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毛象好多人在聊移民的事,想跟计划跑路但是又不清楚想去国家实情的朋友推荐一个Facebook上的组“飄洋過海的人生故事”,里面都是华人(大多数是台湾人)在分享在海外的生活经历。因为着重于描写细节,而且好话坏话都会说,所以很真诚也很详细。
我在这个组看了好几篇过来人的分享,我都是在潜水,除了几次跟日本有关的话题,基本没有参与过讨论。
在这里我看过:携家带口迁往阿根廷做生意结果遭遇经济危机的,跟法国人结婚后住到鬼屋不得不回台湾收惊的,还有在美国陆军当兵后带着老婆孩子各国基地游历,种种种种,让人看完之后感慨真的是千万人有千万种人生。
推荐有兴趣了解真实海外生活的朋友,可以看看
#没有跑路计划的当小说看也很精彩
#我是每次看完都会得到很多在外继续打拼的勇气
『新冠病毒的战争隐喻及其后果』
以战争话语体系应对疾病,既歪曲了对疾病本身的认识,加深了人对于疾病的恐惧;也将患者妖魔化,割裂了人群;同时由于人为抬高,而导致科学问题变成一个政治乃至道德问题,对于科学探讨百害而无一利;所对应的个体利益受损又被视为理所应当。这种现象在许多国家都曾出现,然而此次在中国又有其特殊性,不仅在于官方的有意引导,也在于其强度更是达到了不允许任何怀疑的程度。其背后原因,我仅用苏珊·桑塔格的一句话即可说明:“极权主义政治意识形态试图强化人们的恐怖感,一种外来占领迫在眉睫的危机感,这有利于它们自身的既得利益—而重大疾病是可资利用的材料。”对疾病的恐惧越深,就越可被操控,这正是中国官方利用战争话语体系所希望达到的目的。
越是如此,就越是要厘清、暴露这样的语言,这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https://blog.pullopen.xyz/2022/04/14/covid19-and-language-of-war/
备用地址: https://blog.pullopen.workers.dev/2022/04/14/covid19-and-language-of-war/
给想要了解政治学知识或者参与社交论坛的政治讨论的朋友推荐李宇晖的《给孩子看的西方政治学》,因为作者的写作目的是把政治学解释给初中生甚至更小的孩子,所以不必担心有阅读门槛。
我还没有读完全本,但每一章都对我有很大的启发,补充的是我们老中人最匮乏的政治学常识,顺便反驳了中特社政治课里形成的思维惯性和逻辑死结。很多在微博等简中论坛吵了八百回的东西其实只需要一点政治学和逻辑思维能力就能解释,属于知道了就不会再被轻易误导的知识类型。可以在zlib上下载pdf文件。
很多人受的教育是,能力是用来工作挣钱的,所以培养能力要看这个东西能不能变成收入,然后生活的品质是通过消费换来的,有钱买服务生活就更好。但我小时候受到的家庭教育完全不是这样的。我受到的教育认为,教育的目的本来就是培养一种能过更好生活的能力。所以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能把生活环境保持整洁舒适等等,显然本身也是一种让自己幸福的能力。这些能力今天很多人是不去培养的,能力缺失造成的生活不适马上想着购买相应服务来解决,然后事实上花无限多的钱也解决不了这些能力缺失带来的问题。另外还有一些人建立了一种话术,你的某个能力如果没有换钱而是直接帮助别人改善生活了,那别人等于占了你的便宜、剥削了你的劳动,敦促人们削减生活能力。我小时候经常听父母辈、祖父母辈的人讨论怎么清洁一个东西便利,怎么做一个东西好吃,怎么织毛衣、如何擀面条。而同龄人、更年轻的人,90% 的讨论是围绕去哪消费、消费什么比较好。有人把这种变化看作是商品经济更发达了、社会更进步了,我不表示反对。只是生活在所谓进步秩序中的人到底有没有更快乐,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如果有一天实在受不了这个氛围了,记得还有我们这种从来不愿意进入消费秩序的人,一直过得很好。
推荐一个日语播客:そうだ!ゲイにカミングアウト
podcast:https://podcasts.apple.com/jp/podcast/%E3%81%9D%E3%81%86%E3%81%A0-%E3%82%B2%E3%82%A4%E3%81%AB%E3%82%AB%E3%83%9F%E3%83%B3%E3%82%B0%E3%82%A2%E3%82%A6%E3%83%88/id1180604201
节目网站:https://radio.yaruki-arimi.com/
语言很浅显很口语,不需要很高的日语听力水平,也没有什么高深的议题,就是两位主持人聊聊天,回答一些读者烦恼。主持人观点很包容,不会强压一些大道理给听众,听完心情会比较轻松。最近心力交瘁很难有精力去完成人生计划,听了第151期,久违地有捡起来的勇气了,推荐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