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会期刊《心理学评论》发表了一篇论文,研究结论是过好一生(good life)并不意味着 1. 富足、舒适和活跃的社交,也并非 2. 寻找人生使命与实现价值,而是做到精神丰富(psychologically rich)。精神丰富的人生要有精彩的体验,在或新奇或曲折的经历中人的观念也会发生深刻的改变(interesting experiences in which novelty and/or complexity are accompanied by profound changes in perspective)。
这些体验包括出国留学、选择一条更难的职业道路、体验前卫的艺术(论文所举的例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更重要的一个发现是,这种体验不一定要是愉快体验。战乱、自然灾害、膝下无孩、慢性病痛、失业(or出生在洼地)……即使备受煎熬,也可从中收获价值,重塑自己对于自我和世界的理解。
把精神丰富纳入对美好生活的构想,挑战和困难也就有了意义。一帆风顺并非生活本义,山重水复疑无路也有它的价值。(Adding psychological richness to our conceptions of what a good life can look like, Westgate says, is important because it “makes room for challenge and difficulty. It’s not just about ‘everything going well and smoothly.’ Stretching and going through uncomfortable experiences, there is value in that.”)
昨天晚上差点死了(含自我观察)
新冠确诊第四天,本来除了喉咙痛以外一切都好起来了,结果恰好撞上生理期。
我很久没有过痛经了,所以也没怎么在意。睡得很早,到四点钟被冷醒。穿着羽绒服开着屋暖依然觉得冷,当时就觉得不太妙,不知道是因为失血过多还是又快复烧了。
当时能够很明显的感受到身上的热量在一点一点流失,睡在自己床上却依然像是躺在冰天雪地里。身体已经进入了低电量模式,连偶尔的咳嗽都觉得是很大的消耗,没有力气再去解锁手机求救。当时觉得自己像在等死。(不过很奇怪的是反而没有觉得多怕,唯一的遗憾可能是手上这本书还没写完…)
最后救了我的应该是没力气脱掉的羽绒服……(是的我最后是穿着羽绒服➕盖着厚棉被睡着的)失去意识的时候还是觉得冷,但好在羽绒服一直在保持我的体温。我平时的起床时间是8:10,今天睡到了10:30,合理怀疑中间是不是有一段时间是直接撅过去了。
早上起来后更换了卫生巾,流血量超出平时很多。所以会觉得冷大概是因为月经导致的失血过多,没有接着发烧。
不管怎样,总之是活下来了。
@fatelab 真普选
1.先去洗澡,回来修文
2.先去玩,下午再写
以前学语言学理论有个概念说,人其实是边说边想的,“说”完成了“想(thought)”,组织语言的过程就像编织想法的毛衣,表达是这细细密密针脚的一部分。
所以人不是先有了完整的想法才表达,而是表达本身帮助大脑(到这个阶段才真正)完成了这个想法。
用更好理解的slash类比可能就像你有了个模模糊糊的同人点子💡,但实际上你把它吃力地写出来以后它才算真正出现,通常我们会发现它和你那时候的感觉有点相似又不一样。因为“写它”才使得这个点子“出现了”。
我今天突然觉得这个和佛教的“显化”有点像,当还很模糊的悲伤出现,我不再去看它,不去观摩它的形状,不再那么用力地“格”它,它就停在那个状态,不会完成了。
说不定是人的注视孕育了悲伤。
听起来像那种被光一照就会蠕动的恐怖游戏npc,寂静岭护士。
但没有那么吓人,有时候也静静地看它,让它生长,像在养一株小盆栽的植物一样。在它长成角落里盘根纠结会缠死自己的蔓藤之前,转开视线就好了吧
每晚十点准时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