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洗澡的时候,突然想起来小缨子,这段时间的沉闷也因此被打破,仿佛看见了光明的样子,她应该是古剑里最喜欢的女生,有时候觉得她是幸运的,在那样一个时代,作为女子能追寻梦想,勇敢而又自由,很不容易
想起来之前看见的一句话,美好的事情成长起来,丑恶自然就会垮掉,小缨子对我就是那份美好的样子。
也希望每个女生都能拥有小缨子的自由、勇敢以及幸运(活在一个包容且自由的土壤)
【【古剑女子图鉴】常人之心——岑缨-哔哩哔哩】 https://b23.tv/N3brPSL
借着这件事大家对绑架买卖妇女这件事的关注也达到了顶峰,每天看到的寻人启事都不少,拔出萝卜带出泥本来可以帮助不少寻亲被拐的妇女回家,但看到丰县那个女人即使有着举国的聚焦依旧无法脱身的情况,我猜其他寻人的后续大概也不会很乐观,只想到昨天看到摄影师恭一的那句话:“走过每一个关着精神病女人的水泥房、土坯房时,就好像经过一座座孤岛,她们盯着我的眼神好像在问我能为她做点什么,我发现我什么也做不了,我的船太小了,除了这些照片,她们我一个也带不走。”
那双墙缝里露出的眼睛。
一个也带不走。
刚才无意间看到了一篇简单心理前两天发的文,实在是被感动到了,对于目前处于焦虑和困境中的我可谓是一剂强心针:
我们处在一个总是以「极少数处于金字塔顶端的人的种种」作为标杆,来衡量和要求大众的社会。
当我们还是孩子时,经常被告知:你成为 XXX 那样就好了,却极少被鼓励:你要「成为你自己」。
在精神分析领域,经常提到关于「成为自己」这个主题。最多被提及的,当属温尼科特和科胡特。
1. 温尼科特:「真实自体」和「虚假自体」
他认为,人的心理有两种组成部分:真实自体和虚假自体。
「真实自体」,包含着每个人独特的、原创性的部分,是一种自发性的真实感,具有着生命里本真的活力性;
「虚假自体」则意味着,人们行动和功能像正常人,但实则内心虚无。就像这几年火起来的「空心病」:感觉人生没有意义,心里空荡荡。越被期望成为「优秀的别人家的孩子」,人的「虚假自体」被强化,真实自体的存在感就越少。
为什么会造成这两种情况?从早年抚养方式的角度来说,温尼科特提出了「足够好的母亲」这个概念:
「足够好的母亲」意味着能够「看到」孩子的本能需要和真实存在,并且像一面「镜子」一样反射给孩子,了解孩子的创造性,尊重 ta 的边界,根据 ta 需要的变化进行适应和改变,进而让孩子建立起一种真实的自体感。
而「不够好的母亲」则忽略或误读孩子的需要,不是促进孩子的成长,而是让孩子扭曲自己来满足外部世界的需要,进而获得肯定,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孩子的自发性和创造性暂停发展,成为一个表面适应良好而内心空洞的人。
2. 科胡特自体心理学:「三极自体」
简单说来,人在自体结构上,需要实现以下三要素的平衡:
「被看见」(镜像移情,类似于温尼科特的「足够好的母亲」让孩子体验到的);
有一个可以让自己仰视的偶像(理想化移情,也就是在自体成长的过程中,有可以模仿和认同的自我理想);
建立起自己与偶像的相似感(孪生移情,也就是孩子内化偶像身上的特质,并成为自体的一部分)。
……
“科胡特的「三极自体」里并没有谈到这部分,但我认为在成为自己的过程中,如果不提及自体原创性的部分,则是不完整的。
我们需要「被看见」,我们需要有个「自我理想」可以去仰视,我们需要内化这些理想人物身上的内在品质并成为自己的一部分,但随后,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基础之上,激发出我们自己的创造力,形成属于自己独特的视野与品位。
如是,便不再需要被激烈竞争中的外部评价系统所左右,我们自己就是自己的序列与排位。
生命是一场自我完成的旅行。每个人自有 ta 的起点和终点,当我们能够将目光从外部的追逐,收回到内部的探索和成长,我们便也开启了成为自己的绽放之旅。”
matters 上的女权之声发的:
希望大家一起做以下事情:
1、通过“我向总理说句话”留言:“打击一切形式的性别暴力,严惩公职人员对性别暴力的玩忽职守”;
2、在您的社交媒体上留言;
3、请您身边的人加入留言(二维码可见上方海报)。
“我向总理说句话”留言链接:http://www.gov.cn/hudong/xzlwh.htm
如果您已在“我向总理说句话”留言,或者有任何想说的话,欢迎在下方链接留言,我们将整理发布:https://www.esurveyspro.com/Survey.aspx?id=3a7a2ffd-273c-4729-81fe-60e305607fad
审查制度一般不会改变人们的意见,但它确实使人们更有可能仅仅与自己意见一致的人交谈。而当人们只与政治上相似的人交谈时会发生什么呢?有据可查的群体/政治两极化的影响占据了上风,说话者在接触到不同意见时可能会缓和自己的信仰,但通过群体两极化的力量,一个人的仇恨方向就变得更加激进了。
言论自由究竟应该是什么?:12个最常见的错误断言
https://iyouport.substack.com/p/12-8d8
#言论自由
1.培养习惯中,做事实际要付出的努力越多,意志力损耗越大; 相反,微习惯实际需要付出的努力非常少,意志力损耗极少。
2.任务开始前设定的目标大,大脑会高估难度,所感觉到的困难就大,意志力的损耗大;相反,微习惯设定的目标微小,可明显降低大脑的感知难度,意志力损耗极小;
3.做事中不愉快的感觉体验会损耗意志力。这样的消极感越多,意志力的损耗越大;而微习惯要做的努力太少,让我们几乎感觉不到有任何消极情绪。如果当我们用好的行为代替不好的行为,这个过程本身就会代来积极情绪,因此微习惯一般不会产生自我损耗
4.高目标加强主观疲劳,会使思维错误预判做事的难度及高估工作量,使意志力损耗大;而微习惯最多引起微量的主观疲劳,由于目标微小,即使在状态最差的时候也可以完成,意志力损耗小
5.高目标、高难度会大量消耗能量。当提供能量的血糖变低,意志力损耗大;而微习惯节约能量和意志力,最大程度上保留血糖。即使因为血糖低而感觉疲惫,仍然可以行动起来
6.如果我们不能成功克服消耗意志力的5大障碍,我们就不能成功培养习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69d35180102y6a2.html
打算去看看这本书了,在豆瓣上大致看了下评价,作者的一些表述很委婉了,都知道政治制度是经济发展最大的敌人
周其仁:改革为何“药不能停”https://mp.weixin.qq.com/s/IHoUl7dpujhnqTFtVfbG9A
搬一个:
致那些坚持认为不会翻墙者不配看墙外东西的粉红
你们总是认为自己有智力翻墙所以高人一等,是被国家选中的高等中国人,经过了国家的“简单考验”,因此可以心安理得地享用墙外资源。
翻墙貌似是很容易的,在各种商店里面下载个免费的翻墙工具就翻出去了。复杂一点的上网买梯子然后配置下ss,ssr,v2ray什么的也翻出去了。再复杂一点就是花钱买个服务器然后自己搭一个。所以难怪你们会以为翻墙是很简单的事情,翻不出去的是傻逼是脑残,是劣等中国人,不配上外网
但是这份容易并不是表面上的理所当然。
最开始的翻墙用的都是各种现成的协议。直接拿来用就可以很简单的翻出去了,但是在你们敬爱的习皇帝上台之后,大量现成协议都被封锁。
为了对抗这个封锁,让一般人有访问完整互联网的权利,国内开发者们仔仔细细地研究GFW的构造,研究密码学,研究协议,研究混淆,研究防探测算法,同时秉持着开源精神创造了如Shadowsocks,v2ray等优秀的开源翻墙工具。
他们的下场并不好,无论是ss还是v2ray的作者都被警察叫去喝茶了,但由于源代码是开放的,这些软件不断有人维护,因此能一直翻出去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好心人进一步降低这些工具的使用门槛,他们给这些翻墙工具加上GUI界面,移植到移动设备上,还写了一键安装脚本来方便部署,而他们许多也被警察抓捕
扪心自问一下,没有这些人的帮助,你们还能翻墙吗?
不查阅资料,你能说的清楚网络的五层协议吗?你能说的清楚SSL从握手到传递数据到底经历了什么吗?你能说的清楚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的原理和使用场景吗?你能说的清楚TTL值的作用吗?
大部分人都做不到对吧
即使你是科班学计算机的,勉强搞的清楚这些东西,要你从头实现一个性能流畅还能跨平台的代理,也是很难做到的吧
所以,请你们承认这一点,你之所以能翻墙,并不是因为你受了良好的教育以及党国对你网开一面,而是因为有这些开发者在背后不断的牺牲和奉献,你们认为你们和国家达成的默契,实际上是背后这些人在帮你们和国家博弈。而他们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们秉承的一个理念,即所有人都有权利平等地访问互联网。
所以请收起你们那副高傲的嘴脸,不要嘲笑那些不会翻墙的人,不要认为他们不会翻墙,因此就无权访问外面的互联网,也不要因为自己能翻墙好像就经过了国家的考验一样的嘚瑟,你所热爱的政府和共产党根本就不想你能访问外网!
权力如何制造“暴民”
然而,邪恶真的仅仅是“平庸之恶”吗?当张三的“不假思索”和李四的“不假思索”,还有王五的“不假思索”……彼此相连,就会形成汹涌澎湃的邪恶吗?还是,或许更重要的,不是他们各自的蒙昧,而是将他们相互连接的力量?这种力量是什么?是权力。巨大的、失控的权力。金字塔尖的“一”往往通过无数的“N”去传输邪恶,但是最终,也正是那个“一”,将所有的“N”连接起来、转动起来。没有那个巨大的纽带,再多的螺丝钉也只是一堆废铜烂铁,无法构成一台轰鸣的机器。用某个学者的话来说,“平庸的恶”背后,是“激进的恶”。
我相信,在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有一定比例的所谓“坏人”,构成“暴民”的基础,但是观察历史,我们会发现,所谓的暴民,如果没有插上权力的翅膀,其危害往往比较有限。比如说义和团,早期一直是华北农村不成气候的民兵组织,只是在慈禧撑腰之后,才发展成一场轰轰烈烈的打砸烧杀运动;又比如文革,恨老师的学生肯定不是没有,但是如果没有至高权力的支持,蔓延全国的“学生打老师”现象也不可能大规模发生。当“暴民”现象成为洪流,其驱动力往往是暴政,而不是抽象的人性。
——刘瑜《比较政治学》
waiting for the day co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