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年纪的人都喜欢找点儿青年感。
老人儿怀念青春无可厚非,但抱持着战胜年轻人的幻想就大可不必了,更无需挣扎着拼尽全力重演自己的光辉岁月。如此一来,劲儿使大了,怀念就变成了沉溺。沉溺在往昔的快感里,如同精神自慰,反而很黏腻。
就拿《老炮儿》来说吧,说实话,这电影剧情整体还不错,唯独结尾——六爷在冰面儿呼哧呼哧的上大杀四方——是个大败笔。
这场茬架的胜利背后是一种道德优越感,仿佛年轻一代就是礼崩乐坏,而老一代无论如何胡闹都是行侠仗义。这就是为何老炮儿们总要「论理儿,盘道儿」,就是为了赢了拳头的同时在面儿上以「德」服人。
然而,这毫无意义的虚假胜利是庸俗而非浪漫的。现实里老炮儿如果活着,早就被当成流氓枪毙了。认输没什么大不了的,只有死人才不会输。
同样是「致敬青春式」的电影,英国的《猜火车2》则高明许多,故事以几个苏格兰老炮儿被年轻的妓女骗走了全部的钱而告终,它阐释了一条朴素的道理:崭新的世界里,老人终究玩不过新人。
乌方知道钢铁厂守不住,俄方知道钢铁厂守不住,北约也知道钢铁厂守不住,全世界都知道,但马里乌波尔的亚速钢铁厂能多守一天,马里乌波尔从名义上就晚一天沦陷,现在已经50多天了。
这是啥?这不就是四行仓库嘛。用人命换的「表演」(非贬义),演给全世界看。这也是俄乌战争至今,乌方的行为逻辑的本质缩影。
换句话说,整场俄乌战争,俄军都在扮演包围亚速钢铁厂的角色,而乌军都在扮演困兽的角色,而乌军的目的就是表演。毛主席讲论持久战,持久战对于小国而言,核心不在于通过持久战拖垮大国,大国的战争潜力永远比小国强。持久战的核心是拖到比大国更强的势力出手——一切战略意图都要服务于这个核心。
此时,马里乌波尔就是乌克兰,乌克兰就是马里乌波尔。亚速钢铁厂是整场演出里比较出彩的一部分,此后想必还会有更多的表演。
抛开关于自杀的伦理学和宗教学的争论,自杀在一定程度上是自由意志的表现,同时也阐释「肉体为工具,意志为支配者」。与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斯·韦伯并称社会学三大创始人的涂尔干在《自杀论》中指出,利己型、利他型和失范型自杀的原因都在于社会,而非自杀者本人。
加缪说,这个世界是荒谬的。然而,在这个崇尚快乐(正能量)的国度,失败与不幸福都算是一份罪过。而这一切的一切,罗列在一起就变成了压死骆驼的稻草。
尽管自杀的原因可能很多,比如强逞戾气或为保名节,但我们不应忽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隐藏在幕布之下的系统性暴力对个体所造成的精神和肉体压迫。当价值崩溃、信仰危机、社会关系破碎,个体陷入孤独、绝望和焦虑时,自杀只不过是社会性的他杀的一种表达。
而勾勒历史的恢弘的手臂,总是懒得去指认那些漆黑的旷野和无人的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