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纪录片《魔鬼的自白:失落的艾希曼录音带》根据失传已久的采访录音,对最终解决方案的执行者阿道夫·艾希曼进行了令人痛心的揭露。这也引发了关于以色列不愿在审判中使用录音的问题
https://www.haaretz.com/israel-news/.premium.HIGHLIGHT.MAGAZINE-eichmann-in-his-own-words-bring-in-the-idiots-and-throw-inside-hydrogen-cyanide-1.10815856
近十年,越来越多的年轻诗人,小说家,和艺术家凭借社交媒体(比如 Instagram)的曝光取得了成功。传统的晋升路径,由于格外倚重个人的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变得越来越狭窄且不公,想要收获关注的年轻艺术家索性选择逃离,投入社交媒体这个看似更加民主的怀抱。按照 Kate Eichhorn 的分析,要在新的赛道脱颖而出,他们或许不怎么靠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但是他们依然依赖基于眼球经济的“内容资本”,这意味着这些年轻人在成为小说家,诗人,艺术家之外,还得是一个成功的经营者。有意思的是,他们经营的“内容”,不是具体的文学文本或者艺术作品,或者说并不主要是这些,而更迫切的是自己在社交媒体上呈现的人格。
这意味着年轻的作家不需要在文学期刊上苦苦寻找发表机会,艺术家也不需要乞求画廊和赞助人青睐自己的创作,只要他们在社交媒体上累积了足够的粉丝数,他们就可以直接为自己的作品及其商业周边找到受众和消费者,并收获经济和名望上的回报。比如,加拿大诗人 Rupi Kaur 就是通过在 Instagram 上发表诗歌而被当作社交媒体作家的代表。她自出版的诗集在世界范围内卖出百万册,这对于诗歌这个现代社会的边缘文体而言无异于天文数字。Rupi Kaur 累积了令人咋舌的内容资本,买她书的粉丝或者非粉丝与其说消费的是她的诗歌,还不如说更多地消费的是她塑造的人格。
诚然,内容资本的高低和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没有直接关系,没有人会真的认为 Kaur 的诗比诺奖诗人的好,虽然后者的销量远不及前者的零头。但是,Kaur 理性的支持者仍然会善意地指出,Kaur 所代表的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传播和消费方式其实可以给众多依赖传统路径却屡屡碰壁的年轻创作者以启发。或许,是时候换个赛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