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乌克兰朋友之命来转发一下。
一批在PRC的乌克兰人设计的乌克兰元素穿搭。总的来说还挺适合夏天的,虽然有不少一言难尽的团(似乎是小朋友画的)。
购买方式大概就是微信扫码直接联系当事人。
下面的链接是他们的catalogue。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6sjT0TNb1605LM40ry3978RZN37A2GV_/view?usp=sharing
Moonshot
这本书是Pfizer CEO Albert Bourla讲新冠疫苗开发以及后面所有的产能,运输链,分配以及国际政治问题的一部个人纪录。
在疫苗开发的早期过程的故事有几点颇让人印象深刻。第一是在开头的时候,他们需要决定是开发治疗新冠的药物还是开发疫苗。他们讨论后决定预防才是最有效的,所以选择了走疫苗这条路。第二是他问内部科学家们应该用哪一种技术开发疫苗,得到的推荐是mrna。他非常惊讶,因为这是没有出过实验室验证过的技术,理论上风险挺大的。但他仔细回想了一下疫苗研发人员的profile,在life science里其实是偏保守的。因为疫苗在于对健康人群的疾病预防,所以疫苗研发人员对疫苗有效性和风险性的衡量标准和以治疗为主的药物开发人员的不一样。如果他的疫苗研发团队都认为mRNA疫苗值得一试,他们心底一定对这个技术有足够的信心。这段我觉得非常有意思。我知道mRNA技术研究了很久了,也隐约觉得大概是一个应当结果的阶段了,但看到这里才相信mrna技术成熟到了一个很多疫苗开发的科学家都认为值得一试的地步。
然后第三章全是干货!讲正常疫苗从开发到测试到最后进入生产阶段的流程如何,而为了在一年内开发上市,辉瑞做了哪些改动加快速度。我这种nerd看得心旷神怡到想站起来去跑圈的程度。他们的改动挺有意思,一是在第一个candidate出来的时候已经开始做一期试验,并且是同时试验不同剂量。第二个出来就在第一个基础上试验比较,效果不好就立刻丢,效果好就丟前一个。这样手里有的永远是方案中目前最有效的两个,当然,缺点是有可能错过最佳方案。第二是扩大三期测试的人数,这样可以尽快达到答案。其中他详细解释了双盲实验如何做的,非常有意思。第三就是预测各地的感染风险,尽量在风险高的地方做三期,尽快攒够病例出结果。第四是生产线方面,开头就采购所有方案的原料囤起来,一旦有结果立刻就可以用。而且好多原材料从不同国家进口,他们为了减少运输网路熔断和国家出口限制的风险,也做了不少冗余的准备。第五也很好玩,因为他们暂时没法解决需要低温储存的缺点,他们选择live with it。但为了保持低温,他们腾出几个仓库改装成橄榄球场那么大超低温冷库。为了运输,设计了可重复使用的箱子,里面还有温度仪,gps,光感器,可以实时知道箱子在哪里,温度几何,有没有人开过箱子等等,可谓物联网正确用法范例之一。最神奇的当是ceo问干冰哪里来的时候,生产部门说,我们算过啦,大概才需要全美干冰产量的百分之一二而已,但主要问题是运输。所以,我们就在自己厂房里做干冰好了。最后所有的预算出来,是二十亿。他想了想,当CEO第二年就亏损二十亿是不太好,但是呢,公司也不是承受不起。我看到这里不由感慨big pharma真是财大气粗… 所幸如此,坚持没有拿Project Warp Speed的钱,所以后面可以保持政治上相对独立,甚至还能跟政府谈条件做交换。
其实到了第四章已经讲到疫苗开发出来了,我一方面觉得“哎怎么这么快,那后面讲啥”。另一方面我听他说等待疫苗有效性结果的时候的事,忽然想起2020年的时候开头对吉列德的remdesivir抱有厚望又发现它不是神药的时候的失望, 然后在感恩节前知道mRNA疫苗的有效性居然是95%的时候,那种终于在黑暗中看到一线光的感觉,非常感概。
疫苗开发出来了只是阶段性胜利,后面且有生产运输定价分配等等的坑等着。有两段关于定价和疫苗数目的也很有意思。不知道大家记不记得,最早疫苗不够的时候,广为流传的一个说法是节省点可以一个五个单位的疫苗瓶子里可以挤出六个单位来。原来他们一瓶的内容是2.21,一个单位是0.3,其实确实是六个单位都有余。但关键是在针头和注射器之间会有一个dead volume,开头他们比较保守,只愿意按照五剂申报。但因为大概有40%的浪费,他们决定从针头和注射器下手,测试了市场上所有的针头注射器组合,找出浪费量最小的几种。然后因为他们自己是大公司,找供应商要求他们以最大产能生产这些注射器组合,在这种组合占领大部分市场后,就放心去改申请变成六个单位。有些地方用疫苗用得特别小心,甚至可以挤出七个单位来。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是他们的解决方案的思路。我自己在个小公司,在外跟人打交道遇到类似问题都委委屈屈的内部消化,没想到大公司可以用改变外部条件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是个挺开拓思路的想法。
定价也很有意思。原来医药市场定价是这个思路:用了我的药/疫苗,可以减轻医疗系统多少费用。如果一个药给一百个人用,降低了五个人入院的风险,那么定价就是五个人入院的费用平摊在一百个人头上的数值。他们最早按照百分之六十的efficacy算疫苗价值,大概是六百一针(按照95%算就不得了了)。但他们原本想着全球危机,按正常新疫苗的价格算个公道价,那就是一百多一针。但最后他们决定降低到流感疫苗一样“一顿饭”的价钱。Bourla花了一个章节讲如何想要疫苗平等,而不是只让高收入国家得到疫苗。所以他们按照国力分了三层,发达国家一顿饭的价钱,发展中价格减半,然后低收入国家就成本价。甚至在后来和美国政府和covax合作捐疫苗的时候,他们的条件就是:捐给低收入国家的疫苗是要求所有人都能免费有access的。在这个“care for everyone”的想法上的坚持我非常敬佩 - 科学家出身毕竟总还是有那么点天真和坚持。事实上,新冠刚开始的时候他划出的三个重点我就很钦佩:如何保证员工的安全?如何保证医院重要药物的供应?如何解决新冠? 第二个是我尤其没有想到的。
这本书我感觉有点像Creativity Inc给我的整体感觉,有点企业管理,有点技术,还有不少behind the scenes,读者如果预设了对它的归类可能会有些失望。但如果放开预设,当作是Dr Bourla作为一个前线亲历者的个人记录,我觉得就挺好。不过这不是documentary,也只讲了pfizer,所以必然有他个人的偏好,读了万万也不要就把pfizer当神了。
下面我私人感概一下。现在我们去打疫苗随去随打,我已经忘掉了当时供应短缺,需要上网抢appointment去体育馆打疫苗,打到了觉得特别开心,然后又开始担心海外的家人什么时候能排到的时候。也忘掉了当初听说初步trial结果是95%有效的时候觉得too good to be true,直到以色列的数据出来证明真实的efficacy真的就这么高的时候那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这本书让我想起了那些时刻,看看现在几乎已经恢复正常的生活,更加感激当时在未知的前线拿命去拼的医护人员,还有在科学前线拼搏的科学家,保证药物和疫苗的产量和distribution的第一线工作人员。
书里我看到有些悲哀的,是竟然还有不少需要自辨的地方。比如当初疫苗有效性的结果刚好在选举后宣布,确实是数据还差一点点不能揭盲,不是故意给川总难看;比如为什么开头不把疫苗全部给美国;比如为什么分tier定价,为什么有disclaimer,为什么不支持IP公开,为什么ceo没有插队打疫苗,为什么先在以色列试点等等。虽然是set the record straight,但本身这些事情需要辟谣解释我就很替他们不值(刚刚在看Bill Gates那本How to prevent the next pandemic,开头好大一部分也是在辟谣,也是觉得很悲哀)。当初疫苗阴谋论严重的时候,我在家长群跟人辟谣。她们声称拜登Harris直播打疫苗打的都是假的,说疫苗有问题的力证之一就是“辉瑞的ceo自己都没打” - 当初疫苗产量有限优先高危人群,ceo年纪没到还没排上队好不好!其实真要先打了,没准又是一顶“以权谋私插队”的帽子。这是疾病和疫苗被政治化的后果,真是想起来就好无奈。
这是当年nyt讲biontech的文章:
https://www.nytimes.com/2020/11/10/business/biontech-covid-vaccine.html
这是2020年十一月nyt讲moderna和pfizer的深度报告,我觉得写得非常好的一篇。
https://www.nytimes.com/2020/11/21/us/politics/coronavirus-vaccine.html
去年带了很多独品的文创出来。大兔的老公为尘肺病工人抗议,直接监狱里见。刚关进去的时候大兔每天跑步,发图说释放危志立。现在她不说了,小危也没有被放出来(我刚刚去翻了一下时间,竟然两年半了)。
我买了她们店里的帆布包,印着秋瑾的勉女权歌,“吾辈爱自由,勉励自由一杯酒”,时不时背出门去,只会被人当作神秘的东方文化。
大兔是内地女权运动家里很active的一位,前段时间却看见有人问她(和肖美丽)是谁。
而流行的女权博主常常是缝合怪,一开始我也觉得好吧我要理解。现在不关注她们了,就这样吧,我道理上明白女权议题和其他议题同等重要而且是交织的,但是见到眼里只有性别议题,别的一概不关心的,我是真的会很恨。你国不是没有女权主义者,不是没有女权运动家,女权运动不是没有结果,至少据我观察我身边的中国女孩对HPV疫苗的重视要高过荷兰女孩。只是活跃的女权主义光谱太过单一(比如,连孙春兰华春莹都能被奉为女性偶像),也其实无从改变社会福利制度和政治体制,做个ngo,有今天没明天,搞点线下抗议,牢里相见。我没什么想说的,我已经没什么激情了。关心身边女性,我能做的就这些。
我觉得我人生前十年习得了如何压制心动,我不会回应flirt/告白,我本能反应动心是很羞耻的事,对人心动也仅限于心里想想,想完也没什么感觉了()
上一次对男孩子心动,想到他都想考公务员了,我们没有未来的,什么欲望都没有了。房东的儿子们都很帅,我在有想法和没想法之间摇摆了一下,想到要是分手会很尴尬,这世上靓仔不是遍地有吗,我不必risk我和房东的关系(?)
想谈恋爱,但是我很容易对无趣的(男)人失去耐心,也不想浪费时间跟人从聊天开始试错(跟好几个男的聊天实在太累了,碰上一个面试官一样的date对象够丧失性欲好几天了 ),不想为一点亲密瞬间牺牲我的时间,我有朋友就足够了。现在处于四大皆空的状态,我明白了我只想要纸片人(。)
会有很多猫猫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