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更新内容

尽量做到以后和别人出去玩的时候不戴蓝牙耳机听歌😵‍💫

”在战争中,政治家提供弹药,富人提供食物,而穷人则提供他们的孩子。

战争结束后,政客们取回剩余的弹药,富人会种更多的粮食。而穷人,只能寻找孩子的坟墓 “ --塞尔维亚谚语

为什么中国人会认为反战不反美就等于精美(1/3) 

说自己反战却没说自己反美,就等同于“精美”吗?未必。

当一个人说自己反战却没说自己反美的时候,至少有以下三种可能性:
他反美,但没说出来。
他既不反对也不支持。
他支持美国。

没有询问对方对美国的看法,就将对方默认为「精美」,犯下了「稻草人谬误」——一种常见的逻辑错误。什么是稻草人谬误,在此不赘述了。分享一篇文章:

关于稻草人谬误的一点思考
zhuanlan.zhihu.com/p/105922330
(提示:内含有魔法攻击)

为什么稻草人谬误如此常见?
一是因为中国的义务教育并没有把逻辑谬误的科普放进去,高等教育阶段也没有把逻辑列为必修课。

二是因为因为中国的文化是以聆听者为理解主体的:说的人可能不会把话说得特别清晰、明了,背后的意思需要听的人猜。

《异类》第12章里就写到了沟通方式的东西方文化差异:

> 西方人的沟通方式在语言学上被称为“以说话者为导向”——意思是说话者有责任将意思清晰明白地表达出来。

>但是韩国文化中的沟通方式,和亚洲许多国家一样,是“以聆听者为导向”的。也就是说,意思是否搞清楚,取决于聆听者自己。

感谢原嘟作者和热心象友!
m.cmx.im/@Gnpink/1075633955663

显示全部对话

有一个非常复杂但常见的「女性互爹」现象还没写。越#女权 的女性也越容易在同性好友和自己倾诉情感问题时恨铁不成钢,反而无意识释放了自己的爹味,没有真的帮助到她人。请大家停止这样的行为。在写完文章分析社会原因之前先呼吁大家:

1.停止二极管思维
「分呗」「不分你就受着吧」等于在释放自己的爹味

2.多询问并肯定对方的感受
「你会很难过吧」「你觉得很生气吗」

3.多询问并肯定对方的需求
「你想要什么呢」「他怎么做会让你开心」

4. 鼓励对方重视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敏感是有原因的」「相信自己」

5.承认自己作为朋友的局限性
「我不清楚他的为人,你应该比我清楚吧」

6.鼓励对方将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转达给自己的伴侣
「你可以告诉他啊,试试看」「也许他其实也在乎但是不会表达呢」

7.鼓励对方询问伴侣的感受和需求
「你可以问问他怎么想,也许他想的和你想的不一样呢」

8.鼓励对方寻找答案而不是猜测
「你不说他就猜不到你要什么,那他不说你也不一定能猜对他怎么想的吧」

9.告诉对方她有选择的权利
「你想做的事情当然可以做,尝试沟通/直接分手/沟通完了再分/沟通完了继续在一起都可以的」

显示全部对话

呼吁大家除了思考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还可以多多思考怎么做HOW:怎么做可以让社会变好一点点?

看到过一句很有启发的话「教育的本质是启发而不是灌输」。

我认为反抗洗脑的最好方式不是「反向洗脑」,而是「启发」。多问问为什么对方会这样想,多问问对方如何看待另一件类似的事,问问对方觉得两件事情有什么相似和不同,而非直接指出对方的逻辑错误。再多问问自己,难道自己一定正确吗?

能意识到一些问题的人,就有概率受到启发。觉得自己永远正确的人,也永远没人能启发他们。当你想要改变对方时,就不幸成为了后者。没有人需要被改造,人们需要的是各自(独立)思考。

认清现实放弃幻想,做自己可以做的那部分事情。支持清醒的人,启发沉睡的人。微小的行动可以带来强大的力量,抵抗#政治性抑郁

为什么他们把“圣母”当作贬义词?(2/2) 

- 分不清观点与行为
有些人认为只要你同情身上有错误的人,你就会用行动支持他们,你就会伤害其他无辜者的利益,所以你就是圣母,甚至是“圣母婊”。

他们的每一步的逻辑都是错的。

一个人可以选择同情别人,也可以选择不同情别人,他的选择是自由的。别人也可以选择支持他的同情,也可以选择反对他的同情,别人的选择也是自由的。

但当人们用「圣母」这个词给对方贴标签时,本质上是在对提出观点的本人进行批判,而非批判他所提出的观点。

「我赞同你的看法」「我反对你的看法」属于交流观点,「你就是个圣母」则属于指责他人。

- “圣母”应该成为贬义词吗
>圣母,网络词汇,原是对有神通有地位的神话女性的称呼,指一心向善舍己为人的女性角色。后多被用来代指同情心异常泛滥的人。

>这种含义的圣母也被叫做“圣母婊”,指牺牲与自己不相干的人的利益来拯救别人的人,慷他人之慨来实现自己的道德优越感或目的的角色。

以上是百度百科的解释。

同情心是个美好的概念,怎会“异常泛滥”?真正应该批判的,是“同情心”本身,还是“牺牲他人的利益”?

真正应该成为贬义词的,是具有同情心的人,还是以同情心为借口牺牲他人利益的人?

后者若不以同情心为借口,还会不会以其它美好的词为借口?比如“正义”和“爱国”?

显示全部对话

所谓的文化入侵其实更像是一种“情绪补全”,一个民族或者群体发现自己的民族缺乏某种情绪,并在另一种文化中发现了它,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一种与文体无法割舍的爱。类似早期二次元谈论热血,傲娇,想要表达拥有类似标签的人物性格,便离不开整个热血系或者后宫系日漫的氛围。跳开文化,你也可以由此理解为什么高中生会沉迷文言文写作,无非也是因为他意识到简中无法承担文言文背后的古代精神,忠诚,狡诈,昏庸,勇武,扩写则失去简洁,详写则充斥意淫。情绪的补全需要三教九流的民族文学家和民族艺术家们筚路蓝缕,而审核的作用则正好相反,他存在的意义是保证你只有某些情绪,没有其他情绪,简中就像一位没有免疫系统的艾滋病人,永远没有办法逃离被输入的境地。

这个地方,极权是必须的,侵略是被逼的,恐怖主义是西方话语的,拐卖是有文化原因的
他们能从所有的罪恶上抠出“不得已而为之”的正义
只有什么是错得彻底的呢
自由是错的,民主是错的,博爱是错的,开放是错的,平等是错的,进步也是错的
以至于有良知的人活着本身,便是错的

你们污名化了善良,污名化了女权,污名化了酷儿,污名化了反战,污名化了圣母,污名化了民主,污名化了自由,把所有普世价值都污名化了。你们把所有人类该有的品质都抛弃了。全都去死吧。

为什么他们把“圣母”当作贬义词?(1/2) 

- 迷信权威
有些人认为世界和人生跟考卷答案一样有对错。他们迷信权威,认为很多事情都是有对错,进一步认为做错了的人不值得被同情。认为只有相同阵营的人和“做对了”的人,才值得被同情。只要对方有一些地方做得不对,他们就觉得对方不值得同情。

- 迷信完美
受害者有罪论也类似。不去谴责施暴的一方,反而揪着受害者的“错误”不放,认为一个人受到压迫是因为他做错了,是他“活该”。

然而,施暴是施暴者单方面的问题,与受害者有没有犯错没有任何关系。完美受害者是不存在的,因为每个人都不完美。每个人都有做得“不对”、“不好”的地方,这并不是合理化施暴的理由。

如果可以因为受害者不完美就对其施暴,那么同样不完美的各位要怎样才能保证自己不受害呢?碰运气?

- 迷信二元论
另一个更深层的原因是大家默认世界上有“好”和“坏”,支持二元论,非此即彼。其实很多东西的界限都是模糊的。一方面是社会价值观让人们这样认为,另一方面是人的大脑本身就喜欢更简单的东西。

所以整个大环境默认做错了的人不值得同情,如果你同情身上有“错误”的人,那你就是圣母。

二元论相关:m.cmx.im/@xunhuan2046/10788676

国内简中社交平台的恶臭在这个时候尽显无疑,已经不是平时勉强还能浏览的程度了,因为所有臭虫都在同时鸣叫,你一秒钟都不想多看下去,多年的弱肉强食成王败寇民族主义的仇恨思想教育,已经把这群人异化成非人了

我真的很讨厌民族主义和宏大的叙事,我只是个普通人,我周围的人们以及我爱的人们就是我的整个世界。
面对战争我的屁股永远无法和掌权者坐到一起,傻逼们把战争幻想成射击游戏,把自己意淫成游戏里的主角,把死去的人们当成NPC 这些事我永远无法做到,我只能把自己代入到战场上死去的士兵或者普通人,当想到我爱的人们和爱我的人们听到我因为战争的死讯导致的哀痛,这就是我永远无法支持战争的理由。

俄爹的宣传口,一种rephrase和distortion的艺术(需要极度的厚颜无耻)
1.禁止媒体使用“入侵”字眼,转而用“解除军事武装”和“特殊军事行动”;
2.专注于报道对Donbas的行动,让民众认为这是2014年以来的延续,而只字不提自己从北方攻击基辅;
3.禁止媒体报道俄方的损失;
4.自己量产假新闻,并要求Google和路透社移除指出它们量产假新闻的新闻 :1020:
5.以“清除新纳粹”和“恢复历史的荣光”为口号,将入侵乌克兰的行为正当化。
6.将乌克兰遭受的损失归结于乌克兰自己的责任。
Ukraine: Watching the war on Russian TV - a whole different story bbc.co.uk/news/world-europe-60

@Jiangzibi 好难过…现实生活完全没有和周围人交流某些事的欲望,因为我知道大概率是会让我trigger的回答

我不会问出口,但我却常常能得到我不想要的答案,我不想再去试探每天认识的人骨子里是不是纳粹,也不想和我的朋友们决裂,我的朋友要入党,我只劝她再想想,我的同学要考公,我和她说加油,我的父母说俄罗斯大哥加油,我只是关上了朋友圈,我只是很累了,我在一片很小的地盘上和我仅剩为数不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警惕地说着低声的话,我很难在现实生活中再去交新的朋友,精神成本实在太高,试探,闭嘴,试探,怀疑,闭嘴,闭嘴,我很快掌握了安全线的位置,什么话该对谁说,什么话不该对谁说,什么话对谁都不能说,什么话对谁都可以说。我好像装了两个不兼容系统的电脑,疲倦地切来切去,究竟什么时候和人交往对我来说变得这么艰难的,是政治还与我无关的时候吗,不,是我还不知道政治与我息息相关的时候。我觉得很疲倦,但又很情醒,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知道我想要什么,又比以往更知道想要的多难得到。

显示全部对话

有种不安全感。如果朋友是一位隐藏的纳粹拥护者,那么有一天他因为意见不合把你视为异端怎么办?

刚刚转的那条说得太好了…我很害怕身边的家人朋友本质上是疯狂的纳粹和强权拥护者

越来越感觉关系和社交关系在分崩离析,童年时最亲密的伙伴、从小一起玩耍的堂表兄弟姐妹、高中时玩得最好的朋友、大学的同学、工作时的领导同事,一口一个“女拳”、每次见面言语里夹着无数听不懂的新词,玩着时下最恶心的烂梗,入党、考公、考编、爱国、武统、美狗……先是屏蔽了一些人,再是分组可见,再是三天可见,再是关闭朋友圈再也不更新终于得了个清净。我明白我们无法说服对方,再也无法坦诚相对,我们之间即使站在一起中间也隔着一层可悲的厚障壁,早起遇见之前在路上骑车摔倒时扶我起来的环卫工大爷,我会和他打招呼,但心里也偶尔会想他会不会觉得丰县那个女人上的锁链理所应当,会不会赞成为了一个莫名其妙的“祖国统一”去侵略一片安定富饶自由的土地是正确的。我看到一个女人,我会想她会不会觉得怀孕是女人的本职,安分守己相夫教子,不应该出去招摇,我看到一个男人,我会想他会不会爱国爱到觉得没有自我也没有关系,他们会支持董志民还是那个被锁住的女人,他们会支持自由还是带着思想钢印的稳定,他们会赞成任何性别的人都拥有去爱任何性别的人的自由吗,他们会为恐怖的独裁者添砖加瓦吗,他们会在远方的人鲜血四溅的时候欢呼叫好吗?

我不理解为什么这个也要删?犯了哪门子法了?不会以后后续说取缔了人家打工的群吧?

显示更早内容
雾海

雾海是一个开放且不限制讨论主题的非营利性中文社区,名字来源于德国浪漫主义画家 Friedrich 的画作《雾海上的旅人》。生活总是在雾海中吞吐不定,不管怎么艰辛,他还是站在了这里!希望大家在这里玩的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