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手提箱》
https://neodb.social/book/4kct85POky2d89xbt0F9xb
看到象友的推荐,快速翻完。社会主义幽默真的有意思,诸如装疯的犯人、发条玩具列队出逃……这种幽默在恁国当代文学中不多见,可惜。
看过《永安镇故事集》
https://neodb.social/movie/64fG5rzdumo3LeDL4jKR4R
喜欢魏书均的幽默感(舞狮、平克迷听嘻哈),把生活中一闪而过的荒诞认真地、详尽地讲出来。第二个故事想到了《你的夏天还好吗》。发现真相的时候不应该让冲突爆发,这样戏就没了。反而应该把那件尴尬的事情一直做下去,在所有人的尴尬中表演下去。
看过《帕特森》
https://neodb.social/movie/7MrWmkmYQFEHid0PoRCW0o
电影里所有的诗都写得不好──不过反而觉得合理,观众不会把注意力过多放到诗歌上。遗憾是温吞了些,少了类似《钓鱼》里晾衣钩时刻的那种自反。
✨
中国突然退出清零政策,到底导致多少死亡?
JAMA最近发表一篇文章,评估了中国自去年12月初突然退出新冠清零政策后,在12月和今年一月这两个月造成的超额死亡。他们运用百度搜索指数中有关火葬等相关主题词的数据,测算出这两个月的超额死亡为1.87 million,95%置信区间为0.17 million - 4.43 million。
但正如作者在文中指出的那样,他们的这个结果偏向于 Underestimation。中西部的乡村居民,相对于东部或都市地区的居民来说,更不会去网络上搜索信息。而中西部的乡村居民也正好是疫情中的脆弱群体,因为相对于东部和城市来说,他们的医疗资源更加匮乏。也就是说,有更多死亡的群体,可能更少去百度上搜索。
其实还有另外一种估算方式。中国民政部停止公布了2022年第四季度的火葬人数。但今年浙江民政厅 accidentally公布了2023年第一季度的火葬人数。跟往年同期相比,扣除人口增长因素,第1季度浙江的超额死亡人数大概7万左右。
浙江的常住人口大约6,500万,占全国人口约1/21。所以一个粗略的估算,全国2023年第1季度超额死亡为7*21=147万。已知死亡的最高峰是2022年12月的最后一周,所以全国2022年第四季度的超额死亡人数很可能大于等于147万。所以因为突然取消新冠防疫措施而导致的超额死亡,可能高于290万。
『Z-Library 又搞事情:Z-Points – 提供纸质书籍分享,中国5个点』
Z-Library 宣布 Z-Points 服务在 11 个国家正式启动,包括中国。主要服务是纸质书籍分享,你只需要将闲置的书籍邮寄到 Z-Points(Z点)就行了。之后 Z-Library 会将这
……
阅读全文: https://www.appinn.com/z-points/
读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https://neodb.social/book/1wFNx4vvvDfXqszfxlFLCm
很不好意思承认,这是第一次读完这本书。对“永劫轮回”和形式美学没有产生太大的兴趣,倒是很喜欢他写的极权阴影下的个体状态。
给有政治性抑郁倾向或喜欢看苏联笑话找乐子的友友们推荐一位作家:谢尔盖·多弗拉托夫(Сергей Донатович Довлатов)。他原本是出生在俄罗斯乌法的苏联人,70年代末移民美国。我的俄语老师曾在课上讲起俄语的灵活多变,这一点我深有感触,对我来说英法都有些不足以体现某种语言的美感,比如法语严谨的句式结构实际上也会限制顺序搭配的自由发挥,但是俄语这种“粗话”就不必在乎这些,也就更容易营造“诗意”。这一点在中文里的类比,远处有中国古诗词,近处有吴青峰写词喜欢词性混用比如“他夏了夏天”。在俄语里,“我爱你”可以写作“Я тебя люблю”和“Я люблю тебя”随便动词和宾语谁在前面的两种格式,区别是强调部分不同。更有甚者,叶赛宁在《给一个女人的信》里写“Меня вы не любили”(您当时不爱我),宾语“我”在句首,这在法语里会构成一个语法错误,因为宾语与宾语代词的位置甚至是一个考点……
扯远了,总之老师讲到多弗拉托夫的语言就很简单易读,但是你能从中读到非常强烈的感情色彩,非常好笑,但也不是完全好笑,有些内容很悲伤(她的原话是“triste”)。她有些无法描述那是什么内容,因为班里的法国同学没有类似于的记忆,在一阵手忙脚乱的尴尬后摆摆手结束了话题。在座只有我这个和她一样是“外国人”的人读过,但是我也只能看着她点点头。
我不知道普遍标准如何评价,但是我最喜欢他的《手提箱》。前面几乎每读一页都要停下来笑一会儿的程度,但是看完我扯开嗓子哭了很久,一个我从来没有想过会包含在这本书里的元素竟然在末尾出现了,并且是以一种难以想象的深度……这本书看完我惊为天人,手里的上上世纪阴沉老头一度都有些黯淡失色。
直到今天我依然觉得他是我读过最天才的作家,或者是有着最“天才”经历的人。《手提箱》很薄,很好读,完全可以当作玩乐的“闲书”,但是读完又会觉得它不只是闲书。在他荒唐的记述里,有某些我们很容易辨认出来的“共同记忆”。但是在他的描述里,你也许可以发现一些新的选择。“在刺激和回应之间还留有一些空间,这个空间允许我们以自己的意志去选择我们的回应方式。我们所作出的回应包含了我们的成长和自由。”(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对我来说,多弗拉托夫的书里就记载着一种智慧、幽默而十足有力的回应方式。
翻到了好玩的东西
比起MBTI 大家还是来测试PHIL哲学坐标吧(我现编的4字母)
看看你更赞同哪个哲学家的看法,用这个测试结果交友更有b格哦
http://www.selectsmart.com/FREE/select.php?client=PhilosophyGuys
以全职读书的学生无论是“为中华崛起”还是为了当官发财,本质上都是反动的。因为这种教育制度为的是制造特权,只是这种特权披着人力资本的外衣。历来关于分配特权有不同的方式,考试、家世、运气、种族、阶级,但我以为最重要的是结构上消灭这种特权。
我觉得《决裂》毫无触及这个议题,因为电影结束之后依旧没有回答,谁可以被党委以重任,谁在城市当工程师,谁在农村当农民,谁去赤道挖煤,谁在生育工厂当主任。无论不同职业建设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倘若这个社会还是存在待遇差异的(等级制度),指责学生是因为意识形态错误而不愿意从事待遇差的工作,那就是本末倒置。但学生以为自己读了书就天然不应该从是这样的工作,就暗示着有人天然就应该从事这样的工作,这就差透了。《阳光开朗孔乙己》和绝大多数长衫论争议的讨论文章,问题都出在这。
问题不是没有人应该去扫大街,问题是没有人应该在不支付合理对价的情况下扫大街。如果我们认为这个工作这么重要,一个民主自由的社会就应该给予更多的报偿。但现实当中,我们只是用“没有选择”强迫最弱势群体承担这个工作。
經濟學人少見的直接肯定地頭版標題寫中國經濟沒救了。經濟學人通常都很悲觀地認爲集權終會勝利且少完全傾向一個結論。(我覺得經濟學人有時被認爲添共也是因爲太悲觀)
文章提到經濟下行的原因是衆所周知的債務,勞動力短期,消費疲軟等等。這些無法解決的原因就是1)巨額債務限制了財政政策刺激2)貨幣政策因爲官僚只敢討習歡心而很失敗。但根源是習本人不想優先發展經濟,也不想提高福利。而且習的做法也達不到他的目標。(西方學者終於瞭解到中共是弱智了嗎?)
文章最後才是最有新意的。中國打破了西方“越有錢越民主”的幻想,那是否會驗證“越獨裁越貧窮”的逆否命題?
https://www.economist.com/leaders/2023/08/24/why-chinas-economy-wont-be-fixed
读过《缓步》
https://neodb.social/book/1VBqEGWcqwO6EP8U3ECyeP
这本不像《逍遥游》那么像刻板印象的东北。或者可能全国经济下行的时候,全国都变成了东北,感觉很熟悉。印象最深的是《凌空》,失业编辑去开饭馆。不过班宇有个手癖,到了结尾就堆砌句子──从来没认真看过他的结尾。
#长毛象安利大会
推荐这个google新出的AI工具https://textfx.withgoogle.com/
适合创意写作或者画画设计需要脑爆的时候用,由一个词联想出不同的场景或概念,感觉还挺有用的
Se non è vero, è ben trova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