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读书了
看的是cptsd:from surviving to thriving,中译本不原谅也没关系。完全不知道前后两者有什么关系,翻译也很烂,但是无聊的时候看看里面的方法论也还可以。击中我的是4F,fight、flight、freeze、fawn,这四种状态我在不同人身上都看见过。我身上flight的模式好像很典型,存在一定的强迫症,喜欢忙碌,完美主义,很容易贷款焦虑,本人也是遇到太大问题我会选择runrunrun的方式手刀逃离。
#又谈恋爱了
最近是被恋爱脑附身每天都在想这个主题。谈到下一个对象意识到上一个对自己的影响,平常我对有没有女朋友以及她对我的影响都无感,就像呼吸空气一样简单,普通,无意识。实际上脱离了旧环境发现被改变的地方比你国基建挖开的山都多。我做的事完全有另一个人的影子,事情发生的时候甚至能幻视上一次我在这样的情境里是什么角色。做事更妥帖了,如果情绪价值不是个伪命题的话,那我确实能提供更多情绪价值了。这种时候比浑身都是吻痕的时候都让我意识到曾经的亲密程度。我不喜欢怀旧思考以至于我现在都不懂为什么分开,我只知道不停不停的吵架还有不断的痛苦突然就出现,像医生给病人发下了晚期癌症通知单。
不知道是初始设定还是童年创伤,我很容易忘掉事情,我不断不断用纸笔用电子文档记录就是因为我害怕忘记。但这种刻意断开的感情之中发生的事,我竟然已经忘到干干净净的程度了。我没办法怀念,客观意义上无法怀念,我无法不活在现在,过去像有人在用橡皮擦一样擦得干干净净。
#又读书了
看的是模仿欲望,前几章觉得有点意思,作者的观点是人通过其他介质才有欲望,其他介质包括活着的人,死了的人。现在的社媒通过展现粉饰过后的生活状态将一种欲望传递。并且他认为这种模仿欲望不是可以克服的是类似地心引力的客观事实,人没有所谓的“发自内心”的欲望。人的欲望都来自外界。感觉没什么毛病,比较清晰的观点,但后面拓展开就觉得没那么清晰了,像在看由十几本不一样的人文社科书混合起来的书,不太懂他在表达什么,而且发现作者用的例子在别的书里也看过,比如乔布斯的例子,但用它论证的观点完全不一样。也就是一件同样的事可以论证十几个看起来不同的观点,瞬间觉得这本书毫无魅力了。
只想开心和自由,还有我命中注定的大号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