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更新内容

我是觉得写爱情小说涉及到性爱是很自然而然的事,两情相悦最后抵达的终点不就是sex吗。我不是说每篇爱情小说都要做爱的情节,但是国家逼迫所有墙内网络小说都不许有床上发展,真的是很灭绝人性。性爱用文字描写出来,真的是那么大的罪过吗。

我觉得所有东亚小孩都可以读一读这本书《被忽视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视》,作者致力于描述出“不存在”的痛苦,那些很难受但好像又“不值得”为此哭泣的事情,每次面对父母都被激发的不知名的负面情绪。看完了会好好写一点读后感。

显示全部对话

我很佩服独立支撑一个家庭的男人。
我是说既在外工作挣钱,又在家照顾妻子儿女的中流砥柱。不对家人吐露在外的心酸,甚至还能反过来梳理家人的情绪。关键时刻永远是妻子儿女的依靠。
是真的很佩服这种从内而外透露出“温柔平和的强大”的人。我就无法像他们一样成为别人的依靠,我大概终其一生只能照顾好自己吧。

我虽然说小杰做得没有错(就友情/爱情层面而言),错在奇犽擅自深情、控制欲太强。但我内心深处希望的反而是“奇犽不要改变,让小杰改变。让小杰更适应和理解这样一个纯情却又绝情的奇犽。”究其原因,我觉得是因为奇犽的这股疯狂的情绪波动令我痴迷、奇犽对小杰的背后的付出和表面的心口不一令我动容。我喜欢他的爱的纯粹,以及转身的绝情。这样不同寻常的感情太过耀眼、寿命短暂……如同绽开一瞬的烟花。正所谓“情深不寿”……可我还是想要让这份感情永久定格。至少,在我能用自己的笔去描摹这份感情时,我希望它尚且真真切切地活着。

我想看奇犽在15岁的时候变成了更加优秀的少年。英俊、沉稳、干练、强大。并且成为了阿路加的守护者,可以为了守护阿路加而赌上自己的性命。奇犽这样带着阿路加周游世界之后,终于在某地(非鲸鱼岛)意外和已经失去感知自身“念”的能力的小杰重逢的故事。
我很好奇奇犽是否还会被小杰打动。心中的伤口被重新揭开的那一瞬间奇犽会是怎样的表现。

看《魔法少女小圆》的时候也有一种想法是,它是一个有着很深比喻意义的故事。一件表面看似美好的事情(成为魔法少女),当你不断深究其本质时则会逐渐发现其背后血淋淋的真相(最终成为魔女并被狩猎)。这同人世间的生活何其相似——小时候看到的、在大人们庇护之下呈现出的世界何其美好,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步入社会,看清人与人相处的本质之后,才发现,其实小时候的衣食无忧不过是一场幻觉;爱情小说里描写的人间挚爱何其美好,可是当很多人真的步入一场感情,带着少女的矜持与天真憧憬着一份真爱,最后却发现褪去滤镜的爱情其实不过如此,有的时候甚至面目可憎。

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最难的就是,你明明一眼就能看出对方出了什么问题,也可以清楚地指出来,但是你却出于种种理由不能告诉他。
曾经,我是一个喜欢什么都一语道破的人,但我前男友有一次对我说——

“即使事后发现你当时说的都是对的,可我还是不想听。你要稍微照顾一下我的情绪啊!”

我发现人们是那么地傲慢,在面对忠言的劝诫时永远坚持自己的傲慢偏见,于是也就渐渐地不说了,只冷眼旁观他们一次又一次地掉入自己的傲慢给自己设计好的陷阱里。

分享一下在豆瓣找到的《第二性》繁中扫描版(扫描的人还译成了简中)
hi,这是我用百度网盘分享的文件~复制这段内容打开「百度网盘」APP即可获取。
链接:pan.baidu.com/s/1aAdUN5SbupIWx
提取码:9t65 --来自百度网盘超级会员V1的分享

豆瓣原贴:douban.com/group/topic/2104821

翻旧照片的时候忍不住勾起回忆,大学刚毕业的时候室友们都还十分不舍,可是随着毕业的年数逐渐增多,我们就很少联系了。
虽然并不是非联系不可的关系,但有时想想,还蛮想念她们的。那时我是多么地不知天高地厚,以为大学时光永无止境,所以从不珍惜。现在回忆起来,才觉得能够在学校里只操心GPA,已经是再幸福不过的事了。

记得基本上到美国的第一个学期我上课就没听懂过老师的英语,心里慌到不行。看着周围美国同学有条不紊地低头记笔记,我:“他们为什么要记笔记?老师刚刚讲了什么重要内容吗?”
我那时很焦虑,问了一个曾经在俄国读本科的同学:“你是怎么听懂俄语课的?”
她说:“第一年完全听不明白,但也只能跟着听,第二年的某一天我突然意识到我听懂老师讲什么了。”

后来我听懂上课老师讲的英语的那一瞬间,我终于明白了那位懂俄语的同学说的话。意识到自己可以听懂,是在很长很长时间的“听不懂”之后的某一天,突然意识到的。

人类的语言真的很有意思, 不同的语言之间不单纯是词汇的替换,更多的是不同语言之间完全有着不一样的语法规则。
因为说话方式的不同,人类在某一种语言环境之下生长时间长久之后,思维方式(尤其是逻辑思维)会不会有一定的相似性呢?我十分好奇。

分析语使用助词和副词来表达动词时态的变化。所以一个动作的完成度是靠分析句子中其他成分得出结论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文。
但是屈折语则是靠对动词进行词形的变形来表达时态语态的变化的。比如英语和日语。但是英语只对动词变化一次,所以介于分析语和屈折语之间。日语是完全的屈折语,可以说是最典型的屈折语。
(网上看到的资料之后自己的总结)

打开知乎看到“ 交往这件事,不只是为了休息日能一起去哪玩,那只是附带的东西罢了。互相支撑着对方的生活才是交往的本质。它是让人在工作、学习很辛苦的时候,只要想起对方的脸,就能再努力一把的力量。”这句话突然感慨。
很多年前我也曾经拥有过这样的爱情——对方就是自己努力的动力。但是那样的赤诚被对方轻慢之后,我就渐渐地变得开始计较在感情中的个人得失。
又或许我写小说也是因为我很期望在笔下的理想世界里重新看到年少时赤诚的自己吧。

“如果一个人在一段爱情里改变了你,那么他/她必将在你的生命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接下来的一生你都不会忘记这个人。”
不是在说我自己,只是假设——这么一想,做一个热烈的姑娘也不是不好。就算最后没有在一起,也至少会是个“即使很多年后对方也无妨忘记的那颗心头的朱砂痣”。

人真正郁闷的时候是连话都不想说的。还能说话抱怨自己的不快,就说明还没有跌倒谷底。实际上究竟什么使我难受,归根结底还是对于目前的研究的不确定感——这个研究究竟是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而唯一的解决方案对我而言就是“从简单的、还可以做的事情做起”。
类似于被巨山挡住了前路,能做的也就只有默默地开始用手中的小铲子挖眼前比较松软的泥土。

“挖开了这座山就能抵达终点吗?”

痛苦的是,我不知道答案。说不定挖开眼前障目的山之后是一座更大更难挖的山呢。

“借助虚拟角色、形象完成一场自我表达。”这就是我作为同人小说作者一直以来的隐秘心情。
正是因为那个角色的灵魂里有一部分是我,所以我才更希望那样的他得到大家的喜爱。我想被大家爱。原来我还是想被大家爱的啊……

感情的事是这样,用力过度只会适得其反。所以当自己的伴侣面对人生选择的时候,最好的做法是表达自己的期望,但把选择权交给对方。

……话虽如此,但如果是我的话,即使知道正确的做法,也会竭尽全力地努力劝说对方留下来、和自己一起。

今天日语课老师讲了为什么節分要撒豆子。因为「豆」的发音是「まめ」,和「魔滅」同音。所以要撒豆子。なるほど。

我问朋友:喜欢一个人会想藏起来吗?
朋友:不会。会巴不得全世界都知道。
我:那他从不肯公开我和他的关系……
朋友:因为他不爱你。
我:知道了。

显示更早内容
雾海

雾海是一个开放且不限制讨论主题的非营利性中文社区,名字来源于德国浪漫主义画家 Friedrich 的画作《雾海上的旅人》。生活总是在雾海中吞吐不定,不管怎么艰辛,他还是站在了这里!希望大家在这里玩的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