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30831-mainland-childbirth-incentives/
「我們的社會制度和文化,把生育的責任主體認定為女性個體,但卻把生育的功利性結果——勞動力再生產——的享有者,認定為全社會,」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社會學系助理教授董一格進一步解释,「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讓女人生『韭菜』,然後全社會割韭菜。這樣的一個機制,是現下圍繞生育產生的很多性別不平等的根源。」
关于资源耗尽,还有一个延伸,就是宣传资源的耗尽。你看烧伤宝这类以科普为幌子的蛆头,以前主打的人设是死硬理性耿直到底——医患矛盾就应该把闹事的都抓起来别跟我扯有的没的制度问题,这不就是他最开始吸粉的原因吗?后来赶上环保议题打击柴静这样的白左,这种人设更是如鱼得水两头讨好。而他们最喜欢用的一句话就是“脱离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因为这是打击文科思维(定性)最好用的棍子。我不是说这句话不对,而是在粉蛆那里,这句话根本就不是用于科学问题而是用于社会问题的,它的真实含义是“拒绝讨论任何有关正义、人性与道德的问题”,说白了就是拳头大就有道理那套东西。要搁以前,公知拿这套东西还真没办法。谁叫公知大多都是文科生呢?谁叫经济发展是硬道理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共识呢?谁叫这些原本正确的观念本身就很容易被曲解并且用来掩饰中国人根深蒂固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呢?要说公信力,这也是某种程度的(有毒的)公信力。不管喜不喜欢,但至少它是有效的。但是现在你看,他们自己都不管不顾了,他们自己就敢反对这个类似于祖宗牌位的“脱离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为啥?国家需要啊。就好比你千辛万苦好不容易在拜登身边潜伏了下来,现在国家需要你上去打拜登一耳光。会不会暴露自己?当然会;干这事值不值当?当然不值当,可是没办法国家需要啊。你又没资格上书中南海声称自己继续潜伏是更好的选择,所以就只能硬上了。像这种(所谓)科普界大V的急不择言,类似拿特务当冲锋队使唤,就是宣传资源耗尽的一个信号。
在豆瓣看了一篇《来自一个已婚女权主义(者)的忠告》,内容很难评,总之更坚定了我对中国女权运动的判断:(现在能做的事不多,但)一个女人能做的最女权的事情就是 #不婚不育 。
女人不婚不育,是对父权最·釜底抽薪的行为。剩下的,你化不化妆、买不买包包、玩不玩芭比娃娃,压根就是细枝末节。你已经做到釜底抽薪了,细节真的不必苛求。
女人不婚不育很难,要扛住各个方面明里暗里的压力,要对抗各种歧视和偏见,要失去许多婚姻带来的社会红利,一不小心就会变成“已婚女权主义者”。(虽然关起门来独居你很快乐,但这快乐不见得能抵消家人、亲友、媒体叙事的全方位围攻。)
所以,当你不婚不育,你一定要每天给自己一个大大的表扬和肯定,因为你值得。
#每日拳经
香港是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就算被铁拳锤爆,也仍然保留了一点英国人传下来的做事认真的态度。而成为中国特色的这种主要靠嘴的专制制度的破口,有时候根本就不需要政治性的反抗,只需要做事认真就可以了——你不是宣传核污染吗?那我就实时公布核污染的具体情况。我相信干这事的人不是有意在打爹的脸(敢这么干的人这些年早就被收拾的差不多了),但是以香港人那种有点接近于外宾的风格,就算他们在认认真真的帮爹做事,也经常会阴差阳错地变成打脸。类似最近一个挺红的视频博主的风格:镜头只对着他,做出认认真真在听被采访对象(通常是领导)讲话一直认真记笔记的样子,时不时重复一下对方的观点。这个系列视频搞笑的点在于,听话的这个人态度越认真,越显出存在于镜头背后的那个领导的傻逼。拍这个的博主是故意的,香港人干这事不一定是故意的,但是好笑程度没什么差别。
男性不发表性别议题就当是自己人 女权不发表耽美议题就当是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