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更新内容

#亞太報道(2023-9-1)】 歡迎收聽和訂閱播客【亞太報道】 ma.rfa.org/APR#重慶市反間諜工作條例》正式施行 / “#救市措施”能救市嗎? / 美中軍方高層在斐濟會晤 / #習近平 任內犯臺風險增高 /《#蒙古族通史》遭下架 nitter.hongkongers.net/RFA_Chi

私心安利一个可能不是很有名,但我个人喜欢得不得了的芬兰画家,Helene Schjerfbeck (1862-1946)

她生前最有名的应该是前两幅(康复的小男孩和系舞鞋的小女孩),但近些年网上流传得比较广的是她的那些自画像(图三)从古典派的青年,到印象派的中年,到抽象派的老年——有人甚至把这个绘画进化史和Louis Wain精神分裂过程中画的猫相比……我觉得夸张了。个人比较喜欢她中年时期的人像,概括和用色都惊为天人(图四)

历史上女性画家并没有详细的生平记录,只知道她终身未嫁,直到人生的最后一刻都在不停画画。画肖像。我觉得她的肖像自始至终都是画给自己看的,抽象其实是无数个自己重叠:心里的挂念越来越轻,形状也自然越来越简单,寥寥几笔是她最后留给自己的印象——画家终其一生中都在观察,而她最后画布上深陷的眼窝里并没有眼睛。

强烈安利大家看《当良知沉睡》和《天生变态狂》了解一下反社会人格,然后就会发现,稍微,稍微,也许不礼貌,但是把人群分下类,对不同类的人用不同的策略对待,生活会简单一大截!
类似于有了pua的概念之后,就不容易被pua,有了反社会人格的概念,就很容易反应过来这个人不对劲。尤其是如果对和人打交道有恐惧,做个排除法,会轻松很多!(大不了遇到奸诈的人,奸诈,是可以理喻的,也能应付得了。)
如果能快速识别出(成功率挺高的)反社会人格(不一定是坏人,甚至还可能很优雅),和人交往就会容易很多,因为不用再花时间去理解思路完全不同的一群人了(非要理解,可以换到思路B,也很好理解

终于有点空,在翻柴静和刘瑜曾一起出过的书,里面有一些对柴的采访,她说“如果我很久以前跟她说过那样的话,现在我的想法也改变了。我觉得被人尊重也不重要,为什么一定要被人尊重,老有一个“我”的想法呢?就像史达琳,她最后不是为了获得荣誉或让人尊重,我是为了把这件事做得很准确。史达琳虽然是个虚构人物,但是她最后也体现了精神上的规律,当她必须把自己所有的愤怒、尖锐和恐惧都拿掉之后,也不是拿掉,会有更强的东西盖过这个,就是对那些死者或濒死者的关心。她非要这样做不可的时候,她的自我就没有了。没有的时候,别人才能进来。
我觉得是为了事情本身,为了做对的事情,做应该做的事情。” 看了这句话有点理解了她为什么会做这部纪录片的原因。

键,核污水问题 

1.就在六月份,太平洋岛国论坛(PIF)还公开反对日本排放经处理的放射性废水计划。

但现在,PIF主席、库克群岛总理马克·布朗(Mark Brown)表示,他相信该计划“符合国际安全标准”。联合国监管机构代表团在最近访问了一些对此有关注的太平洋国家。

布朗表示,该地区的国家可能对这个“复杂”的问题持不同意见,但是他敦促各国进行“科学评估”。

2.很多科学家支持日本的计划,表示这是合理的。

我们较早前听到来自核化学专家和分子病理学家的讲解,他们强调排放的水不会使海水的放射性大幅增加——而且首先,对人类的威胁非常非常小。

然而,值得指出的是,在科学和环境界确实存在一些不安。

例如,一些海洋生物学家和海洋专家认为,要了解连续排放30年对海床和海洋生物的影响,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

3.分子病理学专家格里·托马斯教授(Prof Gerry Thomas)表示,即使你尝试喝大量的太平洋海水,当中的辐射程度也很低。

日本的核废水经过了处理,所以其氚水平,即人们所担心的部分,会被稀释至每升1500贝克勒尔——这是放射性活度的国际单位。

这比世界卫生组织(WHO)设定的饮用水安全标准低七倍——而且这还是废水进一步被海洋稀释前的浓度。

“被排放的水将是沧海一栗,无论是量还是辐射,”托马斯说。

“没有证据显示,这些极低的辐射水平会对健康有害。”

4.瑞典的核化学副教授马克·福尔曼(Mark Foreman)过去曾表示,那些大量食用海鲜的人只会接触到“低量”的辐射——范围在每年0.0062到0.032微希。

需要再次强调,人类可以安全地接受比这高出数万倍的辐射量,每年可达1000微希。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分子病理学前教授格里·托马斯(Gerry Thomas)也否定了更广泛食物链会遇到风险的疑问。

5.朴茨茅斯大学环境科学教授吉姆·史密斯说:“据我所知,英国乃至全世界在放射防护领域没有任何科学家反对这一做法。” “作为一名科学家,我会更早地开始发布并更快地完成。”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辐射健康专家杰拉尔丁·托马斯(Geraldine Thomas)表示同意,自事故发生以来,他已五次访问福岛。“我一直在问东京电力公司什么时候放水,”她说。“让我担心的是,如果再次发生地震,水箱破裂泄漏会发生什么。那么他们将如何应对公众的强烈抗议呢?”

史密斯说,按照核反应堆产生的其他同位素(例如铯、锶和碘)的标准,氚的放射性很弱。

排放支持者还指出,中国和韩国的个别核电站每年向太平洋排放的氚量是福岛核电站计划排放量的两倍至十倍。

6.那么,为什么日本的计划遭到如此多的反对呢?
除了政治和反核情绪之外,一些反对者对该计划支持者提出的数据和论点也抱有深深的不信任。

公开反对福岛核事故的亚洲以外最著名的主流科学组织是美国国家海洋实验室协会。该组织坚持去年12月发布的一份立场文件,其中指出:“东电和日本政府提供的支持数据不充分,在某些情况下不正确,抽样协议、统计分析和假设存在缺陷,进而导致缺陷得出安全结论——并阻止对更好的替代处置方法进行更彻底的评估。”

感觉最搞笑的是学界都认为核污水是否有害尚有争议的情况下,中国网友一听到“核”一听到“日本”就像听见狗哨一样兴奋地汪汪大叫,,,,立刻自信地得出结论,,,看着网友义愤填膺要灭绝小日本的样子真令人发笑

日本排核废水,已经成为新的智商鉴定器,中共罔顾科学的反日议题操纵。所有的科学机构都说没问题,浓度比安全标准低得多,比中国核电站排放标准低得多。那么多需要民众选票政客才能上台的民主国家(包括一向喜欢反日的韩国)都不担心,只有中国担心反对。你就知道:自己生活在充斥着巨大谎言的疯人院里。

跟机场以及航空公司扯皮了一会儿,行李大概率是找不回来了赔偿也没有。今天学习到的知识是:一旦航空公司能证明行李已经上了传送带,在这段时间行李丢了就是乘客自己的责任。也就是说如果行李被偷或拿错了活该。象友们飞国际航班,尤其是要过immigration那种等待时间比较长的,最好给行李弄个air tag。本象今次损失惨重,现在就不是很想活着。

刚刚看完了柴静《陌生人——对话圣战分子》的第一集《以水之名》:youtube.com/watch?v=X4otYJGByi
个人感觉这一集的内容虽然是从个人生活的角度切入,前半部分很多是讲述自己和家人对袭击事件的反应,但并没有因此出现我之前担心的过于主观的问题,仍然还是很有柴静个人的风格,也很真诚的。而后半部分对恐怖分子成长背景的梳理,对他们思维和生活发生激烈转变原因追问,虽然还只是一个开始,但也已经很明确地让我们看清楚了恐怖分子和穆斯林、移民等身份并没有相关性,甚至他们除了套用的口号,言行都有很多是严重违背古兰经的。
总之,之前说柴静做欧洲恐袭相关的调查“已经过时”,甚至“会加重极右翼对穆斯林群体的污名化”的那类言论,可以歇歇了。虽然我之前对她访谈可能会出现引导性提问的担忧还在(毕竟这个的确是她的老问题了),但还是觉得这个系列纪录片的后续很值得期待,柴静在中文环境里进行恐袭相关问题的独立调查,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完全不“过时”。
#什么值得看

昨晚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里在北京,我正赶着去机场,于是好朋友的老公帮我叫他朋友送我,于是我们四个人都坐在车上,但是一路全是军人,甚至路上还有一些障碍为了阻碍车辆通行,还好他朋友开车技术很好,所以我们一路各种超车,无视军人的阻拦,就一路开到高架,后面就转换到了夜里到天安门,那里挂了四张像,前后两个像都不见了,只剩下毛泽东,和习近平,感觉梦里的北京变得很荒凉,而且很像战乱时期。希望永远不会有那么一天。

受《银之匙》启发,试着做了个蒜末蛋炒饭。拿了一小片黄油打底,感觉卡路里爆表,可是真的好好吃啊!大蒜爱好者狂喜!

一人份:
剩饭小半碗
蒜若干,切碎
蛋一个,打匀
一点植物油
一薄片黄油(可以不要)
一点生抽
平底锅用中到小火

1⃣️油在锅里化开
2⃣️蒜入锅炒一小会(注意别焦),拢到锅的半边
3⃣️在锅的另半边下蛋液(不想蛋裹蒜,又懒得换锅),拿铲打散,翻几下
4⃣️蛋差不多炒好时放米饭,均匀撒上生抽,拿铲打散
5⃣️再翻动几下就可以起锅啦

蒜超香,黄油的乳香也很棒。连香肠都不用加了,吃得好满足。 :air_no_hungry:

#今天也没有炸厨房呢

大家真的不必看到别人做了什么产出就开始焦虑/自惭形秽,为自己的产量低下/状态不佳而感到羞耻
我和身边很多朋友都在经历很糟糕的心理状况,因此我很清楚大家的每一个产出背后是多少反复挣扎、自我怀疑、停滞不前,我也很理解那些完全无法动弹的日子(我自己经常连从床上爬起来去吃饭的力气都没有)
所以你眼中很productive的别人也很可能经历了和你同样的痛苦,而ta的一些成果不代表着ta就完全痊愈了,更不代表你的无能。我们要学会欣赏自己每一个微小的成果,休息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听最新的不明白播客:通缩下的中国的未来。实际上我认为墙外不必用这个词:中国经济就是很明白的衰退、萧条,用“通缩”一词形容,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墙内的特殊国情。中国是这个月才正式进入严格意义上的通缩的,即7月CPI同比下降了0.3%(但核心通胀率还升到了年内迄今的最高值);但用“通缩”一词形容中国经济则早始于今年年初,由境内机构作出,在预期的报复性反弹跳空之时。当时不但物价并未下跌,政府还在一再增加货币供给,不断降息、降准和增加逆回购,这都和经济学上的通缩概念是相反的。那么为什么要使用这个词?因为境内机构已经不被允许使用“衰退”“减弱”“放缓”这样的负面词汇,但经济显然既没有复苏,更没有增长,说它持平都是不专业的;在此情况下,“通缩”当然不严谨,但它是为数不多的带有“缩”的意象,而本身却并不含有明确负面意义的词汇;而且也不常出现于口语而更接近一个学术概念。就好比阿Q忌讳灯、光、亮,你说:流明……可能凑合着能唬一阵子但也不是长事,随着中国眼看着进入名副其实的通缩,根据彭博上周的新闻,政府已经通知各位经济学家,不要再使用“通缩”一词了。

Z-Library 发起请愿书,呼吁美国司法部长和阿根廷外交部长停止刑事起诉 Z-Library 有近 1400
万册图书可供下载,是互联网上最大的盗版图书库之一。 去年 11
月,美国执法机构查获了与该网站相关的200多个域名。作为刑事调查的一部分,两名涉嫌该网站的运营人员在阿根廷被捕。 几小时前,Z-Library 在
[Change.org](
https://www.change.org/p/restoration-of-access-to-z-library-and-
the-cessation-of-illegal-criminal-prosecution)
上发布了一份请愿书,呼吁停止“非法”刑事起诉,并恢复对影子图书馆的无障碍访问。 “我们呼吁恢复
Z-Library,并提出一个公平的解决方案,既考虑到作者的权利,又考虑到人们免费获取教育资源的需要。我们还要求停止干涉其他国家的数字主权。”
请愿书补充道:“在信息技术时代,阻止获取知识破坏了《世界人权宣言》所保障的信息自由的基本原则。”
签署请愿书:
https://www.change.org/zlibrary2023 ——
Z-Library频道



风向旗参考快讯
Forwarded from 风向旗参考快讯

东伦敦的涂鸦事件,这张是我看过最好的反击了。我们一起携手翻越高墙 :ablobmeltsoblove:

来源:instagram.com/p/CvyPZwINbeu/

最近看窦靖童的现场已经深深深深入迷了,感觉要被掰弯了

“重要的是阶级(class),而不是性别(gender)”这是一种流行于简中互联网的讲法。但这个讲法是不对的,更好的或者更正确的讲法是“阶级很重要,性别很重要,甚至性别更为重要”。
马克思主义确实对第二波女权主义作出贡献。第二波女权主义嫁接了马克思主义对阶级的论述,将女权主义从对女性权力的争取扩散到对整个父权制的批判。经典的“阶级斗争”命题在这里启发了“性别斗争”命题,并成为历史演进的动力之一。
但是,第二波女权主义的全面批判引发了作为一种自然性别的女性的“存在主义危机”----什么是女性?从母系氏族社会转化至今的时间太长了,如果现存一切所谓的女性特质以及长期文化累积的被认为是女性特质延伸的事物都是父权制的刻意建构,那么女性怎么样才能通过某些外化的事务建构自我认同?讲穿了就是,这些批判走得太远了,现实中的性别问题虽然足够严重,但远不足以让大部分女性(主要指发达国家)认同必须进行一场彻底的“性别革命”的程度。因此第二波女权主义声量逐渐减小也是必然。
目前的第三波女权主义则更为强调个体对于特质的自我解读(有点类似泛化的因信称义),并更为强调个体微观行为对女性处境的改善。换言之,即使这些外化特质很大程度是社会强行赋予并有某种负面意味,只要个体认同它是种正面特质,那这种特质在此个体身上就不具备负面意味。比如,公共领域要求女性化妆是种相对负面的特质(耗时且起源上有取悦男权意味),但如果小a认同化妆对自我的价值(展现自我魅力,提升自信),那么化妆对小a就是进步的女权行为。用电影<芭比>讲,芭比娃娃带有很强的男权投射是事实,但是它也给妈妈带来了鼓励,因此也可以被认为是进步的女权的,至少在妈妈个体层面上。
简中流行的说法在于,用阶级消解了性别议题的独特性。阶级起源于人类社会建构,而性别起源于自然性征。两者很多时候确有交叠,但完全不可化约。甚至阶级斗争消散的那天,只要那时候人类还是动物,性别斗争就很可能还存在着。
同时,阶级是个很难降维的整体概念,而性别议题正如上面所讲,很多时候可以从微观层面改善。将性别议题转化为阶级议题的隐患是,很容易让人误产生“作什么都改变不了”的趋向,消解了或者降低了个体对于改善性别平等的潜在渴求与力量。
总之,人类消解父权制的征程才刚开始,有的地区迈出了第一步,而有的地区第一步还没迈出。

显示更早内容
雾海

雾海是一个开放且不限制讨论主题的非营利性中文社区,名字来源于德国浪漫主义画家 Friedrich 的画作《雾海上的旅人》。生活总是在雾海中吞吐不定,不管怎么艰辛,他还是站在了这里!希望大家在这里玩的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