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成长过程是不是就是逐渐习惯并忍受苦痛的过程?以至于最后“与生活和解”“建立了平衡”“明确了passion”“更自主自由”。以为是过上了更好的生活,其实是认清了自己只能这样活着。所以越难以接受的人越觉得痛苦,而述说这种痛苦又是多么无病呻吟。
事实就是类似的事情发生太多次,一遍遍提醒我哪怕同为女人也还是有那么多的非我族类,大体可以分为是否被这世道奸侮过,可笑的是所谓保持身心强健的激女实际上并不是“她力量”的信徒,坚信的只是幻想中无限被放大的自己的力量,并且缺少对社会层面和公权层面的认知,幻想的力量无法对抗真正的厄运,我们是靠运气活在世界上的生物,生为女人的更是高空走钢丝,你不能因为厄运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就说它不存在,等到自己真正被碾过才明白什么叫打断牙齿往肚子里咽
@Microkokoro 不要死。我也有过你这样的时候,想死掉。虽然作为一个陌生人这样说很冒昧,但是还是想劝你不要死,会有好事情的,以后会快乐的
大多数年轻人写中国小说,很难摆脱任务安排(系统流)和资源增长(升级流),具有浓烈目标导向的思路。故事中总是下意识问,「下一步计划做什么」「怎么补充资源消耗呢?」「如何提高效率呢?」「我造成了损失要怎么弥补呢?」「我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这种故事写出来,具有匮乏焦虑感,故事的张力并非来自外界,而是来自角色内部的自我解体(饿死自己)和补救(觅食喂饱自己)。好的作者会即刻满足这种匮乏,随之又制造新的匮乏,如此交替前进。
我将其称之为「匮乏故事结构」。读者更加接受以「资源管理作为核心逻辑」的故事。
网文作者往往需要打标签「精明」「杀伐果断」「有点良心但不多」,表明自身会严格遵循这种故事结构——我作为研究者不会道德评价读者应该喜欢什么,所以我简单观察到,它已经形成了范式共识。
有趣的是,习惯了「匮乏故事结构」的读者,会对「英雄之旅故事结构」(总是男主角!)感到困惑,觉得「英雄受到感召」真是莫名其妙,超出文本地归因成作者强行安排的剧情,英雄内心与外界共鸣甚至为之行动是一种「无病呻吟」。不过还是可以容忍一定程度上的抒情,只要不为之行动就可以,比如「角色犹豫了一阵,还是为了自身利益和日本人暂时合作了」。
嘟嘟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