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 @TATAFUNE:
用王小波的那句话生成AI作图.
"我们在池塘水底,从一个月亮走向另一个月亮。"
福山最新的这篇文章(《更多证据表明历史真的终结了》),既是他的一个自辩,也是政郁者的福音——至少你知道自己相信的东西是对的,而他们腆着脸说“东升西降”和“时与势在我们这一边”纯粹是扯淡。所谓“历史的终结”,不是说没人再能折腾,而是说越折腾死得越快。原本这只是一个大原则,具体到某个事情上还有反复。所以前些年福山经常被群嘲(特别是在国内的研讨会上,自信满满的中国学者以讽刺这句话为起手式是颇为流行的)。而最近这半年,俄国人证明了自己折腾世界的能力比所有人的想象都更弱,中国人证明了自己折腾自己的能力比所有人的想象都更强,我都能想象福山老泪纵横沉冤得雪的那个样子。
https://www.theatlantic.com/ideas/archive/2022/10/francis-fukuyama-still-end-history/671761/
美国人终于意识到这点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就是这么公开炫耀,不厚道。
外部世界崩塌时,需要自己开辟一小块心灵的避难所,灵魂不灭则希望不灭。把《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这段话送给大家:
Ours is essentially a tragic age, so we refuse to take it tragically. The cataclysm has happened, we are among the ruins, we start to build up new little habitats, to have new little hopes. It is rather hard work: there is now no smooth road into the future: but we go round, or scramble over the obstacles. We've got to live, no matter how many skies have fallen.
在公共轴上看见对反贼由来的调查,想起来自己成为“反贼”的真正原因其实反而很模糊,没有特定的事情打醒自己,好像就慢慢走上了这条路,可能和从事的工作有关,记得前几年准备从ui转交互看了很多专业书,里面有很多科学的设计方法,很多原来在公司里的“潜规则”都可以拿在明面上说,也知道创新需要的是对权威的批判和自由的讨论,也需要不停测试验证的,它是理性的,不是一个人说了算的。后来对职场上对这样的理想环境也不会抱太大期望,也渐渐体会到了这是基本盘,可能无论换了哪家公司,最终结果都大差不差,除了很少的公司是真正在做事。比如我最爱的前烛龙,但在这样的环境下,也很难生存和竞争。如果他们这群人换了一个地方,也会做出像巫师一样的作品,所以慢慢的,问题就都出现了。
没想到燕麦棒/granola bar/燕麦饼自制这么容易。我做的巧克力味儿的,快煮燕麦片150克、纯巧克力粉35克、白砂糖20克、黑巧克力30克切碎、牛奶100克。倒在一起搅搅搅搅,勺子抠成团放在烤盘上,烤箱190度15-20分钟就好了。很好吃而且很顶饱。以上原材料我做了6块,每块大概120卡。感觉早饭来一块再配杯牛奶就够了。
(有参考下厨房公号昨天的推文。那篇挺值得看的我觉得,反映了一些些做饭的基本原理……)
煮好牛奶,找泡好的茶,转了一圈,才发现忘了泡茶。可怕,时光之刀。
就,接着牛奶锅煮玛萨拉茶吧。在孟买常住的酒店,早餐时茶摊上有个小伙子煮的茶最好喝,但有意思的是,我在其他的城市,每拜访一户当地家庭,都会先煮玛萨拉茶,拿爆莲子花、咖喱角,炸洋葱饼这类小食,给我们端上,聊几句天。唯独在孟买,孟买人不热情待客,而是切入主题,提要求先,我一杯孟买茶都没喝到。孟买人的精明与算计为他们赢得了一个特殊称号,叫孟买客。
每家人煮的茶都不一样,我喝的时候仔细品味、猜猜里面都有啥。印度的香料极大丰富,也极为新鲜(包装保质期都是九个月、不像本地都放了好几年),味道就浓郁,有磨好的料,主妇们大都是买回原料,自己回家捣碎研磨。做厨房调研,获知印度家庭主妇要在厨房里每天花费六到八个小时,北欧人听得乍舌。她们一直都在劳作,阶层高的请得起厨师来帮忙,普通人家主妇随时都有活在手里,她们干活,我就坐在凳子上,聊天。
我自己的玛萨拉茶配料,如图。是根据自己喜好的,姜黄一般人家不用,我喜欢它暗暗的甜味。丁香味道极浓郁,不要被它的尺寸影响,两到三个足够。香草荚是我想增加一点点香味掰了一节扔进去,玛萨拉茶里没有。除此之外,都是标配。我不放糖。茶叶要用阿萨姆和大吉岭的红茶,茶味涩,搭牛奶就是绝配,有次没了茶,临时用正山小种充数,中国现在的正山小种都改良了,不能做奶茶,寡淡。找得到的话推荐下瑞典这个牌子的英早餐茶,锡兰、印度和中国红茶调配的,是我在本地试过的所有茶里最合适做奶茶的。
waiting for the day co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