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林奕含在她自己的访谈也好fb也好写得很清楚,能读出来就是不想让这本书成为一本激励人的小说,因为这样很恶心,这样很消费,读一本书一定要人学会点什么,产生了什么积极的影响,变成了大家口口相传的学习资料——这件事很恶心。是不是觉得自己读了这本书就获得了相应的credit,就可以成为帮助了受害者的一个人?不是这样的。这个社会里的所有人多多少少都袖手旁观过,这是结构性的恶,这本书想要的可能就是拷问你自己的良心。
有没有象友想注册在水里写字(台湾同人产出论坛)请用我的链接,因为成功邀请别人注册可以攒积分(?)
邀请没有次数限制所以只要这个链接在就可以注册
《ADHD 患者有更短的预期寿命》 根据发表在《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患者有着更短的预期寿命,更高的心理健康风险。研究对比了 30,029 名 ADHD 成年人与 300,400 名未患该病的成年人的初级卫生保健数据。结果显示 ADHD 男性寿命短 4.5-9 年,女性寿命短 6.5-11 年。研究发现 ADHD 与焦虑、抑郁、自残和自杀风险增加,以及吸烟率和饮酒增加率相关。 | https://www.solidot.org/story?sid=80426
之前建议许多和身体距离比较远的友友们试着活动(不是激烈运动,而是“动起来就算运动/活动”,包括散步)。有伙伴说,可是稍微动一些就会感觉很累,更不想动了。当时不知道怎么讲,这几天在看一个慢性疼痛的书,觉得说得挺清楚的。简单地说,就是开始会有一段在活动完后更难受的时候,但是一段时间过去后会好转。
关键是,试着区分这种活动后的难受是“没有伤害的”还是“造成伤害的”,是不是意味着“过度”。长期和身体距离远,会把所有体内传来不舒服的感觉,都归为“威胁”“应当要回避的痛苦”,引发应激反应;但是稍微开始活动后,可以观察,活动后的不适会不会随着放松练习、拉伸而减轻?它是激烈的(灼痛、刺痛、刀割痛等等),还是酸胀无力?虽然我们一直说“疼痛”,但其实疼痛也多种多样。学会区分后,可以降低/消除在面对难受时引发的二次焦虑,让我们不再回避活动。
书是《与痛共舞:慢性疼痛的身心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