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stalgia(怀旧、乡愁)这个词是在17世纪,由一位瑞士医生创造的。来自希腊语的nostos(归乡)与algos(苦痛)。
欧陆的医生们认为这是一种可被治愈的疾病。一些医生采取的方法是鸦片、水蛭、洗胃,但最好的疗法还是使其还乡。
医生们试图找到乡愁的病灶,有人解剖客死他乡的士兵尸体,发现了一种和乡愁有关的脑炎。
在军旅中,nostalgia成为了传染病。将军和军医禁止音乐和歌舞,因为家乡的旋律会让乡愁蔓延。
法国的一位医生相信疼痛和恐怖可以医治乡愁,他记载到,一位俄国将军活埋了几个思乡者,于是剩下的人就不再思乡了。
可是后来人们发现,nostalgia无法被医治,也不一定与离乡有关。到了18世纪,研究nostalgia的工作,从医生那里交给了诗人和哲学家。
“高原反应”这个影响你国这么多人口和地区的大事,居然全被没有屁用的红景天、高原安之类的中成药\保健品垄断 ,而真正有用的高原病西药(乙酰唑胺、地塞米松等)不为人知........虽然预料之中,真看到还是震撼的!这个常识在其它国家,甚至印象里“落后”的南美国家都早就普及了,中国才是那个更落后和封闭的地方吧!不过想想你国人最终也没打上的BNT疫苗,也就释然了!
中文名:乙酰唑胺,通用名:acetazolamide,商品名:diamox,其它华文名:海拔适,是RX处方药,1957年被美国FDA批准使用。1983年被中国批准使用,国内通常用来治疗青光眼、充血性心力衰竭等,但其预防和治疗高原病的功能鲜为人知。
https://www.msdmanuals.cn/home/injuries-and-poisoning/altitude-illness/altitude-illness
2002年美军空降阿富汗的“蟒蛇行动”,给官兵提前服用了乙酰脞胺,使得无一人出现高原反应,才被中国军方注意,发了《美国陆军特种兵预防急性高原反应药物简介》。链接有详细说明高反,提到的基本都是处方药请去医院开,没有处方请勿自行购买和服用!!!
#高原反应#高原病#乙酰唑胺
https://m.bilibili.com/video/BV1ey411q7Xz
突然想起一件事使我强烈意识到我已经是来自另一个时代的人了:初高中的时候我会和好友写信——哪怕我们就在同班或者隔壁班。对的会写信,而且是那种认真的、细入微末的,甚至是有一些文学性的长信,信的抬头和落款也都会按照格式写好,“见信好”、“展信佳”,结尾总写“祝好”、“此致敬礼”,像来自过去的人那样。我们写的就是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琐事、对身边人事的观察和感悟等等。而“寄信”的方式就是中间拜托几个同学不断转手,最终转交到对方的手上。而像这样我与之互相通信的朋友有好几位。也不知道是什么默契还是风气,总之那个时候,人与人之间是有这样长段的、缓慢深度的交流的。我喜欢趁着自习课老师不在从教室里溜出来,拿着信纸,坐到一个有树荫的地方慢慢地写,通常都是一页纸,写到入神时,也会写两三页纸。有趣的是,这有时竟也会成为我与朋友之间潜在的较量——当我送出了超过一页的满满信纸时,隔几日,对面送回过来的,往往也是厚厚的一沓。所以那个时候,人与人之间是写信的。我想知道为什么人们现在不为彼此写信了。在我看来,写信是一种,比起短信息,更密集,也更浓郁的交谈方式,但它又不似当面的长时间大段谈话来得那样有入侵性,它无需你为它改变自己的作息和日程安排,也无须在这之前打扮换衣,做冗长的准备。在写信给你的朋友时,你既是属于对方的,又是属于你自己的。很好、很优雅的一种占有。我其实到现在也挺想与人写信的,遗憾的是,我坐下来想了一圈,也没有想到我能与之这么做、愿意这么做并且也适合这么做的人。我才发现我书写的那些信件的收信人,已经全部都存活在时光的过去残影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