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去看电影时路过地铁口,正跟J聊着什么,他突然惊呼一声,有只狗在过马路!结果因为他音量太大,地铁口正停留闲聊的路人们都往马路那边看,她们有的骑在电瓶车上,有的骑在共享单车上,而那只夹着尾巴的黄白小狗正小心翼翼,观望着往来车流。
结果那一分钟里,包括我们在内的十几个人类都集体沉默,目送小狗屁颠屁颠地、全须全尾地过了马路,这才继续交谈起来。不知道怎么说这一分钟的沉默,小狗不会知道有人类在这同一时刻为它沉默,为它提心吊胆,它也不需要知道。但我需要这种时刻。
也是某次看完电影,我们路过树边,有只大猫被困在树上哀嚎,我们在那树下逗留,渐渐也有年轻人注意到猫,跟我们一起出谋划策,有人把棉服脱下来,我们拉着给猫当缓冲垫。我去旁边废品站借梯子没借到,最后是一对开店的年轻夫妇将梯子借给我们,一个瘦削的年轻男人自告奋勇,从梯子爬上三米高的树杈,将惊慌失措的猫包进衣服,再交给树下高高举起的陌生人的手。陌生的手跟手,将猫传递下来。那橘色的皮毛在夜里闪光般消逝了,逃走了,我们甚至没看清它的样子。
无法认同那种在云南住个小房子过上幸福生活的叙事。查了下实时空气质量AQI昆明和曲靖是Dublin的3倍。逃不开空气污染水污染卫生巾污染,吃的菜可能新鲜但是重金属超标还缺斤少两没有明码实价。邻居会一脸和气地问你家是哪里的工资多少什么时候结婚,出门找不到几个干净的公共厕所,好不容易进一个还不错的,转角遇见3个男宝+妈组合进来上厕所。更不用提基本为零的文娱活动,家里的书是申请版号的删减版,打开手机是「钱」要说「米」,「酒」要说「8+1」的短视频,省城里的少数民族歌舞是穿着崭新拼凑的「民族服饰」表达旧社会地主压迫的剧目,听一场演唱会所有歌曲都是提前报审查单位批准不允许临场变更。想来想去只能去户外游山玩水,结果要么是人山人海的荒谬网红打卡点,要么是随地小便的男游客。这种生活光随便写写就觉得很想死。
昨天在reddit上面看到一个帖子:“在动物园工作的人,你知道什么关于动物园的阴暗面?“
一个回答的开头是:”有些人很喜欢带水果给动物园的动物,但是千万不要这么做。“
哦, 大概是要科普,这样会使动物营养不均衡之类吧。
继续往下读。
“我曾经亲眼目睹,有一个人扔了一个菠萝给大猩猩。结果大猩猩拾起菠萝扔了回去,正中那人的头。力量很大,菠萝裂开了,现场一片混乱,我们赶紧叫了救护车。。。”
。。。
我还考虑了一下,大猩猩应该是喜欢吃菠萝的吧?
但是重新思考了一下,这个思路是不对的。
比如,哪怕我喜欢吃包子,但如果我坐在家里的露台上,有人向我扔一个包子,我肯定不觉得这是友好的表示。
拿起包子砸回去,确实是很有可能的。
不过大猩猩的手劲和准头都很厉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