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石门》 🌕🌕🌕🌕🌑
可以说,这是一部来自不存在的新闻的影片:大量的故事元素来自社会新闻,但也正像影片中那个常见构图:卡出一半屏幕的电视在播放央视新闻,而电视外的现实和新闻毫无关联--不是作为对抗或者反题,就是单纯的毫无关联。这个构图甚至算得上一种创作宣言。
在微博看到一篇帖子,手把手教怎么举报看不惯的出版社和作者,说“我们的努力是可以改变环境的”,然后评论区举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以及各种新闻学院的老师,转发里又是那几头豺狼当道,夸奖“干得漂亮”,并补充作者的背景是出生自伤痕年代的“老殇逼”。他们也不是不知道历史,反而能准确地说出具体时间点,只是拥有一种绝对诡异而可怕的史观,不容动摇。每个人都应该恐惧那十年。但显然已经兴奋起来了,我们将复制下去,几十年,几百年如一日。只看到一个活人故作冷静地嘲讽:“这种抽象艺术还是要多看看,不然会忘记此地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奴役甜美而漫长。”但已经来不及了,我们在乎的人,无辜的陌生人,哪怕是这些跟着叫嚣而付出代价的人,最终都会在尘土里翻滚,再也爬不出来,没有人能真正冷眼旁观。
@board
地球online提醒您:
请勿在NPC身上浪费太多过于的时间,避免影响玩家自身情绪和身体状况,祝各位玩家顺利完成自己的主线任务,游戏愉快!
online官方[地表NPC观察部]2024年1月2日
有没有哪个厂家愿意做这样一款工作椅:一套两把,蓝牙配对,椅面带压力传感器,颈枕处有个能抽人大嘴巴子的手套。使用方式是两个人都坐下工作,哪个先站起来开小差就大耳刮子抽哪个。主要销售群体是WFH的夫妻以及多胎家庭。#赶ddl时我在想什么#
听了新闻实验室讲新闻报道实名匿名的那期,还没听完不过感觉讲得还挺好的。里面提到新闻报道其实默认的是实名,匿名反而是英美新闻界比较不认同的做法。例如二十年前纽约时报就因为匿名报道造假被指控。嘉宾熊阿姨说她看到正面链接的事件后才注意到现在许多人默认的是匿名,也就是媒体应该默认匿名以保护受访者信息。她问了几个认识的新闻学生,非常身边统计学,一个中传的说他们老师在上课时说新闻报道应该对受访者匿名,另一个本科中山研究生港中文的学生说自己一直以来接受的教育是默认实名。匿名信源的问题在于不可溯源不可证实,熊阿姨说她观察到国内许多媒体其实已经有了这种利用匿名采访造假的习惯,比如一篇文章只采访了几个人,但通过不停改变匿名身份拆分采访内容得到一篇看似是多方采访、互相证实的“可信”报道。
另一个嘉宾来福在香港的媒体工作,所以这位经手的稿件大都是匿名。他提到这几年许多形势的改变让大陆人接受采访的态度有了改变,比如敏感的局势下一些受访者拒绝被港媒实名采访、一些人认为被港媒采访这件事本身就是有风险的。
我有个比较激进的想法就是认为:能在“生小孩”与“不生小孩”间自由做出选择,甚至能对“生不生小孩”这种事有所反思,本来就已经是中国中产以上人士的特权,中国的贫困人口/社会底层经常处于一种两难的窘境里,那就是不能负担生孩子,却同样不能负担不生孩子——他们的生活没有保障,很多人由于社会地位、经济条件、了解信息所限,一辈子都没有存款、没有保险,养老只能依靠孩子……很多农村户口、一生务农或做个体经营的人,他们的养老就完全没有保障,有些人甚至不知道养老保险和退休金是什么,国家给予他们的补偿也难以覆盖他们的基本生活支出,这种人只能靠后代养老,但是同样是这些人,因为忙于维持生存,他们生了孩子后也难以给予适当的教育,这些孩子就变成了留守儿童、变成自杀的青少年、变成职中生、辍学生、变成新的一批贫困的、社会底层的劳动者。
这种轮回是残酷的、难以避免的,却同时也是资本、社会、国家所乐见的:廉价劳动力为了维持自己的基本生存,不得不再造出新一批的廉价劳动力,这是奴隶的再生产。这种现象并不是个人的错,是国家政策、社会制度、经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穷就不要生孩子”这句话只能被用来警醒自己(提醒自己被迫生育不过是在完成奴隶的再生产),而不应该被用来指责他人(因为他人被大环境胁迫下生育往往也是迫不得已的)。
2023年12月23日,多云,宜重读朱令案
强烈推荐没药花园的调查文章,原文已被删,这里能找到存档:
https://github.com/FooCoder666/zhuling/tree/master
随着前来占星的客户越来越多,玛丽安发现,有些时候精准预测,甚至和占星本身没什么关系,而是因为样本实在太多了。一个群体,接触到足够样本之后,大致就知道他们开口第一句话会说什么。
大国企的人会说,“我的收入还可以,我的工作还可以,但是可没意思了。别人都会觉得我无病呻吟,但是我就觉得我工作干得很没有意义”。公务员基本问要不要升迁,“一方面,我觉得待在原来位置还挺好,另一方面看到比自己能力差的人因拍马屁而升迁,感到不爽。”学术圈便是自我贬低,说得最多的是,“我的论文写不动了,我觉得全部这么多人里面只有我最差。”
【清华文科女博士:卷不动了,转行“算命”】https://mp.weixin.qq.com/s/g6HFzvIrBhm8v6w9QQ1Yxg
看过《同车异路》 🌕🌕🌕🌕🌑
文本内只是个细腻的离别故事,力量在文本外,未曾言及的部分(即故意回避的大儿子入狱原因)。似乎拍摄在贾法入狱前,但贾法入狱后,儿子拿出这样一部作品来,简直想叹一声生子当如帕纳西。
Se non è vero, è ben trova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