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到大几乎都没见过「残疾人形象」的玩具,是卖的不好吗?也不一定,毕竟非常追求产品市场价值的乐高,就推出过滑板系列——包含一个残疾人人仔。
中国刚刚经历了一场全民感动,在东京残奥会上为残疾选手鼓掌呐喊。而吊诡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大众却几乎无法真正接触到(最广泛的)普通残疾人,甚至会习惯性的忽视他们,乃至鄙夷他们。
不得不承认,我小的时候也很不喜欢残疾人,我觉得他们丑陋肮脏,总是沿街乞讨。然而经过反思,我发现自己儿时是在回避一种负面形象,一种与我们对「正确生活」的追求相悖的东西。我们将残疾人的形象断章取义,固化成现实世界的大众对残疾人的心理判断依据。
因此,一个残疾人,在肉体层面已然被剥夺了许多可能性的情况下,又会受到来自大众针对性的矮化和异化——非人化(dehumanization)——而在社会层面丧失大量应有的权利。最终,多重压力之下,在精神层面彻底放弃并疏远世界,开始一种极度自我封闭的状态。
而这种自我封闭所形成的结果,却恰好满足了大众对现实世界的心理需求——街道、地铁和商场等等公共空间里没有「非人」的人。普通人进一步挤占公共资源,沾沾自喜,殊不知这是弱者对更弱者的挥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