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143 无法复制的香港,女王的一次通过不作为而作为
堅持要收回香港主權的中共領導人,總是說「外國人做得到的,中國人也一定做得到」,鄧小平承諾九七後香港五十年不變,他在1988年說,「實際上,五十年只是一個形象的講法,五十年後也不會變。前五十年是不能變,五十年之後是不需要變」。還說「我們在內地還要造幾個『香港』」。
香港是那麼容易「保持不變」甚而可以「複製」的嗎?如果了解香港過去推行一項計劃或新政的過程,就知道不僅實行專權政治的中國不可能使香港「保持不變」和「複製」香港,即使英國本身,也不可能「複製」另一個香港。
港英時代最後三十年在香港的施政,其特點簡而言之,就是「積極不干預」的經濟方針,和無需付出民主代價、純粹以專業考量去推行新規劃。
「積極不干預」是指「小政府,大市場」的經濟政策,政府給各大中小企業最大的支持,最小的干預。若遇到政府必須干預時,那麼這種干預也一定是積極和有正面效果的。
純專業考量,就是使社會各利益集團對政府的影響和壓力降到最低。無論是建屋規劃、新市鎮、建新高速公路、海底隧道,甚而教育政策、政制改革等等,政府多會找一家與香港利益關連最小的偏遠地區的顧問公司,來香港做一個可行性研究,比如愛爾蘭、新西蘭、挪威的顧問公司。作出可行性報告後,就交給一個由政府委任的、非本行人士組成的委員會去審核,比如交通委員會的委員,就不能夠是經營運輸公司的成員。通過後交給行政局。有時候會發表一份綠皮書徵詢市民意見,最後才發出權威性文本白皮書。
這種純專業規劃,不大可能在民主國家實行,因為在民主施政的過程中,一定有不同的利益集團企圖影響規劃。比如地下鐵路在哪裡設站,各處囤有土地的發展商就一定想辦法去游說議員或政府。這些都要社會付出成本。在專權政治中,領導人被認為是最「英明」的,他部署、領導做的事情,更是何須經過這麼多專業程序?
無須付出民主代價,但背後就有一個歷史最悠久的民主國家英國的保障。
我最記得1986年,港英當局向立法局提出「公安(修訂)條例」草案,將一條1951年制訂而沒有執行的「懲罰發放假新聞」條例移置進去。條例規定,舉證的責任要由被告承擔。也就是說,一旦被政府控告發放「假新聞」,被告就要在法庭透露消息來源。這一條例,引起新聞界極大反應,我也每天去立法局旁聽席觀察辯論,並邀約官員和議員表達反對意見。不過,這條例還是在1987年2月通過了。
奇怪的是,條例通過後,兩年都未見有實施。我後來聽到消息,說這條通過的法例送到英國,英女王遲遲未簽署,因此也就沒有實施。兩年後,政府當局於 1988年 12月再向立法局提交新草案,廢除了這一條。英女王何以遲遲不簽署,沒有人知道。我只能猜想或許是英國的民主傳統起了作用。
1981年《七十年代》開始密切關注香港前途問題之後,那十多年我接觸不少港府高官和兩局議員,也被諮詢過意見,算是了解香港在英國民主制度保障下,毋須付出民主代價而享有自由、法治和專業管理的獨特之處。
我不再反英、反殖,但也不是親英、戀殖,只望這個無法複製的世上最文明的地方可以維持下去。但顯然不能夠了,於是推動付出民主代價以保障這裡的自由、法治、人權。當然,最後這努力也失敗了。
李怡84:民主假期
李怡113
記得有一位美國華裔教授,1987年在北戴河獲鄧小平接見後,約我在香港見面,我以為他會有什麼訊息告訴我,或供發表,誰知他只是在談話中炫耀他受到怎樣的厚待,說從廣州到深圳,一路有20輛軍警摩托車在前面開路。問他鄧小平談了什麼,他說不能講,但對未來香港和未來台灣很重要,要等時機成熟才能說。一副又想說又故作神秘的表情,實在幼稚可笑。
這就是我前面提過的「接近最高權力的亢奮」。中共統戰最善用這一招。因為掌絕對權力者頭上就像有一個光環,使一些自命不凡的人被接見後覺得被重視因而產生近乎生理反應的亢奮感。不僅對領導人的意見照單全收,甚而還會添油添醋,變得胡言亂語起來。
——中共邀请科技专家代表到北戴河休假始于1987年,当年请了14位全家过去,邓小平接见。不过这位美籍可能不在14口之中。大概搜了一下,各地党建网上都记录了这件事作为凼中央重视人才的证据,但受邀专家的名字却没有一个网站哪怕记下一个来。
山桃草和分藥花的搭配,淡粉淺紫,夢幻迷離。它們的花從夏天開到秋天,讓人可以悠然享受這種美麗。
山桃草(Oenothera lindheimeri)法語俗名“Gaura de Lindheimer”、“Gaura blanc”和“Gaura rose”,原產地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和得克薩斯州。它之前在山桃草屬(屬名Gaura的詞源是古希臘語γαῦρος,意為優越),後來被劃入同屬柳葉菜科的月見草屬(Oenothera),整個山桃草屬也被拆分並劃歸不同的屬。種小名lindheimeri紀念十九世紀在得克薩斯州採集了大量植物樣本的德國植物學家Ferdinand Jacob Lindheimer(1801—1879)。Lindheimer在德國本是語文教師,積極要求政府改革,在1833年參與以學生為主力的衝擊法蘭克福衛兵室暴動,起義失敗後流亡美國,曾在墨西哥的德國移民社區生活過一年多,在那裏學習了墨西哥植物學知識。他後來定居得克薩斯州,在十三年內採集了約1500種植物,被譽為“得州植物學之父”,有20多個植物物種和一個屬以他命名。
濱藜葉分藥花(Salvia yangii,舊學名Perovskia atriplicifolia),法語俗名“阿富汗鼠尾草”、“阿富汗薰衣草”及“俄羅斯鼠尾草”。分藥花屬(屬名Perovskia紀念十九世紀沙俄將軍Vasily Alekseevich Perovsky,另一種說法是紀念同時代的沙俄貴族、礦物學家Lev Alekseyevich von Perovski––鈣鈦礦perovskite以他命名)以前是獨立的屬,後來被並入鼠尾草屬成為後者的亞屬)。雖然俗名“俄羅斯鼠尾草”,濱藜葉分藥花其實原產亞洲西南和中亞的草原和山地。種小名yangii應該來自某姓楊的植物學家?#植物
【抖音疑禁粤语直播 客服:建议多用普通话 否则有被封可能】
https://www.zaobao.com.sg/realtime/china/story20221006-1320106
港媒报道称,中国最大的短视频平台抖音疑禁粤语直播,许多用户因在直播时讲粤语或唱广东歌,导致帐号直接被封禁。抖音对此回复说,主播直播时应多使用普通话,若长时间使用粤语不进行整改,或有机会面临被封的风险。
@jatlapcan 我正在去中山六某间老店食碗云吞面
香港书展2016:李怡——写作生涯六十年(粤语无字幕,正因为无字幕,这辑访谈视频才得以在b站存活下来。)
https://m.bilibili.com/video/BV1xp411d7ra?ts=1665109990&spmid=333.401.click.share&h5_buvid=FCD9ECFD-A08C-0C80-FE95-441A3F3A39F930916infoc&unique_k=&bsource=search_baidu&page=0&start_progress=12768
李怡前天死了,简中应该不会有关于他的死讯。
我最早知道他,是因为在80年代,他偶尔会出席香港流行音乐颁奖典礼,心想这人是谁,竟然有资格站在流行音乐颁奖典礼台上。
2000年时,那会还没有墙,经常在苹果日报看到李先生的政论。
其实我真正了解他,是在反修例运动后,他在Facebook上连载的“失败者回忆录”。
由此我才知道他的传奇。50-60年代,他和妻子(他的笔名“李怡”正是取自妻子的名字谐音),曾是港产老左,他的政论文章,曾深受统战部门重视。还曾是左派出版社“天地图书”的创办人之一。
直到文革后,他渐渐由左转右。
他主编的《70年代》《80年代》到《90年代》杂志,就是一部香港知识分子的心灵史。
他是香港举足轻重的知识分子。
2019修例运动时,他坚定站在学生这边,积极发言,比同辈人都更勇敢。
《时代革命》里,他就是受访人之一,而且没有要求打马赛克,勇敢直面镜头。
直到去年,生活在香港超过半世纪的他,移居台湾,直至病死台北,令人唏嘘。
我在Facebook一直追看他的回忆录。
这可能是21世纪,最重要的一部香港知识分子回忆录,精彩之处在于,李怡把自己的思想转变史结合了他所了解的历史秘辛,是一部详细的、勇敢的香港现当代知识分子心灵史。
其中之大时代的波澜壮阔,又不乏个体的小桥流水,浑然一体。
我即时代,时代即我。
十分精彩。
可惜的是,他已经无法完成了。我还想着,如果将来出书,我一定会购买一本。
如果你想了解67暴动前后,乃至2019风起云涌的二次回归运动,整个香港人的民主抗争史,一定要看看这本回忆录。
李怡生前,把回忆录都尽数贴在他的Facebook和matters上。
有兴趣了解当代香港历史,请一定看看。
@jatlapcan 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