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6月1日,傳聞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生日,港英邊境大赦3日。時值大躍進運動結束後的飢荒時期,上萬名廣州市民湧向大沙頭火車站,計劃登上火車逃港,上千人連夜在售票窗口苦守購票,在6月1日當日火車站附近道路已被人流堵死,人們擠在馬路上、樹上、圍欄上,等待入站登車的機會。「當時聚集在廣州火車站的人群,不止廣東居民,還有外省的,江西的、福建的、湖南的、浙江的、蘇州的等等都有。」
事態驚動中央。6月2日凌晨,廣州進入戒嚴狀態,共計逮捕16人,勞動教養22人,行政拘留3人。廣州市委其後下達於全市開展備戰反運動的決定。
「上世紀60年代後偷渡外流被堵截或反解人員占收容總人數的一大部分。1962年6月1日‘東站事件’發生後至7月,民政部門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分赴深圳、黃埔等處車站、碼頭勸阻、堵截逃港人員,廣州收容8100多人;從1976年至1977年,每年收容逃港者7000多人,約占收容總數的60%;而1978年和1979年劇增至2 .4萬人和5 .3萬人,1981年後才大幅度下降。」
來源:《南方都市報》
朝鲜族的中秋活动
每到中秋端午都会有人嘲韩国人要偷他们的节…… 我作为一个从语言到生活几乎完全汉化的朝鲜族,对这种说法是非常不以为然的。人家根本不稀罕偷你们的节。韩国端午相关的科普蛮多了,他们拿去申遗的是一个地方庆典,甚至不是全国性节日,韩国人也不吃粽子。中秋也和汉人的中秋很不一样,中秋在韩国是第一大国民节日,比新年更重要,而且意义上比起“团圆”更重的是“祭祖”。他们也不吃月饼。在中国的朝鲜族在中秋也会去扫墓(中秋去扫墓路上碰到的人绝大部分都是朝鲜族)。因为中国放假少()可能和韩国比起来还是简化了的版本。
以下是我家中秋扫墓的流程,这个并没有什么“官方指导”,每家肯定都有一些细节差异。
一般固定会准备的东西有:鲜花、几种水果(没有固定种类但需要是单数,比如1个苹果3个橘子7个葡萄……)、酒、打糕、白米饭、三色小菜(通常是绿色的菠菜、白色的桔梗、棕色的蕨菜)、煎鱼、干鱼、水煮的肉和鸡蛋、煎蛋卷、一些零食。饭菜需要当天早上现做,理论上贡品不可以放盐,所以会再做一份酱料后面吃的时候蘸(但近些年没那么严格了)。各家一般会有专门的餐具,比如我家保存着我姥姥专用的酒杯、带盖子的白瓷碗、银质的筷子和勺子,每年要用的时候都会认真洗净刷亮。
到山上之后大家会先一起把墓地打扫干净,然后摆好贡品,家族代表先会用酒拌上一点米饭敬山神,然后再开始拜先人。以小家庭为单位,流程是:分三次倒酒、跪拜三次、挪动一下餐具(“请您尝尝这个!”)、把酒分三次洒在墓地周围。然后换人重复。都完成之后一起鞠躬,再一起把带来的食物每样拿一点收在一起(比如水果会用刀挖出一角、年糕揪一点、米饭一小勺、糖果就剥一颗),收集好埋在墓地附近的土里。
到这里仪式就算结束了。之后大家会就地吃掉一部分贡品并开展一些闲聊,向过世的长辈汇报一下近况,展望一下未来……气氛是比较轻松的,算是每年固定的家族团建时间。吃吃喝喝差不多了就把所有的东西都收起来,只留下花束,离开。
结束一般是中午,有时会再去附近的餐厅吃午饭,但因为通常在山上都差不多吃饱了,其实也就是换个有屋顶的地方继续刚才的家族闲聊。之后就各回各家。
最近开始重读格罗斯曼的《生活与命运》,他曾是苏联随军记者,去过斯大林格勒前线,是最早揭露纳粹集中营真相的人之一。他写道,在柏林附近的集中营,按规定,由纳粹党卫军负责监督和管理,但集中营里却常常几个星期都见不到穿党卫军制服的人。囚犯们自己维持起集中营的秩序,在营方授权下负责各种工作,“只准许烂土豆、冻土豆进他们自己的锅,把大土豆、好土豆挑出来送往军需品供应站”。
集中营有囚犯担任的警察,名为“卡波”(德语:kapo),监视营内的一切活动,甚至可以参与囚犯名单的编制、审讯其他囚犯等工作,“看样子,即使营当局完全撤离,这些囚犯仍然会让铁丝网上保持着高压电流,叫人跑不掉,还继续干活儿”。这些“卡波”最后往往也难逃一死,但仍然卖力为营当局效劳,只是为自己在集中营里得到些许区别于他人的权力,哪怕以同胞的痛苦和死亡为代价。
苦难面前,没有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