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更新内容

“与人类不同,瓦尔哈斯人不会通过眼角泌出液体来表达悲伤,也不像人类那般热衷于制造声响。无论出于何种缘由——悲伤、愤怒、喜悦、一时恼火或片刻惊诧——人类总会喧哗不止。这种习性着实令人不适,或许源自他们终日(据我们所知)在树梢尖啸的祖先。而瓦尔哈斯人的先祖想必是更多时间栖息于地面的生灵,彼此能清晰照面,喧哗则可能招致祸端。因此在多数情境下,他们总是静默的——至少与人类相较而言。”

爱德华·霍珀《夜鹰》局部/1942年
(Edward Hopper,1882-1967)

显示全部对话

剛剛突然想查查蘇美爾人的六十進制是怎麼回事(因爲我知道算角度、時間的60制是蘇美爾文明在現代的遺產),才發現是這樣數數的:

伸出一隻手,用那靈活的大拇指,去數剩餘四根手指上的骨節。每根手指有三個骨節,四根合來有12個數,另外的手就去數到達多少次12,另隻手有五根手指,到達了5次的12就是60個數。

然後我突然想明白,12進制是怎麼來的,(比如英語殘留的eleven、twelve),就是這樣子數數字的。

然後我發現這個數骨節,不就是那些老人的掐指算嘛。(所以爲什麼十二地支、六十甲子,有認爲是西來的)

然後我又發現,作爲十進制的孩子,我小時候算數都是計整根手指的……從來沒想過要把自己整根手指拆成三截……這個思路……

人類的數學從數手指開始,我的童年便是人類的童年。

学到一个毫无卵用的词?mirebalai。路易十四侄子le duc d'Orléans摄政时期经常在家里组织私人晚宴,贵族男女吃吃搞搞,搞搞吃吃。但是老登年纪大喝多了就搞不动,这时候美貌精壮的男侍从,就是mirebalai会接手满足女贵族。((摄政王人还怪好的勒,这么有人文关怀

#岭南的日常

桦加沙台风前,广东各地政府公众号叫大家在玻璃上贴胶带。贴派 与 不贴派 大打出手。我查资料,答案如下。
【如果你在国内公众号看到什么“干扰自然频率”、“防止小碎片”,或者“你问过人工智能blablabla”,请勿来本嘟发言】

(1)贴:香港消防署——玻璃贴胶带,可增强抗异物撞击的能力。香港政府呼吁市民贴胶带,贴成米字形。图1
(2)不贴:台湾内政部——玻璃贴胶带,严重削弱玻璃抗风压能力。交叉或米字形,最容易被风压爆破。什么都不贴的普通玻璃,抗风能力最强。台湾内政部呼吁民众不要贴,越贴越坏。图2
(3)不贴: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贴胶带浪费人财物成本,浪费宝贵的疏散撤离时间。应远离玻璃窗门,在安全地方避风。

(4)贴胶带能防止玻璃小碎渣乱飞?不能。该乱飞的都会乱飞,大碎片飞过来更可怕。灾后清理时,粘连悬挂在胶带上的玻璃碎片,比散落的小碎渣,更易增加清理者受伤风险。
(5)超强台风有时能把整个窗框卸走,把整个阳台端走,这是大自然的威力以及建筑质量问题,玻璃和胶带皆无影无踪。

总结:如果楼宇密度过高,杂物多,担心异物撞碎玻璃,就贴上,但会削弱玻璃抗风能力。如果房屋附近的杂物横飞风险小,主要担心风压爆破玻璃,就不要贴。

链接是某物理老师给小朋友们的科普课,讲解台风时的风压和玻璃爆破的原理,以及不同的胶带贴法对玻璃抗风能力的削弱程度。
bilibili.com/video/BV1BW411r75

@elian @board 坐标法国。我有相似的感受,但同时觉得这里的文化是很多元的,很多不同文化的小圈圈。比如我认识一个同龄的朋友他穿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感觉的皮衣皮鞋,戴那种老电影里人物的帽子,兜里揣张报纸,日程都拿钢笔写本子上。这种人并不少见,更重要的是他并不觉得自己是个异类。我有一个同事,到现在还在用他的翻盖手机,联系他只能靠短信和邮件,他也很幸福地生活在自己的规则里,没感觉他有一种强烈的被遗弃感。我的看法是,只要一个人是主观选择一种生活方式,那么都是值得尊重的,同理也适用于主观选择拥抱技术和时尚的人。大多数人被一种大众文化所裹挟,他们并不是主观的选择,而是被动的顺从,并且时常感到自己追不上潮流,这种状态我觉得不好。在一个文化相对多元的环境,有的时候你并不知道你追不上的是哪个潮流,因为潮流太多了,所以不得已要训练自己的喜好,形成自己的个性。好像跑题了但就这样吧 :ablobeyes:
显示更早内容
雾海

雾海是一个开放且不限制讨论主题的非营利性中文社区,名字来源于德国浪漫主义画家 Friedrich 的画作《雾海上的旅人》。生活总是在雾海中吞吐不定,不管怎么艰辛,他还是站在了这里!希望大家在这里玩的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