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更新内容

不能回国生活的理由,说到政治抑郁和被催婚生子什么其实都是其次的,因为它们目前太大太遥远了,属于未来的痛苦。
而真正的切肤之痛就是我在国内会永远处于一种应激状态,神经紧绷。大到签合同,小到过安检,时刻做好录音的准备以提防谁会坑我一下,时刻准备吵架开战。人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真的会累死的。

关于百度高管女儿开盒网暴别人那件烂事,豆瓣上有人提到,这种现象,和这类未成年人,在加拿大(以及另一些华人移民比较多的发达国家),还很常见。父亲是官员or白手套资本家,在墙内拼命捞钱;孩子和母亲(有的是合法妻子,有的是二奶)被扔到国外,拿钱混日子。

这样的孩子,除了有钱以外,一无所有。没有爱、没有关注、也没有合适的教养,因为语言不通,往往还融不进当地学校的环境,日常社交圈只有像ta自己一样的出国散养老钟娃。这也就好解释,为啥她身为真·大小姐,还在国外,而她的言辞举止、生活方式和精神境界,竟然跟国内街头的小烂仔小太妹没什么两样——因为只有在烂仔太妹撒野欺负人这个层级,她才能凭借爸爸的钱、和加拿大国籍,刷出点存在感和成就感。

由此,我忽然想到,前段时间邯郸爆出的三恶童杀人事件。这两件烂事,分别代表了,你国的高配留守儿童,和低配留守儿童,各自的现状:
——低配留守儿童在老家,用铁锨铲烂同学的脑袋;高配留守儿童在加拿大,用爸爸的钱和数据库给陌生人开盒网暴。你国未成年人,果然都有光明的未来!

数据泄露之严重,已经超出很多中国人的基本认知。
谁还记得2022年上海警方数据库泄露,数量以万亿字节计算,里面包含10亿中国公民信息。
免费公开的75万份记录样本被多家媒体确认证实。
一切还不是拜政府所赐,中国在收集大量公民信息方面遥遥领先,但在保护这些数据的安全性方面却不堪一击。

@RXY 父母本质是一份全职工作,小孩是他们的工作对象,硬要说跟代码的工程文件、论文、实验数据、ppt、菜园子、小麦没啥区别,小孩作为生物的客观的物质情感需求和生长规律摆在那里,该干嘛干嘛去就是了

老中家长天天甩锅还指望小孩茁壮成长变成浑身驴劲无自我工具人兼许愿池王八,如同农民天天不干活还pua麦子长不好就是丧良心,分不清是把自己当神仙还是把小孩当神仙

现在很多大学都在抓 AI 生成论文,但是绝不教给学生怎样使用 AI、边界在哪里。我认为这应该是新的通识教育。

在 threads 看到一个学生向老师求情,ta 并未使用 AI 生成,但 AI 查重 100%(我相信这种情况存在)。
那么今天上学不是说“不用AI”、“老老实实自己写”就能免于指控。AI 诞生了,人就等于站在这堵危墙之下。

但知识界还是没有想好对策,只是会用 AI 来抓学生,我觉得其实是一种狠毒。

显示全部对话

我司大姐感慨:“本来以为全国连锁的餐饮很卫生的没想到315查出这么多问题,可能还不如家门口的小店干净。”
我:“因为大型连锁餐饮罚得出钱来,小店的油水已经被当地消防、卫检、城管榨光了,315都懒得管。”
说完我自己都愣了,我竟已经可以轻易看破这些倚靠政令收保护费的黑社会本质。

非常厌恶这种抹杀个人努力的集体表达,别往脸上贴金了好吗…反正我是说不出来这种话的我就觉得无缘无故攀亲沾光共荣很丢脸

今年香港送中小学生到内地交流,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这些交流团频繁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其实,内地学生在学校隔三岔五就会食物中毒,上吐下泻,但学校不承认,也没人关注。久而久之,学生和家长也觉得“大概是自己肠胃不好、水土不服、运气不好”吧……

news.rthk.hk/rthk/ch/component

↓ 有位七八年都没回国了的朋友,每次我从国内回来都会问我感觉怎么样。从最一开始激烈的不适应觉得哪哪都疯了一样,毕竟我也完整错过了国内电子商务光速发展的十年,到如今很难说出什么很具体的新的感受。

突然悟了,就是一种慢性全身炎症的感觉,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有这样琐碎而具体的不适,要感受被控制被愚弄被轻轻践踏,被评判被凝视被指指点点,不危及生命,懊恼都很少发展成真正的愤怒,但没有一刻真正的舒展,的那么一种炎症。

“正能量”是令我最反感的一个词。我印象中,它最早是伪科学的代名词,后来因为宋山木强奸案成了网络流行语(我上学路上就有个山木培训,我当时第一时间看到这条新闻),立刻成为了网络嘲讽语言,类似“伟光正”。但后来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词居然被央媒主动开始使用,现在居然成了“主旋律“的同义词。可见,网民讽刺宣传话术是常态,但是媒体对网络骂人话术循环再利用也并非没有可能的,反向 reclaim。一开始我还以为这是不小心的,现在看有可能是故意的,不过还有可能是不小心故意的,或者是故意不小心的。

我还更想扇动不动就“四年后xxxx”的美国人,因为你们犯贱很多人活不到四年后了,不管四年后你们还有没有选举,很多人都没办法活着看到了,贱货。

显示全部对话

我现在终于明白,工作学业压力大到一定程度时,常规的舒缓方式(包括但不仅限于听音乐、散步、冥想等)根本不足以解压。要么是什么事都不做地发呆来填补精神损失,要么是用更大的刺激(比如暴饮暴食重口味食物、通宵爆肝游戏、猛灌酒等)来对冲那种巨大的疲倦和痛苦,哪怕知道做了以后会更空虚。我现在只想抽死以前跟压力爆表的朋友说“出去散散步吧”的自己。。。

目前塞尔维亚🇷🇸爆发了大规模的抗议
抗议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

抗议原因是因为塞尔维亚政府的腐败,以及纪念,发生在去年11月的诺维萨德火车站屋顶坍塌事件,该事件造成了15人死亡

目前抗议人数说法不一,保守估计人数在30万人,多的预估在百万级别(塞尔维亚总人口约600万)

当一个人的节拍和社会错位了,又不敢和体制直接对抗,只能责怪自己有各种病(情感障碍、解离、AHDH),争取通过积极服药和治疗来回归社会。

这种回归就像是炮灰拉练跑步,没有配备医疗队,摔倒大出血,因此掉队了。但看着部队越跑越远,自认为是士兵感觉不可以落后,简单扎一下止血绷带,试图狂奔赶上。诊断往往是连续的,或许摔断了腿真的赶不上了吧,那崴了脚可以继续跑一百公里么,随着掉队的人越来越多,伤员剧增。那么多的人成了仇恨自己的士兵,不能为国家去死。

我想,我的选择是趁着掉队当逃兵,带着枪支入山林,回到故乡去,谁敢拦我就开枪打死它。

看见家暴者承认了“肢体冲突”,有些男的跳出来讲故事:“您猜怎么着,有一个女的展示自己的伤痕说被家暴,结果我看见男的身上也有抓痕。”

别怀疑,他充满了恶意。

首先,家暴的核心是支配和控制,而不是“谁受伤”。

在家暴关系中,施暴者是利用力量、心理操控、经济控制、社交隔离等方式,让受害者陷入恐惧和无力反抗的状态。

施暴者依仗的不是单次的暴力行为,而是对受害者的长期控制——让她无法逃离,让她自我怀疑,让她陷入绝望。

家暴的恐怖之处也不在于某一场冲突,而在于它是一种系统性的折磨,一次次削弱受害者的抵抗能力,最终让她无力反抗、无处可去。

所以,单纯强调“男的也被抓了”,是刻意忽视暴力的本质。

施暴者即使受伤,也不会改变他仍然是那个拥有主导权的一方。

其次,反抗的伤痕并不意味着“双方都有责任”。

如果受害者面临威胁,她在痛苦挣扎、试图保护自己的过程中,会出现反抗性的抓挠、推搡等,但这和家暴的本质完全不同,也并不会改变袭击者的身份。

同样,在长期被暴力威胁的环境下,受害者的反击并不意味着双方都是施暴者,而是她在极端情况下的生存本能。

最后,这种论调实际上是在为施暴者减轻责任。

家暴案件中的施暴者,往往会试图制造“对等冲突”的假象,让外界误以为是夫妻吵架或互相动手。

而那些拿着“他也有抓痕”说事的人,实际上就是在为家暴者提供话术,转移焦点,让舆论从“他为什么施暴”变成“她是不是也动了手”,从而削弱对家暴的关注。

归根结底,家暴不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打架,而是权力的不对等。

同理,那些试图用“女性会用情绪暴力老公”来混淆家暴概念的言论,也是不成立的。

家暴的核心,从来不是谁的情绪更激动、谁发脾气的次数更多,而是谁拥有更大的权力,谁能够对另一方造成实际伤害,并让对方无法逃离。

情绪激烈的表达,哪怕带有攻击性,也和家暴不是一回事。

夫妻争吵、彼此伤害、情绪失控,这些在任何亲密关系中都可能发生,但它们并不构成家暴。

真正的家暴,是一方通过暴力(身体上&心理上)剥夺另一方的自由和安全感,使其无法反抗、无法离开。

更重要的是,很多受害者的“情绪激动”或“态度恶劣”,恰恰是因为她们长期在不平等的关系中被压迫、剥夺权力后的应激反应。

当一个人被长期控制、孤立、羞辱、经济剥削,她的愤怒、崩溃、甚至激烈的反应,是绝望和无力感的体现,而不是“施暴”。

这和家暴的本质——持续的控制和支配——完全不同。

因此,当人们试图用“女性会情绪暴力”“他也被抓了”来对冲家暴问题时,他们的目的只是想让施暴者的恶行看起来没那么严重。

但现实是,家暴的本质并不是“大家都有错”,而是一方处于权力优势,另一方处于被支配的位置。

当我们讨论家暴,重点应该是谁在掌控、谁在压迫,而不是谁在情绪上表达得更激烈,谁的胳膊上也有伤。

把视角从“谁受伤”转向“谁在控制”,才能看清家暴的本质。

这条骂家暴事件中的“中立男”

大家都知道,家暴的受害者要面临取证难、社会舆论压力大、法律保护不足等问题,所以她们站出来需要极大的勇气。

而与此相对的是,是施暴者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和话语权。

而当受害者拿出了证据,施暴者也承认了“肢体冲突”,却依然有人假装中立,做出“让子弹飞”“真相未明”的姿态。

他们是在等待真相吗?

不是,他们在维护男性的“施暴权”。

他们只对受害者要求“证据确凿”,却对施暴者的信口开河轻易买账;

他们嘴上说要等水落石出,但真正的证据放在眼前时,他们却表示“存疑”;

他们以“不表态”作为表态,默认施暴者的权力,默认暴力的合理性。

他们不想让施暴者立即承担后果,而是想让时间冲淡愤怒,让事情逐渐失去关注度。

他们不但在帮施暴者争取喘息的空间,还在引导舆论的方向,让受害者被全社会审视、怀疑、拷问,让她的叙述被逐渐瓦解。

他们逼迫受害者承担额外的举证责任,他们要求受害者必须完美无瑕。他们的目的,是制造寒蝉效应。

他们想让更多的女性看到:即使你曝光了家暴,也会被“中立”的人公开审判。进而让更多的受害者不敢站出来。

这种假装“理性”,是在用时间消耗公众的同情心,模糊加害者的责任。

等到舆论热度下降,家暴男就能毫发无损,而受害者却要背负一生的创伤。

所以,每当听到“让子弹飞一会”,请记住——时间对施暴者有利,对受害者致命。

家暴不需要等待更多证据,因为它的本质就是犯罪。

虚伪的中立,就是犯罪的庇护所。

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甚至可以运用在赌场:
只要先设定好一个“定律”:因为某种神秘的原因和力量,我这个被选中的人一定会赌赢,赢得盆满钵溢,甚至把整个赌场都买下来。
那么怀揣着这种心态去赌,就会无懈可击:
如果我赌赢了,那就是历史的必然性在眷顾我,这证明了我必然会赢的事实;
如果我赌输了,那就是历史的曲折进程。在这个过程中我甚至有可能输得连内裤都保不住,那些都是反动派的残酷剥削和压榨……但没关系!只要我坚持不懈继续赌下去,反动的赌场老板就一定不敌我这个天选之子。
当然,如果我欠下的赌债实在太多,以至于黑道要来摘取我的肾脏,那就只能说反动势力过于强大,稚嫩的新生势力还没有遇到合适的历史机遇,不过反动派的灭亡是一定会发生的,我们只需要等待下一个历史给予的机会即可……

显示全部对话

某种意义上来说东亚父母也是一种“恋幼癖”:belike他们非常强调小孩“小时候多么可爱对爸妈百依百顺”“小时候又孝顺听话”“从前你不是这样的、你是越长大越叛逆”,

↑实际上小孩只不过是年幼的时候完全还未发展出自己的独立思维和人格,父母长辈等等这些对象非常容易便可以操控和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掌控一个幼年体人类的生活→而这不代表这个幼年个体就失去了主格,只不过对方的主导权和autonomous思维还未成长完全。

一旦孩子成年、或是青春期开始逐渐有了自主自体意识self-autonomy,这就变成了东亚父母嘴巴里的“叛逆不孝顺不听话”。

本质上来说,
东亚父母说难听点、和恋童癖也没区别,一样都是以想要完全占用操控一个幼体为人生满足——虽然他们不涉及性层面的控制,但在心理机制上,他们的满足感确实来源于对幼体的完全控制与支配,而非真正的平等关系。→他们渴望的并不是一个有思想、有自我意志的个体,而是一个“永远听话、永远依赖、永远围绕着自己转”的小孩——这种心理状态本质上是叫做“情感寄生”(emotional parasitism)。

#神经病学人的心理学记录

(注:为了以免更多人认为我使用“东亚”这个词是“政治不正确”的,特此表明一下本人对于反殖民主义反汉本位叙事霸权的真正立场:
https://dvd.chat/notes/a5obtk72k8xnq8tt)以后不会再就“纠正”【东亚】这一词进行任何额外讨论。

当支配成为秩序,暴力就成了正义。

统治者只需要忠诚的牛马,所以永远不会给人民真正的公平和认可。

他们害怕一旦人民意识到自身的力量,统治的根基就会动摇。

于是,统治者不断灌输“中国人需要管起来”、“要感恩”、“没有国你什么都不是”,让人们在焦虑和自我怀疑中被牢牢控制。

而绝大多数的中国家庭,就是这个权力机构的缩影。在这里,统治者是家长,被剥削的是孩子。

父母通过持续的批评和否定来维持自己的权威,让孩子始终处于被支配、被剥削的低位。

于是孩子永远在试图满足父母期待,永远在讨好、顺从、自我怀疑,却永远得不到真正的认可。

父母的这种行为,不是爱,而是控制——就像统治者绝不允许臣民独立,父母也无法接受孩子摆脱自己的掌控。

家国同构。

这就是为什么祖国的未成年保护法形同虚设。因为誓死捍卫家长剥削孩子的权利,就是捍卫整个社会的统治根基。

同理,这也是为什么必须捍卫男性对女性的支配权与施暴权。

家庭是整个社会秩序的缩影。祖国的本质不仅是父权制,更是极权化的等级社会。这里的权力必须层层压制,每个掌权者都需要一个比自己更低的人来维持地位——家长之于子女,丈夫之于妻子,官员之于百姓,国家之于人民。

在这种结构中,父亲/丈夫不仅被赋予统治家庭的权力,还被赋予剥削与施暴的正当性。

他们的剥削被视为“家事”,他们的暴力被默认成“合理的管教方式”,并被系统性地包庇、正当化,被整个社会默许和放任。

那么既然家长可以随意虐待孩子,丈夫可以尽情殴打妻子,国家当然可以随意压制人民。

因为在这套体系下,暴力并不是失控的例外,而是维持统治的默认手段。

真正被维护的,从来不是“家庭和谐”,而是权力者的稳定地位。

剥削要层层递进,控制要代代相传。

这是一整套从家庭到国家的驯化机制。他们让你相信,服从是天性,忍耐是美德,反抗才是破坏。让你一出生就习惯被支配,然后心甘情愿地把这套枷锁传递给下一代。

而这套机制之所以一直有效运行,并不是因为它足够强大,而是因为绝大多数人在不自觉地维护它。

它已经深入我们的语言、文化、习惯,成为一种理所当然。

想要跳出这个循环,就要从质疑所有“理所当然”的支配关系开始。

思考是你的武器。

显示更早内容
雾海

雾海是一个开放且不限制讨论主题的非营利性中文社区,名字来源于德国浪漫主义画家 Friedrich 的画作《雾海上的旅人》。生活总是在雾海中吞吐不定,不管怎么艰辛,他还是站在了这里!希望大家在这里玩的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