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但这样的公司,恰恰全是「国内大资本」在音乐平台付费模式正规化、短视频兴起后投资衍生出来的音乐「词曲收割-制作-推广-版税结算」一体化的公司,这样的公司要么成立没几年,要么以前从别的行业转型,真因为不是老牌音乐厂牌,所以能迈开步子扯到蛋,他们的盈利模式的确是常规音乐公司难以想象的程度,但这个模式的运转形成的业内生态的确很病态。不过这病态程度并不比00年代彩铃爆火时那些彩铃公司病得更严重(顺便一提,这位女士口中的「蚕食中国版权」的境外大公司,它们从00年代就入驻中国了,恰恰是与国内病态音乐公司能抗衡的一方,因为那些国际版权公司入驻中国后,仍然是国外的「版权代理」共赢合作模式,而非病态公司的「必须买断,只给作者署名权」的收割模式)。00年代的彩铃为何没落了?仅仅因为技术发展,没人打电话了,跟你音乐圈、资本啊什么的没什么直接关系。所以现在抖音热歌的生态何时结束?就等着吧,活得长啥都有可能
再顺便一提,这位女士提到的一首歌制作费1w,推广费10w,平台版税收入就能月入200w,这也早就是老黄历了!
最早靠这种模式火起来的歌,比如《学猫叫》可能是这个推广规模,但没过几个月,后面的歌,比如《白月光与朱砂痣》《星辰大海》《大风吹》,推广成本就已经不是这个数量级了。制作费不超过1w是有可能的,推广费10w——这仅仅是一首歌在短视频营销账号投放第一轮的预算,如果第一轮没有预期的数据效果,这首歌就会被公司放弃,不再追加投放(这首歌后续火不火纯靠运气);如果第一轮产生了预期的数据,公司就会投放第二轮、第三轮——这时投放花的费用,就会远不止10w。
我最近一次听说某首热歌,从它出街到被推到QQ热歌榜连续XX周,推广成本已达到700w(后续版税盈利可能能cover回来吧),然而业界有几家公司能为推一首歌投入上百万呢?所以这种病态模式,单就它自己而言,也已经进入了内卷的时代,维持不了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