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被野蛮惊叹……
-----
随着北魏势力深入南阳盆地,包括鲁阳蛮在内的南阳周边山地蛮人开始感受到强大政权的压力,不可避免地,摩擦与反抗日益增多。于是北魏把总计上万家的蛮人迁到北方,分置于六镇与河北诸州。文罗气随家人迁到晋阳,这一支蛮人的领袖大概是文罗气的伯父、文虎龙之子文石他。他们“思恋乡廛”,不甘心被如此宰制,在文石他率领下南逃,目的是“还乡为国”,遭魏军围追堵截。《魏书·蛮传》:“(蛮人)寻叛南走,所在追讨,比及河,杀之皆尽。”黄河岸边屠杀的幸存者,全部成为奴婢。文罗气的丈夫雷亥郎大概死于追杀。文罗气和儿子雷暄由此入宫,文罗气的弟弟文翘,以及五六岁的堂弟问度也都“没为官人”,即同样受宫刑成为阉官了。
睡前再看一会:
林氏入宫不是“以选”,而属于“没奚官”。不过在清除乙浑之后,冯太后应该会善待常太后的旧人,对林金闾的家人配宫者有一定照顾。或许这才是为什么她能够“得幸于孝文”,无论她是不是如史书所说的那样“容色美丽”。不过,等到她为孝文帝生下长子,等待她的一定会是灭顶之灾。与对待孝文帝生母李氏不同的是,这一次冯太后的行动果断而迅捷,拓跋(元)恂一诞生,林氏就被处死了。《北史·后妃传》:“以恂将为储贰,太和七年,后依旧制薨。”据《魏书·孝文五王传》,元恂“生而母死,文明太后抚视之,常置左右”。说明冯太后故技重施,把皇长子控制在自己身边。她就这样利用子贵母死之制,一而再再而三地控制未来的皇位继承人。
无论如何,到太和二十年春,大冯的计划到了最后实施的阶段,障碍都已清除,结论呼之欲出。看得见的变化,第一步是小冯被废,第二步(只隔一个月)是元恂被逼谋奔。这些都属于重大政治事件,朝堂内外无人不知。然而有些同样重大的变化却是不那么容易看到的,知情者非常非常有限,那就是我们前一章结尾时所说的高照容之死。大冯派人谋杀元恪的母亲高照容,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在元恂被废之前,建立自己与元恂继任人之间的母子关系。还是常太后、冯太后以来那个模板,不同的是元恪已经十四岁,不是不懂事的幼儿了。对于大冯来说,元恪的年龄固然不理想,但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
虽然这些阴谋看着挺像封建小言情里的剧情,但随随便便就杀人的时代还是难以想象啊……
wow
--
为什么陈留公主会加入针对大冯的行动中呢?大冯的生母姓常,常氏为冯熙生了两个孩子,即大冯和她的弟弟冯夙。大冯为冯夙谋划婚事,立意要让他“尚主”,就是娶一个公主。这时孝文帝诸妹中,陈留公主恰好新寡。《北史·后妃传》:“是时彭城公主,宋王刘昶子妇也,年少嫠居。北平公冯夙,后之同母弟也,后求婚于孝文,孝文许之。”大冯替弟弟向孝文帝求婚,孝文帝许婚,说明孝文帝对大冯仍然是信任和宠爱的。不过这一婚事的当事人之一陈留公主(即彭城公主)却是万般的不乐意,“公主志不愿”,就是看不上冯夙其人。只是既然孝文帝已许婚,身为后宫之主的冯皇后是可以强制执行的,公主的抵抗空间极为有限。正是被逼入绝境,且刻不容缓的形势,把陈留公主推向了皇后大冯的对立面,加入一个正快速发展的计谋网络中
@yan132 要论野蛮无人能出吕后之右
在这两件大事之间,还有一件对朝廷来说更重要的事:大概在王钟儿入宫那一年,因为献文帝年满十五岁了,“临朝听政”的冯太后不得不终止听政,让献文帝自己履行皇帝职责。不过冯太后是有长远安排的。此前一年,孝文帝一出生,冯太后就把他从生母李夫人怀中夺走,接到自己宫里养起来。《北史·后妃传》:“及孝文生,太后躬亲抚养。”孝文帝两岁半时取了大名“宏”,一个月后立为皇太子。立皇太子之前,孝文帝的生母李氏被杀,当然是执行“子贵母死”的旧制,只是冯太后有更现实的动力来利用这一制度。此后,冯太后在世的二十多年间,没有人敢跟孝文帝提到他的生母,孝文帝自己大概也不敢问,所以完全不知道自己的生母姓甚名谁。故《北史》云:“迄后之崩,孝文不知所生。
---
“子贵母死”,罗新提过:田余庆先生在《拓跋史探》中考证北魏“子贵母死”制度的源流,指出这一残酷制度的本来目标,是要保障拓跋君权的独立、稳定和连续。来目标,是要保障拓跋君权的独立、稳定和连续。美国学者艾安迪(Andrew Eisenberg)在《中国中古早期的君位》中指出,北魏中前期许多皇弟死得不明不白,很像是被杀死的,大概是为了避免他们在皇帝死后参与皇位继承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