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又一次大发酵,宝马冰淇淋事件刷爆朋友圈。我先给可能还不太了解这个事件的观众大致说一下这个事情的梗概:
在4月20号举行的上海车展上,宝马MINI展台搞了一个活动,就是免费送冰淇淋。注册宝马mini的APP,就可以领取一个冰淇淋。但当中国游客索要冰淇淋时,工作人员表示冰淇淋发完了;但看到外国游客时,工作人员却热情接待,发放冰淇淋后还教导如何食用。这种疑似“崇洋媚外、中外有别”的举动,视频被游客发上网之后,迅速发酵,中国网络一片声讨,其声势可以与前几年特斯拉展台拉横幅维权的那个事有一拼。
这个事火了后,宝马官方也出了一个声明解释,就是说当天的冰淇淋出了免费派送的外,预留了一部分给自己的员工,那个领到冰淇淋的老外其实就是宝马的员工。并不是区别对待。但是很过国内网民并不买账,继续声讨。
风波渐渐就蔓延到现实中,先是网民针对展会上发放冰淇淋的两个中国姑娘,把她们的个人信息晒在网上进行网暴,极尽人身侮辱之能事。说她们是有着崇洋媚外面孔的打工妹。有网友扒出了两个女主的某音账号,许多人跑到她们的账号下面留言,大多为唾骂之声。两个女主无法承受网友们的指责,第一时间清空了所有作品,只留下了一个解释的视频。还有有人开始针对宝马车主搞事了。甚至有一位开野马的车主,在网上发帖说,自己的车标因为带一匹马,被人用冰淇淋泼车窗,还留下字迹侮辱车主。
这种场景,我们这几年啊已经屡见不鲜了,几乎外资品牌的汽车,都国内网民的玻璃心被捶了个遍。丰田、本田、奔驰、特斯拉没有谁幸免过。
也许啊,宝马在发冰淇淋这个事上确实有纰漏考虑不周,可能真的就是预留了部分冰淇淋给自己人或者供应商,这其实是很多企业搞商业活动都会有的桥段。批评是没有问题的。但你要说他成心这样,恐怕就是没事找事了。宝马这么大的企业,犯不着触碰国人玻璃心的危险,去省几个个冰淇淋。尤其是发放冰淇淋的两个年轻姑娘,人家就是奉命行事挣点劳务费,你要说他就是为了区别对待自己人,这就是明显上纲上线,扯着鸡毛当令箭。
为什么很多不起眼的小事,在中国人的眼里都会变成有辱国格的大事呢?这种玻璃心的根源在哪里呢?
我们都知道,现实中越是自卑的人啊,他越容易敏感。比如一个秃头,你可能一提到头发,他就觉得是在讥讽他。甚至你说一个光字,他可能都会跳起来,你侮辱我了!就像朱元璋,发迹前他当过和尚,要过饭,当过流寇,所以特别忌讳别人提这些词。有个大臣上奏拍他的马屁,说他“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做则”,朱元璋就觉得这个光字就是暗讽他当过和尚,则字就是谐音马贼的贼,还是讥讽他,就把这个拍马屁的给杀了。
中国的网民里面要出了朱元璋啊,我估计宝马发冰淇淋的那两个姑娘就危险了。
回想一下,很多人对宝马义愤填膺,但是人家发不发冰淇淋其实跟你的生活毛的关系没有。现实生活中真正侮辱你威胁你的事情多了去,你怎么不愤怒呢?比如前几天北京医院的大火,截止目前已经死亡了29人,这么大的人祸,你为什么不愤怒啊?
往远了说,疫情封控的时候,不让你出门,不让你旅行,不让你出国,甚至不让你买菜,你有没有愤怒?怎么宝马少发了两个冰淇淋,没有给你你就怒了?这愤怒得多low啊。
中国人由于长期在民族主义的仇恨教育中成长,慢慢就养成了一种所谓的“受辱玻璃心”。经常陷入一种内外有别,前后矛盾的逻辑中无法自拔。动不动就把正常问题或者无心之失上升到国家尊严、民族仇恨。这种玻璃心的典型特征就是:不问缘由,只问立场。自己习惯了欺软怕硬、内外有别,所以觉得别人也一定是欺软怕硬、内外有别。一旦别人做的事说的话不符合自己的期待,就自然而然竖起民族主义的铠甲,不聆听解释,不反思过错,把别人的一些无心之失、或者不同制度下的差异、冲撞,或者是人类社会共存的一些问题,升格为政治偏见、民族歧视、国家仇恨。面对自己人的侮辱和压迫忍气吞声,关灯吃面,面对外人的失误就变成国格受辱,必须道歉。一两个人有这种病不是问题,一大堆人有,那就是问题。
很多关于宝马时间的网评中,都用了“华人与狗不得入内”这个梗,把它演变成“华人与狗不得领冰淇淋”,我之前的推特中详细说过这个国人自己编造的谣言,完全是自己给自己打鸡血。
所以啊,当我们说别人侮辱自己的时候,最好回头看一看,是不是自己侮辱了自己。 https://t.co/0RPewvVd6o
刚才拉黑了一个人,上来就说什么反共反魔怔了,强调粮食安全有什么不对的。这种话吧,得反过来想。觉得别人“反共反魔怔了”,也可能是因为自己洗脑被洗魔怔了又不自知。比如这位说,如果不保持高粮食自给率,碰上连续几年的自然灾害,无论多少外汇都不够用。你看“自然灾害”这四个字,就很得党宣(把大饥荒说成是“三年自然灾害”)神韵。一个基本的事实是,世界粮食总产量是够的,任何地方出现粮食危机都一定是内部出现了问题。不过最魔怔的不是这个,而是这位没想明白,这句话其实是自己打自己脸的:“遇到自然灾害时增加进口”所需要的外汇,是与粮食自给率成反比的!也就是说,同比例的国内减产,平时粮食自给率低的国家,受到的影响反而比较小。说到底,一切的关键就是参与国际分工。越是强调“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就越容易挨饿(想象一下北京人牢牢把饭碗端在北京人手里,或者东北主要产粮区的某个农户只吃自己家出产的粮食),只有当全世界都是你的粮田的时候,粮食才是绝对安全的。而做到这一点只需要什么呢?你查一下粮食禁运的历史就会发现——只需要不发动侵略战争。如果这个前因后果都看不清楚,上头就要注意粮食安全你就觉得是在为老百姓考虑,那就真是傻透了。
关于“国家不幸诗家幸”,刚才看到有人摘抄肖斯塔科维奇回忆录里的一段话,有了一个新的理解角度:在专制国家,当且仅当面对巨大的、涉及所有人的,而且能够被归咎于外因的不幸时,艺术家才被允许自由地表达悲伤。比如说,大饥荒和大清洗对俄国造成的创伤,不亚于外敌入侵,但是只有在1941-1945这个时间段里,俄国人才可以尽情地流泪,才能当着人哭而又不被举报。所以,一个既滑稽又悲怆的现象是,只有在卫国战争期间,俄国人的精神生活才是有活力的,艺术创作才是(相对)繁荣且自由的。而且你知道中国人读到这里的悲怆是什么吗?是即使是在2020-2022这三年里,我们也无法自由地表达悲伤。病毒要真是德特里克堡美军传过来的,说不定我们还会有自己的杜甫,但是现在啥都没有,连当时的正能量宣传也要被删除。
农管之所以铁定又是个烂尾工程,都不用上升到天怒人怨的层次,只从商鞅的角度分析也是很扯淡的。“有兵在”为什么是亡国之言?不是因为暴力不重要,而是因为暴力必须和经济结合在一起用才有效。你想想以前的生产队为什么能把农民管得服服帖帖的?暴力只是一方面,更关键的是“工分”。农民的收入全都来自工分,而有多少工分完全由生产队长决定。这种对于农民收入的完全掌控,才是权威性的来源。所以,如果真想恢复到改开前对于农民的绝对控制,防剌背心和电棍什么的完全是搞笑。做戏得做全套,农产品得统购统销,农民除了种田之外不能有任何额外收入,人口不能自由流动……这些条件都具备了,农村才能管得住。当然,如果真到那一天,大家一定也同时会明白,真的不是袁隆平让中国人吃饱饭的。
在不明白播客第44期听到多伦多大学政治学系教授王慧玲介绍她的《外包镇压 》。这个概念很有意思,遗憾的是没有展开讲。比如说,维稳体系最基层的触角(甚至是编外志愿者)以柔性的方式限制你的自由权,叫不叫“外包镇压”?以体制内的非强力部门针对异议人士的选择性执法(比如查税和查非法经营),叫不叫“外包镇压”?即使是最典型的那种找黑社会帮忙办事的“外包镇压”,具体条件是怎么谈的,利益是怎么输送的,出了事要怎么摆平……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话题。公权力最可怕的地方,是它甚至都不需要主动出手消灭异议分子,只需要选择性地不尽职,也就是不对这些人提供应有的保护就可以了。也正因为如此,研究这种形式的镇压特别有意义。至少要留下证据吧,不能到时候又让它装无辜。
我是真没想到,说到粮食安全,毛象上也能找到圣上的拥趸,可见多年洗脑还是有些东西深入人心的。比如有人说,日本也有提高粮食自给率的政策,没错,可是人家的目标是备战备荒吗?人家的手段是强制退林还耕吗?政策方向和具体执行都没有可比性,你只拿“日本也觉得粮食自给率太低是个问题”说事,这不是搅浑水是什么?还有人说,进口粮食是要花外汇的,不如自己种。这就实在是太扯了——所以自己种粮是不花钱的吗?同样的粮食如果自己种成本更低,谁那么神经病要去进口啊?只在一种情况下,自己种也许是更合算的,那就是算政治账:通过强制把农民绑定在土地上种主粮,主要的意义并不是靠劳动力成本优势获得价格相对低廉的粮食(由于现代农业优势太大了,即使回到农奴制,国产的粮食也不可能比进口的更便宜),而是能把好几亿(由于国际关系恶化不再能参与世界贸易分工的)不安分的劳动力以生产队的形式重新管理起来。毕竟几千年的小农智慧就是,跟打螺丝和送外卖相比,只有原始水准的农业,才能几乎无限地吸纳劳动力。这是他们唯一能理解的稳定,即使代价是普遍的赤贫。
【限额免费读】北京无新闻:长峰医院大火后,媒体与社交平台失声的8小时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30420-mainland-beijing-hospital-fire-media-censorship/invite_token/TaHbEwWqgb
这篇看完感觉比想象中“某个相关部门发布明确禁令禁止讨论”的情况更糟糕。这“空白八小时”,是由社交软件、媒体报刊包括普通民众默认形成的“自我审查”,最终形成的结果。也就是说,这种重大事件舆论审查已经变得自动而内化,监狱已经不需要“明令”来禁止,整个社会系统自己已经成为舆论的监狱……
> 在中国某短视频平台工作的Andy告诉端传媒,平台上所有内容发布之前,都会先经过一轮机器审查。
> ……
> Andy解释,以新闻现场为例,如果人工审查看到有人发了一个火灾的视频,会打标记,看看后台有没有类似的视频,若同一个时间段集中出现,就会上报给更高一级的审查人员。这类由用户发出的新闻现场视频,平台方会趋于“保守、非常保守”。
> “原则就是少碰新闻,”Andy说,一个视频即便过了审查,随着流量变大,也会不断进入新一轮的审查,“越火的视频审查的标准越严格。”
> ……
> 如果事情已成为一个很大的新闻,平台的审查就变得相对简单。Andy说,只需要设置关键词和关键画面,让用户搜索的时候,只能看见政府、官方媒体账号发的内容,看不到普通用户发的现场视频。“当时火灾的视频我相信肯定会有人拍下来,但就是没有人会刷到。”Andy补充,在一些重大社会新闻发生时,平台也会把流量更多给一些营销号发的娱乐信息,用来分散流量和冲淡对社会新闻的关注。
> 大概10年前,报导发出后官方才做事后审查,而这一次,吴黎甚至在看到通报后才报题,都被编辑部领导直接否决。
> 事实上,在一般的新闻生产流程中,社交媒体只是记者获知突发事件的来源之一,医院等事件相关机构的线人往往是才一手消息最先流出的地方。但受制于媒体从业者流失、被规训的体制内人士担心“舆情影响”等,线人逐渐被剪断,有留言板或爆料热线的官媒也紧紧守著“只转官方消息”的原则,更有消防、公安等机关单位也开始经营自己的社交帐号,以“统一声音”“权威发布”。
刚刚在看一个幼儿园的介绍,差点儿把我眼泪看出来。
前两天出门散步,看到北镰仓幼儿园在招生。今晚顺手搜了搜,结果一看就惊呆了,天呐,这些孩子到底在过什么日子啊。
幼儿园一年级的小朋友,需要学习的功课是在草地上躺着玩儿,和老师一起在泥里打滚儿。
镰仓古寺多,于是老师每天带着他们在寺里探险,玩累了就在佛堂前吃便当。
春天在古寺里放风筝,坐车去摘草莓,
夏天的夜晚,在幼儿园小院子里看烟火,
秋天散步去看枫叶,再把枯枝落叶聚在一起点燃烤红薯,
下雨天就在教室里跟和尚下棋,学校也会偶尔组织去听交响乐团。这种日子真是太疗愈了。
我看了一下他们的招生简章,差点把我看哭了。教育目标和内容一栏,写的不是要学会多少加减法,掌握多少词语。
而是——培养起基于爱和信任的交流,拥有感受美丽事物的能力,能表达出自己的感动,可以传达给他人喜悦,培养出一颗明朗沉稳的心。
我看完心里特别难受,堵得慌,想要哇哇大哭,我们为什么一辈子都那么累啊,我也好想这样重新长大一次,我也好想这样被爱一次。
原文链接:http://m.weibo.cn/status/4889841421255176?
男性不发表性别议题就当是自己人 女权不发表耽美议题就当是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