更高级的、更能体现民主的形式。事实上不是这么一回事。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所实行的民主制度,完全流于形式,不是人民当家作主,而是少数人、甚至是个人的统治。
纵观二十世纪以来世界上曾经有过的各种各样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德、 意的法西斯独裁,都已被历史淘汰;还有一些军人独裁政权,也是昙花一现,或日益失去了市场。虽然现在很落后的国家还不断发生这样的事情,如南美国家也常常发生军人政变,但它也慢慢变为这些国家逐步走向议会政治的短暂的插曲。 二十世纪出现的,在几十年时间里与西方议会制度相对立的所谓新兴的民主制度 ——无产阶级专政制度,在大多数国家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倒是西方的议会民主制显示了它的生命力。看来这种制度是现在能够找到的比较好的、能够体现民主、符合现代要求而又比较成熟的制度。现在还找不到比它更好的制度。
当然,这种制度也不是十全十美,它也存在很多问题。但比较来讲,只有这种制度比较符合现代文明,比较符合民意,有利于体现民主,并且是比较稳定的 一种形式。这种形式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生命力。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实行的都是这 样一种议会民主制。几十年来发展比较快的新兴国家,逐步地转向议会民主制的 趋向也越来越鲜明。我想这决不是偶然的。为什么没有一个发达国家实行另外一 种制度呢?这说明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要实现现代的市场经济,现代文明, 它就必须实行政治体上的议会民主制。
when the day comes
分享노래를 찾는 사람들的单曲《그날이 오면》https://y.music.163.com/m/song?app_version=8.7.55&id=5397772&uct=rd/ZyzjMVGpyEs3bkEdxSw%3D%3D&dlt=0846 (@网易云音乐)
waiting for the day co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