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rSteppenwolfjj enby性恋(不是
英国香港电影节第一天,来看了讲香港19年反修例的If we burn
影院基本上座无虚席,真的很了不起,看过《时代革命》的朋友说比起那一部要更成熟,无论是对激进派和温和派的记述还是对游行和占领活动中示威者讨论反思的表现,都有更多细节,更细腻和复杂。印象很深的细节比如示威者进入了立法会内部,讨论占领时长和要不要离开,有人激愤也有人提出担忧,还有人弱弱地说“明天不是假日,大家要上班的”,真的很香港人,影院里发出低低的善意笑声。一段尤其打动我的细节是街头演讲,密密麻麻的中年人为主的人群坐在下面,活动家呼吁大家支持年轻人的行动,在手中的长布条上写下想说的口号,再与左右的人打结相连,再高高举起。用这个方式具像化了人与人之间的支持和联结,让我很触动。
与此同时我也留意到这部纪录片里失衡的性别叙事。比如片中大多数时候聚焦了前线参与示威和占领的示威者,这些人大多都是男性,而更多在参与演讲、集社、记录、活动组织和提供援助的女性并没有得到很多镜头。虽然女性得到的镜头不多,但那些镜头下的女性形象我都很喜欢,坚强勇敢的记者,聪慧有感染力的女性演说家,向警察高呼的社工……女性在这样的场景下无疑是更vulnerable也更自有其强大的,看的时候私心觉得比任何砸开立法会的门、与警察对峙的场景都要打动我。
我还注意到影片绝大部分的示威游行活动里,反复出现的辱骂只有一句港骂“x你xx”(不想打出来),很容易想到白纸革命里女性示威者呼吁的“操你爹不要操你妈”……总之经历了白纸,参与和看到许多白纸中的女性、社运中的女性,很自然地会去对照其中的不同。不仅如此,对这次香港电影节本身做出宣传和发出邀请的也大多都是女性(quoted by 社运的朋友)。
影片后半大家都印象深刻的部分是对两位理大围城中的未成年女孩的采访,两个14岁15岁的女孩,声音还带着稚气,逻辑还没有完全成熟,被问到对自由的理解时却清晰地说“如果说什么、学什么都要被管,那还不如不要生存算了” (还吐槽了习近平禁维尼),被问到对香港的未来是否感到乐观,“如果一直是这样,我不觉得香港的未来很乐观”。这样的公民素养和对社会的理解,听得我好触动也好为我的同胞感到遗憾。当别人在讨论如何看待和平示威行动中的冲突升级、暴力机关的权力滥用,和如何看待自己的国家与政府,我低头看自己,只能看到脚下一片没有公民教育、也不可能有公民精神产生的土壤。
偶然和在北大读书的学妹聊天,她告诉了我两件事。
清华大学这些天连续有两个学生去世。3月13日,有个学生(好像是博士生)把隔壁寝的同学捅死,据说是因为被害人经常深夜打游戏到凌晨四点;3月15日,另一个学生(好像是本科生)被室友发现死亡,此前大概已经有一两天没下床,据说是过劳死。清华及时采取了措施(舆论控制,逝者的室友全体保研以封口),因此消息没有传出去。
另有一件旧事,去年大约这个时候,有一个北大学生(本科一年级)跳楼自杀。她的室友带着花束前去悼念,在半个小时内就被辅导员带走谈话。没过多久,又有一个学生自杀,她甚至只是隐约知道这件事,根本无处知道细节。北大也同样封锁了信息。
这让我想起,北大在校园里竖起了蔡元培像,在宣传自身的时候也极力向之挂靠,但是蔡元培的骨灰却一直停留在香港穷人公墓,北大始终拒绝迎回。大概是因为四一二清党时,蔡元培在上海召开中央监察委员会全体会议,领衔发表《护党救国之通电》,要求清党,并且编订了一份包括共产党全体高层的通缉单。
清华在纪念100周年校庆的时候,罗列校友,把党政高官置于金字塔顶端,底层小处隐隐可见潘光旦、叶企孙等名家,不愧为清华党校。另一个公开的秘密是,每一个高官(大约副部及以上)都可以获得清华赠送的论文博士学历。不需就读,三篇论文即可获得文凭,实为赠与。
我和她都没有什么话再讲,大学精神大抵是死了。
@xlsdst 什么时候更新虎鲸编剧
生活在陆地上的海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