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更新内容

晚上和同事吃饭听了个八卦(其实以前就听说过)
同事之前入职了某家自媒体,他写稿喷华为的手机喷得很激烈,但也就是实话实说的程度。结果被主编约去吃饭,说小某跟你说个事,说他们之前有个主编发现华为mate20有绿屏,就发视频说了这个事,然后华为的人找上门来公关让删视频,当时的负责人说不删,华为的人说那这样不删的话我们下个商单合作一下再把视频删了吧,他们就答应了。
(我听到这里还蛮疑惑的为什么要接商单,但是同事说很正常即使关系很僵大家商业合作缓和一下而已)
结果商单下了一给钱华为反手就告了他们敲诈诽谤,因为之前让你删你不删,给你钱你就删了
当时写稿的主编和商务主管,还有个什么领导和一个新来的商务小妹,一共四个人,都被抓去坐牢了
同事说当时他听得汗都出来了,而且正是因为这个主编被抓他才有机会入职,从此对华为都比较()听说这个主编出狱以后又回去那家做主编写稿了,心态非常牛逼
这个主编回去没多久就是华为P40拍月亮事件(

《Google 承认在 Chrome 隐身模式下它仍然在跟踪用户》 Google 正更新 Chrome 隐身模式的警告,明确 Google 和网站运营商在浏览器隐身模式下仍然会收集用户数据。此举部分是为了解决一起集体诉讼。该诉讼指控搜索巨人侵犯了 Chrome 隐身模式相关的隐私权。警告加入到了面向开发者的隔夜构建版本 Chrome Canary 中。在 Chrome Canary 中打开隐身模式,会显示警告“您已进入隐身模式。使用此设备的其他人不会看到您的活动,因此您可以更私密的浏览。这不会改变您访问的网站及其使用的服务——包括 Google——的数据收集方式。”Chrome 稳定版中进入隐身模式后只显示,“您已进入隐身模式。现在您可以私密浏览,使用此设备的 | solidot.org/story?sid=77157

学生经职校介绍到诈骗公司实习获刑,学校:对企业审核存在问题

#职业技术 李林是毕节职业技术学院财政经济系2018级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2021年3月23日,她在“18级校企班事项通知群”中,看到就业老师发布消息,称“贵州华讯文化在找淘宝客服,底薪3500+奖金,工作地点在……(来自搜狐-新京报24/01/16)

阅读全文: at.laborinfocn3.com/articles/u
原链接: sohu.com/a/752133818_114988
备份1: archive.ph/wip/vV6tB
备份2: web.archive.org/web/https://ww

毛毛象能不能开发一个摸摸功能 :blobcatpats: 看到有uu不开心时就过去摸一摸,不管路人好友都能摸,既可以避免评论给双方带来的精神力消耗(要怎么安慰对方,要怎么回复对方的安慰),又可以防止产生点星赞一条对方说自己心情不好的嘟嘟的奇怪感觉。
而且充满爱的摸来摸去很符合毛毛象在我心里的形象,一群友好且淫乱、社交关系是互为小三的毛茸动物。

看过《年会不能停!》 🌕🌕🌕🌗🌑
这是一部尽可能简化的影片。即使在喜剧的类型下也是简化的,比如对比典型的冒名顶替喜剧,明显弱化了顶替者与真身之间的人物关系,情节驱动力也简单到主要依靠误打误撞。而更明显的简化在于人物逻辑和现实逻辑,“国企大厂”和“金融互联网大厂”也只有在这种简化下才能作为符号,与彼此产生连接。所以对影片中的出现各种符号,包括所有对大厂和职场的讽刺进行解读,无异于Tomas们揣度王师傅话背后的用意,永远不得法。这里没有谜底,只有谜面儿,好在它足够好笑。

看过《怪物》 🌕🌕🌕🌑🌑
观感很复杂,一方面挑不出任何毛病(除了刻意的结构),另一方面又直觉不太喜欢。也许是因为情节工整有余,想象力不足?儿童酷儿这样的题材,理应更怪异一点,而不是这么四平八稳。

冷知识:70年代一些美国运动家去政府大楼偷机密资料,没有用任何撬锁工具只用了一支笔,怎么做到的? 

第一天大家去踩点发现确实不会撬锁。

于是领导人掏出一支笔写了个便签:请不要锁门。第二天去贴门上。

第二天晚上门果然没有锁🤣🤣🤣

世界就是巨大的草台班子笑死。

显示全部对话

师傅说,你往中间坐坐。
我说,啊,好
我:可是为什么呢
师傅:那个车并道的时候我要撞他
我:?
师傅:撞他
我:撞什么
师傅:撞他
我:撞他
师傅:哎撞他
我:为什么
师傅:这是我们出租车一行的规矩,旁边是公交车道,刚才我要并道,他应当让我,他没有让,坏了规矩
我(缓缓恢复神智)那我怎么办
师傅:我再给你打个车,坐稳了

我终于知道小红书存在的价值了……

用个人经验代替公权力对制度化办理公共事务的责任,把实证科学变成经验学科——制度没用,规则没用,信息没用,推理没用,一个月前的经验没用,只能靠时间最近的当事人提供的现场亲身经历,作为处理公共事务的参考——只能是参考,因为很有可能这个地点这个时间这个人这么办行,换任何一个变量就不行了……

看过《石门》 🌕🌕🌕🌕🌑
可以说,这是一部来自不存在的新闻的影片:大量的故事元素来自社会新闻,但也正像影片中那个常见构图:卡出一半屏幕的电视在播放央视新闻,而电视外的现实和新闻毫无关联--不是作为对抗或者反题,就是单纯的毫无关联。这个构图甚至算得上一种创作宣言。

在微博看到一篇帖子,手把手教怎么举报看不惯的出版社和作者,说“我们的努力是可以改变环境的”,然后评论区举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以及各种新闻学院的老师,转发里又是那几头豺狼当道,夸奖“干得漂亮”,并补充作者的背景是出生自伤痕年代的“老殇逼”。他们也不是不知道历史,反而能准确地说出具体时间点,只是拥有一种绝对诡异而可怕的史观,不容动摇。每个人都应该恐惧那十年。但显然已经兴奋起来了,我们将复制下去,几十年,几百年如一日。只看到一个活人故作冷静地嘲讽:“这种抽象艺术还是要多看看,不然会忘记此地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奴役甜美而漫长。”但已经来不及了,我们在乎的人,无辜的陌生人,哪怕是这些跟着叫嚣而付出代价的人,最终都会在尘土里翻滚,再也爬不出来,没有人能真正冷眼旁观。

@board
地球online提醒您:

请勿在NPC身上浪费太多过于的时间,避免影响玩家自身情绪和身体状况,祝各位玩家顺利完成自己的主线任务,游戏愉快!

online官方[地表NPC观察部]2024年1月2日

有没有哪个厂家愿意做这样一款工作椅:一套两把,蓝牙配对,椅面带压力传感器,颈枕处有个能抽人大嘴巴子的手套。使用方式是两个人都坐下工作,哪个先站起来开小差就大耳刮子抽哪个。主要销售群体是WFH的夫妻以及多胎家庭。#

听了新闻实验室讲新闻报道实名匿名的那期,还没听完不过感觉讲得还挺好的。里面提到新闻报道其实默认的是实名,匿名反而是英美新闻界比较不认同的做法。例如二十年前纽约时报就因为匿名报道造假被指控。嘉宾熊阿姨说她看到正面链接的事件后才注意到现在许多人默认的是匿名,也就是媒体应该默认匿名以保护受访者信息。她问了几个认识的新闻学生,非常身边统计学,一个中传的说他们老师在上课时说新闻报道应该对受访者匿名,另一个本科中山研究生港中文的学生说自己一直以来接受的教育是默认实名。匿名信源的问题在于不可溯源不可证实,熊阿姨说她观察到国内许多媒体其实已经有了这种利用匿名采访造假的习惯,比如一篇文章只采访了几个人,但通过不停改变匿名身份拆分采访内容得到一篇看似是多方采访、互相证实的“可信”报道。
另一个嘉宾来福在香港的媒体工作,所以这位经手的稿件大都是匿名。他提到这几年许多形势的改变让大陆人接受采访的态度有了改变,比如敏感的局势下一些受访者拒绝被港媒实名采访、一些人认为被港媒采访这件事本身就是有风险的。

我有个比较激进的想法就是认为:能在“生小孩”与“不生小孩”间自由做出选择,甚至能对“生不生小孩”这种事有所反思,本来就已经是中国中产以上人士的特权,中国的贫困人口/社会底层经常处于一种两难的窘境里,那就是不能负担生孩子,却同样不能负担不生孩子——他们的生活没有保障,很多人由于社会地位、经济条件、了解信息所限,一辈子都没有存款、没有保险,养老只能依靠孩子……很多农村户口、一生务农或做个体经营的人,他们的养老就完全没有保障,有些人甚至不知道养老保险和退休金是什么,国家给予他们的补偿也难以覆盖他们的基本生活支出,这种人只能靠后代养老,但是同样是这些人,因为忙于维持生存,他们生了孩子后也难以给予适当的教育,这些孩子就变成了留守儿童、变成自杀的青少年、变成职中生、辍学生、变成新的一批贫困的、社会底层的劳动者。
这种轮回是残酷的、难以避免的,却同时也是资本、社会、国家所乐见的:廉价劳动力为了维持自己的基本生存,不得不再造出新一批的廉价劳动力,这是奴隶的再生产。这种现象并不是个人的错,是国家政策、社会制度、经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穷就不要生孩子”这句话只能被用来警醒自己(提醒自己被迫生育不过是在完成奴隶的再生产),而不应该被用来指责他人(因为他人被大环境胁迫下生育往往也是迫不得已的)。

显示更早内容
雾海

雾海是一个开放且不限制讨论主题的非营利性中文社区,名字来源于德国浪漫主义画家 Friedrich 的画作《雾海上的旅人》。生活总是在雾海中吞吐不定,不管怎么艰辛,他还是站在了这里!希望大家在这里玩的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