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年轻人——这里的“年轻人”是特指90后及以后的预备中产阶级——受着三种权威的压迫——家庭、资本和国家。
这三种权威并不是截然分离的,它们有许多重叠的部分。但是它们又是彼此对立的,都想夺取对年轻的身体的优先使用权(俗称初夜权)。而年轻人自己一方面受着压迫,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这三座大山之间的矛盾,来为自己搭建出暂时的喘息空间。
最近墙内热议的“00后更爱国”,其实就是年轻人在利用国家权威来对抗家庭权威。类似的还有通过“怀念“某个”美好时光”来抨击资本家,其实是在用国家权威来抵抗资本权威。他们之所以会利用国家权威,主要原因是反对国家权威的风险太大,其次是因为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最经常接触到的都是家庭权威和资本权威的作威作福,而很少有国家的影子。所以,他们会向国家输诚,来换取国家帮助他们对抗家庭和资本。
但是,他们对国家的忠诚并不是没有限度的。假以时日,当他们发现,国家只是在白嫖他们的忠诚表态,而不会采取任何实质行动的时候;当他们发现,他们寄以厚望的国家,其实跟家庭和资本权威是穿一条裤子的时候,他们就该有所改变。
对于公共议题的参与,我认为三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而且顺序不能颠倒:
• 验证
自行验证信息的真伪,而不仅仅是听信信息传播者/转发者的单方表述
• 行动
无论你认为合适的行动是什么,离开社交网络去做。无论是去声援受害者,还是哪怕拖黑让你觉得不爽的ID,离开当前的社交环境、去做点什么行动会有效地避免自己陷入负面情绪无法自拔
• 转发
在行动之后、回到社交网络上,用一切你认为有用的方法帮助信息扩散,以便让更多的人接触到信息、进而参与进来。
尤其是不要忘记,如果能做点什么让后来的人更方便地进行这三步行动那是再好不过的了,哪怕只是补充链接方便验证、给出如何帮助推动改变的参考、抑或只是点个赞让正常的发言有机会接触到更多人都好。
而当信息缺乏原链接时,前两步的行动就被大大限制了(尤其在封闭型社交网络上,往往连按图索骥都做不到,因为搜索可能根本不可用、或者需要注册账号才可使用),于是所有人的情绪被激发起来,唯一能做的就是点赞、转发、评论,社会议题的公共参与就被字面意思地限制在了纸面上。
你可以观察一下社交平台的运营方、以及试图利用公众情绪牟利的相关方(比如微博四蛆兄弟)会怎么做,然后反过来做。
微博首页上有人转上海大学后勤阿姨吃不饱、没地儿住的消息。我想起几年前我还在北京某语言技校读本科的时候,经常去教学楼的地下自习室上自习,地下自习室有两层,但往下更幽深的地方还有楼梯,我试探着往下走,看到的保卫处和后勤保洁的年轻女孩子们在楼梯扶手上晾晒(哪里有太阳可晒呢)的制服,后来偶尔碰到她们从那里上楼出入,我才知道她们住在那。全校最大最漂亮的一栋楼,往来出入繁忙,从她们住的地方垂直往上数,是自习室、自习室、宽敞得随便打滚的大厅、然后是有着漂亮舞台和宽敞座椅的会议室,开过数不清次数的迎新晚会才艺比赛,更高楼层里留学生和中国学生来来往往。住在地下三层的人,安静地消失在这栋大楼的回响里。
其实她们也不是总不见太阳,她们工作时见了太多。十字路口的繁忙时段站在中间维持交通的是和我们差不多年纪的女孩子,穿及膝的军靴,制服大衣扎腰带,帽子下面是一张很年轻的脸。没有平行时空吗?我们不就是活在平行时空里吗,你、我,我们每一个。
born this way🏳️🌈对女权主义性少数平权都有兴趣/一往无前地生活/读书锻炼睡觉是充电的三种方式/可以和平沟通不接受举报和仇恨语言/一个姬佬的碎碎念/偶尔刷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