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更新内容

鎮上一些來自亞洲的植物:正在開花的十大功勞(Mahonia sp.,種不確定,可能是台灣十大功勞M. japonica)和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去年在住所附近見到結果的枇杷樹還挺意外,現在發現巴黎市區也可以見到它們的身影。#植物 #巴黎

十大功勞屬和小檗屬(Berberis)同屬小檗科,兩者關係有爭議,通常以葉子形態區分,也有植物學家把它們視為一個屬,但新近的系統發生學研究結果表明它們是不同的屬。屬名來自美國愛爾蘭裔園藝家Bernard McMahon(1775–1816)的姓。

枇杷的英文俗名loquat來自中文古名“蘆橘”的粵語音譯。蘇軾的“日啖荔枝三百顆”前面那句就是“盧橘楊梅次第新”。它的法語俗名是néflier du Japon,“日本歐楂”。歐楂(Mespilus germanica,英文俗名medlar、open-arse或monkey's bottom)和枇杷都是薔薇科植物,但和山楂屬(Crataegus)關係更近*(從中文名也能看出),果實通常在採摘後放到變軟才能食用,或者用來做果醬。然而不但法國人把枇杷和歐楂聯繫起來(因為果實外形相似),英語和意大利語也把枇杷叫做Japanese medlar和nespolo del Giappone(歐楂則是nespolo comune或nespolo germanico)。

*栒子屬(Cotoneaster)、山楂屬、歐楂屬和火棘屬(Pyracantha)在蘋果族下組成山楂亞族。

老家那边吧,很搞笑的,对老年人核酸不做要求。乘车、进入各种场所也都不用扫码。公交车一直是对60岁以上免费。于是满大街各种大摇大摆的全是老年人。真要保护老年人,不该一起限制了,让他们少接触?
但小区要封还是照封不误的。年轻人还是要扫码的。意思就是大家都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但还是要卖力的装样子。

深圳大学的食堂阿姨跳楼。封控期间工资少,工作量加倍,中航物业不包食宿,不让回家,换洗衣服要晾在厕所,晚上在教室打地铺,还要以比平时贵30%的价格在食堂买吃的。

学校八个月付了这个物业公司4200万管理费。

深圳大学一位工友跳楼了。

据说阿姨一天打三份工,保洁、食堂。因为“疫情”防控被迫留校,却没有被安排合理住宿,洗澡洗衣在公共厕所解决,被褥枕头只能放在工具间,晚上学生走后在教室打地铺。

还有很多条深圳大学的学生爆料,谈及工友群体生存条件之艰险。即使素来都以最坏的标准揣度这里,也还是觉得有些消息太骇人听闻:要垃圾分类到凌晨两三点,被克扣工资甚至无奈付钱上班……

有一张照片,似乎就是关于跳楼的那位校工阿姨。位置应该是楼与楼之间的廊桥。地上留着一个赭红色的皮包,包的底座轻轻稳稳平放在地上。黑色的手机,也是平置在地上,与皮包斜成一个顺手的角度,显然两件物什是它们的主人曾蹲下轻轻放好的。

然后是一双黑色平底皮鞋,看款式大小,大约属于一位中年女性。左右两只,中间空出一点空隙,是拖鞋后很自然的摆放状态。鞋子的主人,脱下它们后,大概就没有回头再整理了。鞋跟对着包和手机,鞋尖朝向“外面”。

可以据此猜测她最后做了些什么:拉开走道的门,在走道中间,放下最后两件还算值钱的私人物什。然后走过它们,直面栏杆和虚空。

我实在忘不了这张照片,打字又删掉,但受不了自己一点东西也不记下,还是试图用粗糙的语言描述自己之所见。它不惨烈,要素简单,没有血迹没有尸体。只有一种平铺直叙的悲伤。

最后希望我的描述只是肤浅的自我感动,这张图的故事会和我猜测的完全不一样。

我在广州连读书带工作八年,四年大学城岛民,四年河南市民。疫情之后我去了很多地方,在杭州东站经历清零审查的时候我特别害怕不能赶上飞机回家,夜晚终于落地到了白云机场,不用扫码,不用排队,不用捅喉咙,工作人员面目亲切,大大方方回家去,我才松了一口气。想起我学会的第一句四川话是「口罩戴起」,在成都第一次在打车的时候被要求查验健康码,在昆明走几公里路去找核酸点,还有很多天南地北的朋友受困于防疫政策活在朝不保夕的忐忑和不自由中⋯⋯我才意识到在全国高流动性的特大城市里,广州始终是清零运动中的一个缓进者。社会上的民生秩序从来没有受到防疫政治的深度影响,基层对待市民的态度也算善解人意。政府一犯错误,市民会上网问候你全家,听不听和改不改是另一回事,至少表达是到位的,因为广东话仍然保有审查规则之外的自由。所幸三年来不知什么是新冠旧罐。很可笑,虽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广州还是给我一种以「有饭食、有公开」为基本公共价值的幻觉,家在这里,语言在这里,同党在这里。还有在中国境内生活仅存的一点文化认同和精神安全感。昨晚十一点落楼丢垃圾,楼下水果档老板还在摆摊,有姨姨问咁夜仲唔收?老板笑,偷偷摆。白天不给摆。姨话,班死铲,咪鬼理佢哋,有咩理由唔俾人揾食。有这样的街坊,多少觉得安心。然而昨晚凌晨海珠发通知公布「加强防控」,今天所有外卖商超已经停业售空了,我又看到有人跳楼。有人游水过江被抓。有人凌晨三点在沙园市场排队买菜。萝卜10圆一根。粟米10圆一条。豆角20一斤。鹤洞大桥漏夜封桥。本地人埋怨城中村「低端人口」引发疫情爆发。这一切和我妈讲,我妈说,有菜抢你也要去抢,保命紧要。「保命要紧」,点会咁,又为乜呢。深圳、上海、杭州、成都,没有一个城市是为防疫而生的,它们都以某次特大病毒爆发事件为拐点,逐渐泯灭「人性」,变得无情。广州的那个拐点会不会已经来了呢。文明路上有晚风吹到我心碎,黄花岗找不到焦距。长堤大道里再追,海珠区今夜咖啡店失爱侣。

显示全部对话

。 

一个月了终于组织去洗了一次澡,踏出宿舍楼的那一瞬间听见有女孩子喃喃到“原来已经秋天了呀,你看地上都是落的黄叶子。”

洗澡的时候有人半开玩笑地说“我都忘了咋洗澡了哈哈哈。”同伴隔着隔断开了几句玩笑,所谓的志愿者马上过来说洗澡的时候不准讲话。

没过多久志愿者开始催促,说、大声喊大家快一点就剩二十分钟了,不能超时。

最后排着队走过落着叶子飘着雾的路上,像犯人一样被赶回寝室。出发时清点人数,回来时清点人数。过去两年走了千千万万遍的路乍一看竟然感觉陌生,看到已经没有叶子的枯枝才惊觉自己已经错过了一整个季节。我怎么能不恨。
#封寝生活记录

@board

如果有在广州的朋友,据说广州很快会封城(也有说明早宣布的),还请大家多储备一点东西/起码有一点思想准备

“在18世纪的革命者著述中,许多作品对当时的死刑制度持批评态度。孟德斯鸠、伏尔泰、爱尔维修、卢梭以及《百科全书》的作者们均强烈反对对仅犯有偷窃罪的犯人处以死刑,并谴责当时的法律重判威胁财产安全的犯罪而轻判威胁人身安全的犯罪。另有一些作家将这个问题扩大至反对任何形式的死刑,包括对犯有谋杀罪的犯人。持有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在法国影响力巨大的意大利法学家贝卡里亚,他认为以终身监禁的刑罚取代死刑将在全社会形成更强的威慑力,由此也更为公正。” ——谭旋《暴力与反暴力:法国大革命中的恐怖政治》

“马丁曾因勒死第一任妻子而被判终身监禁(…)当一个人被判终身监禁时,他们只用在监狱里服刑一部分时间。他们必须待在监狱里的年份期限被称为“裁量标准”。获得特许释放以后,余下的刑期通常可以在监外执行。这意味着如果他们违反假释条例,他们随时可能被召回监狱。唯一的例外是当有人被判处所谓的“终身不得假释”的刑罚。这种判决十分罕见,整个英国大概只有五十名类似的罪犯(…)马丁服完了八年的裁量刑期,两年前从监狱假释,在这期间遇到了他的新女友。” ——Jane Monckton Smith《致命爱人:家庭凶杀案中的两性关系》

从18世纪出现废除死刑的思潮以来,这中间到底经历了什么,让现代“文明”国家对待故意杀人犯如此宽厚仁慈?

▶️ 公社机关食堂分三种灶别:书记吃小灶,委员吃中灶,一般干部吃大灶。小灶顿顿有肉、鱼、鸡蛋 、油炸花生仁。

该县城郊公社杨波大队共有156户,没有死人的31户,其中干部13户,炊事员4户,磨面的1户。

该大队前店生产队共31户,没有死人的6户,其中干部5户、炊事员1户。

潢川县何陂大队死亡率24.9%,其中劳动力死亡率为49%。全大队60个生产队干部只死2个人(群众反映这两人是好干部,没有多吃多占),其中23个大队干部不仅没有一个死亡,而且连浮肿病都没有。

▶️ 原公社党委书记江某等指使炊事员把13个到公社要饭的小孩拖到深山,全部活活地冻饿而死。

▶️ 外面传说尸体被狗吃了,还说狗吃人吃红了眼。这是不符合事实的,狗早被人吃完了,那时哪有狗?

▶️ 信阳饿死人最多的时间是1959年10月到1960年1月这4个月。1月后还在继续饿死人。

▶️ 信阳地委让邮局扣了12000多封向外求助的信。

为了防止饥民外出走漏消息,各县县委常委分片包干,分头布置,严防死守。县城四门持枪守卫,公路要道设岗把关,县境沿边流动巡逻,汽车站由警察把守,长途汽车要求党员队长驾驶。

▶️ 余鸿德说:当年信阳库里有粮10亿多斤,当年产量29多亿斤,共40亿斤。守着这么多粮食还饿死人,真不应该。如果开仓放粮,就不会饿死人。

饥民看着粮库里有粮,也没有人想到抢粮食。

▶️ 信阳到底饿死多少人?【作者认为】非正常死亡人数至少是100万,信阳地区人口800万,约占1/8。

整个河南至少饿死300万(全省人口5000万)。

▶️ 河南办出了全国第一家人民公社,第一家公共食堂。

同时施工的大型水库11个,中型水库几十个,资金和劳力远远超过河南当时的承受能力。

所有工程均边设计、边施工。

▪️重读杨继绳《墓碑》笔记

▪️很多关于吃人和酷刑折磨的记录我就不摘抄了……

兵荒马乱快要烧到身边了,没有心情到处街拍了

月亮代表我的心?血月知道人间的苦况吗

刚刚去楼顶看月全食,一个70多岁的老奶奶也带着孙子上来看。无事就跟我闲聊起来,她口音特别重,我要很仔细听才能听懂一半。

她说她很小的时候天上出现过一次月亮被吃掉,当时村里人们很害怕。还说她十四五岁,推完了一天的磨,晚上她妈妈看到天上有个大扫把星一直飞,她也看见了,好长好长的尾巴,还用手比划,像个扫把一样。当时家里长辈说,这说明年景不好,要出事。结果到了下一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她说有一天她家附近突然来了什么什么人,吓得人们都往河沿那边跑,然后那天打死了很多人,她爸亲眼看见,她妈妈当时要吓死了,就发生在文革期间(这段实在是听不太懂)。我说现在疫情也是,很多人过得不好。老奶奶说是啊,已经三年了。她信基督,说从圣经上的记载来看,这显示要改朝换代了。她还陆陆续续说了一些我听不太懂的,好像说有一天早晨给孙子做早餐的时候,从手机上看到上海的信息,后来就看不到那条消息了。

就是想流水账地记录一下这次看月全食的经历。

广深跨市偷渡回来几天了,算极端测试完成了吧,总结一下经验: 

1. 必备工具。一是假健康码: alive.bar/@boop/10926590017440 非常好用并且高度依赖,可以直接访问作者demo(需要翻墙),也可把源码包下载自己部署,就一静态网页,我是服务器启用Nginx服务然后直接上传到文件夹就可以直接通过IP访问,但需要保证自己的VPS随时可访问(万一在路上突然被墙会增加精神压力),朋友使用Netlify部署也很方便。用Safari把网页保存到桌面,准备好保持在后台,惊险情况下很可靠。二是一个能帮忙提供网络服务和探路的朋友,本地或者无需隔离的外市,最要紧帮忙查看住处门口的检查程度并帮忙check in 登记,网络服务可以是借一张安全的手机卡或者就在需要的时候帮忙开热点。三是防窥膜,如果你和我一样恐惧操作假码时的动作被发现,用这个可以安心很多,掌握主动权,想给TA看时再把屏幕转过去,半明半暗的屏幕也更好浑水摸鱼。
2. 公共交通已经基本完蛋,安全出行最好是自行车和私家车,自己开车要防站在车窗边盯着查码的,打车远途贵,自行车活动范围小。网约巴士应该是现在走远途最隐秘的选择,公众号预定,市区CBD地铁站口上下车,无安检无身份证,有核酸要求,场所码人工可混。
3. 深圳到处都是场所码。场所名大多在纸上有,在网页内输入就可以完成,问题主要是需要提前输入以及电子哨兵的问题。便利店和吃饭小店的码可以无视,餐厅会看一眼(有一次一紧张点到取消直接顶着四通桥的名字就进去了orz),俱乐部(娱乐场所)也是看一眼,我们的酒店门口有电子哨兵但不用,只人工看(也不知道为啥但是这一点很幸运),商场有电子哨兵,扫场所码后必须给它查验。
4. 混电子哨兵的要点是,检查人员只负责监督你给它查验了码,而真正「查验到没有」是灵活的,商场人流量大需要做生意所以没道理把人堵住非要核验成功和人脸识别。我们试着找了一个检查比较宽松的口,码给人看,转过头故意不对准电子哨兵的扫码口,一晃而过也成功进了。
5. 最傻逼是城中村,整个社区围起,用的电子哨兵+闸机,还会分村内登记白名单人员和访客,卡口无解,我们找到的突破方法是在行车出入口附近等着升降杆抬起时跟着车溜进去…(。
6. 还有打车,深圳出租车都有场所码,扫完还可能要被司机拍照上传,不过估计只是报告已执行,并没有人查验真假。第一次坐的时候把我吓到了,因为我老花眼根本看不清楚码上写的车牌号,完全没法输入名字,还好朋友看清弄好了,只需要一个人出示就行。以后上车前要先看好车牌号提前输入准备。
7. 本次行程我一个码都没扫,从出广州前拔卡关定位到进入广州后重新插卡,基本全靠酒店俱乐部的Wi-Fi和朋友的热点联网,来回两程大巴的码一靠司机没细看二靠诚挚地跟司机说我没流量没网扫不出来你看我这健康码你看时间是真的还可以划拉只是我出门前先用Wi-Fi开好你看我核酸还是24小时(。
8. 深圳下高速没有设卡核酸,之前去珠海中山是有的,但因为公路情况复杂实际上假装停到路边核酸点然后直接开走冲卡也并没有人会追(陆路的好处+1
9. 广东的数据信息滥用似乎比别的地方严重,基本上都是手机连接基站信号留下的信息上报公安然后分发下放到街道联系。所以拔卡的原理是当一个低科技高生活的反赛博幽灵,断了网站在俱乐部黑暗小厅舞池里,听着音乐,闻着电子烟和少许烟味可能还有叶子味混杂的空气,看着昏暗红光和干冰雾气里喝大了磕嗨了狂暴乱舞的人群,有一种穿越回千禧年代的感觉。下了大巴找到指定地点吹着寒风等朋友接的时候也有,就差一张纸质地图了。拔掉卡,断掉网络,摆脱追踪,克服手机焦虑,回归生活,推荐试试。
10. 每次冲卡/偷溜检查关卡的时候我也总会有一种恐惧,哪怕我一直以来也都活得像个通缉犯,但还是会下意识地有一种来自多年教育和社会恐吓下对「万一被发现了怎么办」的恐惧,但实际上能怎样呢,不戴口罩也好,拿着假码修炼晃动的速度和角度也好,偷溜狂奔冲卡闯关也罢,他们有足够的资源和精力追捕每个偷溜而过的人吗,这些关卡在他们自己心里可能也就是无数关卡中的一小个所以笃定没事,可我只是想去一个去年来的时候还畅通无阻从路口走进去只需要二十米可到的好吃的小食店啊。

有大佬做了zlibrary的镜像站,好耶! :ablobcatbongo:

网址是这个:v3.zhelper.net

终于能给大家看看我村四大歌唱家之首的鹦鹉了!这棵树上停了三只哦。
只能拍这么近了,已经被吵到脑壳嗡嗡……

#只在此山中

显示更早内容
雾海

雾海是一个开放且不限制讨论主题的非营利性中文社区,名字来源于德国浪漫主义画家 Friedrich 的画作《雾海上的旅人》。生活总是在雾海中吞吐不定,不管怎么艰辛,他还是站在了这里!希望大家在这里玩的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