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更新内容

很赞同首页朋友说的。如果中国人能够摆脱对不可说的恐惧,能活得多自在,在全世界范围内做出多大贡献。那么多心灵磨灭,那么多人生被浪费。人们明明有力量照顾彼此。却彼此杀戮。

有个问题请教一下 #万能的长毛象

英语中会有不同单词发音相同/相似的情况,若词汇量不够,可能影响理解. 一般情况下,听着发音稍微拼一拼,基本也能查到,但有些情况下两个单词的拼写能差好远,如:cereal/serial,queue/cue 等. 另外,能有意识地把发音相似的单词拿出来对比一下,我觉得也是有意义的事.

简单搜索了一下,能找到一些同音异形词列表,比如:thefreedictionary.com/Words-wi
也找到一个专门一点的网站:homophone.com/
但我都不满意. 第一,它们只是一个列表,只能浏览没法查询;第二,它们对“同音”的要求太高了,对我来说相似也很重要,比如 surprise/suppress.

我觉得这个想法并不新鲜,我的问题是:有象友见过这样的词典吗?

我知道一个 DL 距离(en.wikipedia.org/wiki/Damerau– )可以用来测量两个单词之间拼写的相似程度,我猜测只要对音标做差不多类似的事情,应该就是我想要的东西了吧?这么分析的话,感觉这个字典应该早就被人做出来了才对,我咋找不到呢?难道是这种情况很罕见吗?具体有多罕见呢?

虽然我不是医学、防疫专家。
但是我知道很多国家的“共存”政策是建立在保护易感染、易病危人群的基础上的。
我生活的加拿大尽管社会层面放开了各种防疫限制,但医院、养老院……依然坚持严格的口罩、疫苗等防疫措施。网上也能查到,其他选择“共存”国家的政策也大体相同。
共存是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管理,不是一道行政命令或者一条处世哲学。

一提“共存”就扯牺牲老弱病残的,明显就是在偷换概念,为“一刀切”式的懒政找借口。说得就好像清零政策下老弱病残有了十足的保障一样。

帮忙扩散一下 

#对抗疫情
如果你也跟我一样人在浦西,遇到家里老人基础病断药了,并且家庭地址的定位在各大平台下单不了任何药品(我家老人在徐汇),最快买到药的方法是:
请在静安、长宁、黄浦等疫情相对好一点的区的朋友帮忙在饿了么或美团、叮当快药上下单送到他们家。然后再请他们下单闪送、美团、饿了么的跑腿业务送去需要用药的所在小区。
这是最快的曲线救国的方法!!
现在上海老年人买药的正常途径和实际情况:
1.医院门诊配药:配药人需要24或48小时内核酸,可进入医院配药。难点:若老人家人全在封控,小区志愿者又不够人力提供代配药服务或者没办法拿到24小时或48小时核酸报告,这条路就走不通。
2.互联网医院:可以正常在线配药。难点:配好的药也要快递送出。若部分区运力不够或暂不接单,也送不出。
今天我打了居委、街道和外公外婆常配药的医院电话,确实人手都已经非常紧张。
今天一上午接通电话的一线工作人员态度都非常好,跟我讲解了各种可能的路径,也都很理解居民的困扰。但我的困难他们也没有办法,因为有规定,我们都很无奈。
zhihu.com/pin/1493973447558918

我爸六十多岁了,很少翻墙,虽然我给他装好了 VPN。他跟我说,他就看墙内的信息,然后定期跟我对对信息源的差别。他觉得这事挺有意思。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发现他根本就和我没有信息差,他每次都谦虚地说「我们这只能看到被筛选过的新闻,可能不了解情况,你还有了解更多情况吗?」其实我并没有了解到更多情况。他已经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到了很充分的信息。我现在推测,正是因为他习惯性假设自己看到的东西不靠谱,所以他会拼命拐歪抹角、刨根稳定地挖掘信息,并且用大脑充分处理看到的信息,实现去伪存真。相反,如果一个人相信自己已经掌握了全部信息,或者总是觉得别人接受到的信息肯定是残缺的,总之是认定自己的信息优越性,就容易形成一种认知惰性。实际上,这种信息优越性绝大部分人并不具有,但是认知惰性却非常普及。

想推荐给大家李宇晖博士的作品《给孩子看的西方政治学》,从根本的逻辑上break things down,可以讲清楚一些对民主这种制度的怀疑和潜在的问题。
这里是目录,其中第三章的“多数人暴政”可以很好的澄清大家对民主制度的一些疑问和怀疑,比如没文化的人有选票怎么办、占人口多数的男性对占人口少数的女性通过选票产生打压霸凌会发生什么之类的问题。
整本书的链接在这里:cnlgbtdata.com/files/uploads/2

清零派还在折腾,不让大家营业。
共存派也没放弃,昨天传出来的两段录音听着太解气了。
“皇帝,你并没有穿衣服啊!”
小时候看童话故事,不懂喊出这句话有什么难的。
现在才知道真的很不容易。
希望勇敢的女性不要被整。
她既说出了这是皇帝无知导致的政治性疾病,又拆穿了上海操控数据的把戏,感觉哪边都不会放过她。

一想到这片土地上的苦难,想说些什么,又说不出来,该说什么呢?谈原因谈制度谈改变,谈来思去,连眼前的苦难都无法改变,能有什么渠道去申诉去给建议去谈改变呢?生活在上海的时候,觉得市长热线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如今好像看见了虚幻,这就是一场梦,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希望有一天,政府能像任何一个普通的行业一样,不是为了高高在上的权力和面子,而是真正追求管理和服务的专业化,科学的讨论,平等的交流,不再充斥着这个思想那个思想,谁听说过正常行业一定需要某个思想做指导的?从自身来说让设计行业学习某个设计师思想,建立设计委员会,天天宣读围绕这个思想,围绕这个思想去做设计,一旦离开这个思想就驱逐设计圈,永远不能做设计。想想也是可笑,外面的人也是这么笑我们的吧。
但恰恰思想是执政的根基和面子,不谈它?那就不需要它了。

什么是自闭

人们觉得什么是自闭:
- 没有感情的天才

实际上什么是自闭:
- 强烈情绪波动
- 对别人的拒绝感到极度焦虑
- 睡眠问题
- 交流困难
- 难以应对变化
- 情绪崩溃
- 完美主义
- 抑郁
- 过度专注于某些事情,影响到日常生活
- 交友困难
- 社交困难
- 感官过载
- 行动管控困难,冲动行为
- 焦虑
- 花精力隐藏自己自然的自闭特征行为,以避免被别人歧视或孤立
- 情绪失控

【注】每个自闭者都有不同的特征,以上列举的是一些常见自闭特征
t.me/twitter_translate/4315

(这里的自闭原文是 Autism ,一般翻译为自闭症,现在也有翻译为孤独症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个尝试包含更广的概念,意味着人们对于孤独症或者类似症状或行为的研究更进一步。它们本身并不是冲突的)

显示全部对话

明天是白羊座新月哦,可以许愿啦~

一忙起来话就少了,一闲下来就开始各种感悟,也有时间看书了,这段时间整体情绪还偏稳定,记得前段时间看见一句话,要建立好自己的保护罩,与这个世界和他人不能没有边界,建立边界就是在保护自己,减少时时与他人的共情,特别是很敏感的人

克拉玛依大火“等领导先走”,上海家属拍车窗喊“要没呼吸和心跳了”救护车司机冷漠摇上车窗也是一句“等领导联系”,我们中国人的一生,不是在等领导来,就是在等领导死,可能只有等哪天大家都有领导算个屁干死领导的觉悟了,才算是真的文明进步了。

新冠爆发后,常有人描述欧美加的政策多么人性化、治理水平多么高——可那也是人家的公民时刻准备斗争,才得来的。如果他们也是顺民,他们的政府会如此“乖巧”?

公民社会与公权力,不是你驯服我,就是我驯服你。

显示全部对话

想去自然博物馆挑石头了 :blobcatverysad: 希望上海疫情快过去

北极地区出现的30°C异常和南极地区的40°C异常,是科学家们所记录的最可怕的事件之一,只是公告中的一个脚注。
一个名人打了另一个人的耳光:到处都是头条新闻。
这就是世界结束的方式,不是一声巨响,而是一声嘲讽。

最近一直在想,如果有女性朋友们互相支持,那么变老也许不那么可怕。听到这期节目真的很激动!

晚上也做了更多research。这个专为40+岁女性成立的社区在2021年9月被美国西海岸一个专为40+岁的女性搞活动的网站收购了,两者结合就是Meetup + Facebook的功能集合。

创始人Nina Lorez Collins的经历很丰富,从年轻开始就一直创业,期间也有停了几年,生了四个小孩,离过两次婚,46岁开始做这个社区为了和女朋友们聊些平时不好意思聊的中年女性经历的事情。遇到Revel的创始人,直接写邮件,你们应该买我们,不然我就去筹钱买你们。

thepodluckclub.com/ep-786-life

显示全部对话

我挺推荐和我差不多的人去油管找个学习区youtuber进ta的discord群的,我考研期间都这样。
学什么科目的都有,纯阅读的也有,没有在国内自习室那种竞争应试氛围,也没什么捆绑性想去就去。开摄像头也不怕隐私泄露也不会不好意思,反正大家都蓬头垢面光线不好角度不好也不会注意形象。
当然了我还是有私心的,我天天看外国人学习一想到以后要跑路更有动力了。

显示全部对话
显示更早内容
雾海

雾海是一个开放且不限制讨论主题的非营利性中文社区,名字来源于德国浪漫主义画家 Friedrich 的画作《雾海上的旅人》。生活总是在雾海中吞吐不定,不管怎么艰辛,他还是站在了这里!希望大家在这里玩的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