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涟的《溃而不崩》是在2017年写的,在那个时间节点上这大体是对的。但是很明显,后续的加速度超出了何的预计。所以原先这个(系统还能维持运转)“20年左右”的判断也就存疑了。孙立平把这里面的逻辑讲得更清楚,那就是为了避免“乱”,从而必然陷入”(溃)烂“——当维稳成为调动资源的最优先级,就没有人在乎客观规律和因果关系,也不会有人操心怎样解决问题。而这样一个啥事都能平的系统,唯一搞不定的就是客观规律。当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溃而不崩”其实是个太过美好的幻想。事实上,任何一个“溃”都是一场微型的“崩”,这种“溃”的不断聚积一定会成为肉眼可见的“崩”。亮亮丽君表示事情已经“完美解决”然后一无所有地离开郑州是这样,恒大救来救去没救成这也是样。中国经验体量虽大,一年GDP无非也就是五十多个恒大而已。溃而不崩?想得美。
一个最为空洞的形式(白纸),是怎样具有最丰富的内涵呢?咱们从头讲起:《潜规则》是2001年出版的,”你懂的“是2010年前后流行起来的,“白纸”作为抗议的标志出现在2022年底。这里面反映出的问题其实是同一个:中国不是个讲理的地方,由于整个国家的政治运作都不是正常的,所以无论是描述它,讽刺它还是反抗它,都只能采取一种形式模糊但效果直接的方式。按禅宗说这叫以心证心,按阳明学说这叫我心光明夫复何言,按苏联笑话说这叫别以为我不知道你想说什么。社会已经凝聚了再明确不过的共识,以致你连旗帜和纲领都不需要就可以实质上构成一次抗议。从中性的描述,到讽刺与调侃,再到形式滑稽实则严肃的示威,这个过程中的社会心态转变是怎么一步步过来的?你回想一下就会发现,在改革开放之初,“体制改革”就一直都是官方所宣称的明确目标。虽然实际上它被限定在经济领域(“体改委”的全称是“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但至少还给人留下了一个先经济再政治的念想。特别是入世前后,这个幻觉是如此鲜活(你回看一下加入WTO时签署的那些文件,就能意识到如果都落实了,即使完全不提政治改革,中国也基本会成为一个正常国家,更不用说如果真落实这些条款,政治改革逻辑上就是不可避免的),以致21世纪初大多数中国人是真心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零八宪章的出现就是这种心态的表现。而它遭到的无比严厉的打击,又瞬间让这个幻想破灭。如果你08年还没醒,那么2013年的那波反普世价值宣传,就是官方怕你不醒,明确表示不装了,开倒车已经是既定方针了。而面对2023年解封之后完全暴露的经济危机,现在即使是最温和的反对,比如呼吁要“重回改革开放路线”,也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顶多是对西方态度上软化)。因为时机已经过去了,现在不但是政治体制,连经济体制都不能改(比如让房地产彻底回归市场规律的结果就一定是金融海啸),谁改谁就是戈尔巴乔夫,要承担阵痛带来的千古骂名。中国政府现在的境况和俄国在乌克兰战场的局势非常像:赢不了也不能撤只能硬扛。别问硬杠有啥意义,拖一天是一天就是它全部的意义。哦不对,中国比俄国更糟,至少俄国真想撤军明天就能撤,中国想把外资和居民部门的信心重建起来除非上帝显灵。所以在这种局面下,“白纸运动”还真就只是个开始。倒不是说大家都在街上举白纸(事实上现在讨薪才是群体性事件的主流),而是一切皆可为白纸。不婚不育、万圣节cos、日常躺平、好好好对对对、对警方处理完全满意……你根本不需要具体反对什么,只要一个情绪一个眼神就够了,而这正是“白纸”这个意象的妙处。
倒退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你看20年前跟世卫的合作,虽然磕磕绊绊,但至少还是全程跟进的。现在这份通告简直就是个笑话。世卫11月22日正式请求提供详细信息,23号就说(根据中国提供的信息)未发现任何异常或新型病原体。补了一句“呼吸道疾病的增加并未导致病人数量超过医院的收治能力”——这不纯粹就是复读机吗?人家给什么结论你就信什么结论,还要你世卫干嘛?中国没有宣传部吗?
你回顾一下美联储应对通胀和中国政府应对房地产危机的过程,就能知道一概而论地说“世界是个草台班子”有多离谱。前者承认自己并非全知全能,在法律框架内循环经济规律清楚明确地运用有效但也有限的政策,一步步观察数据反应并做出调整,最终形成市场上的共识。后者则是在每个阶段都试图表现出无所不能,实质上却是一步步让危机变得更加无解。因为全能型政策的刚性政策从来都是顾头不顾腚,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那种。比如楼房烂尾了怎么办?保交楼呗;危及银行怎么办?加强监管呗。这看起来逻辑很顺,但是代价就是牺牲房企。牺牲房企也不是不行,问题是你真想通了要承受的后果吗?房地产如果真完蛋了银行肯定也要完蛋你真没想过吗?结果你看现在突然想起来了,又出了个“(让银行)向白名单房企提供无抵押贷款”这样一个大聪明的招术。哦敢情这时候你又不管银行死活了?这不是想出是一出吗?所以你看,真正的“草台班子”,其实就是不承认自己是草台班子,既要又要,表面上任何事情都有办法,实际上则是按下葫芦浮起瓢。
给象友安利四个好东西,两个关于数学,一个健康记录分析APP,一个减轻偏头痛的方法。
1、安利coursera这门微积分入门课!悉尼大学的Introduction to Calculus,推荐理由就是新手友好,前两个单元都在复习初高中数学。本人大学念的文科,从小数学烂得要死,常年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这门课也能轻松学完,所以非常适合文转stem数学基础薄弱的友友,亲测上完能直接衔接北美大学的Calculus 2.
2、搭配上面的微积分课,推荐一个数学搜题/作业解答软件叫Symbolab;
优点:每道题都有特别详细清晰的步骤!(如图2)包你能看会。并且可识别手写题目;除了微积分,代数、函数绘图、几何、统计它都能搞定,还支持中文版。
缺点:要钱,一年200多。但可以按周和月订阅。
3、一个能记录你健康状况(疾病症状)、生活习惯、服药、睡眠以及心情的APP,比较好的是它能分析这些因素和健康状况的关联。名字叫Bearable,完整功能收费,分析结果如图3,晴天能让我的心情比平时好27%,而早起和上班都会让我心情变差,并且会引发我的偏头痛。我因为偏头痛比较严重而且发病原因比较复杂,所以就想找个电子Journal记录一下看看导致我头痛的原因。
4、一个治偏头痛的小方法,我朋友推荐我的,试了之后感觉挺有用的。每天补充维生素B+镁+辅酶Q10.但是友友们如果头痛还是要先去医院,排除器官性病变并且咨询医生后再决定要不要这么吃。我是做过CT确认自己没问题+问了当医生的朋友才开始的,连续吃了两周后偏头痛再没有发作过,之前是从小到大室内闷一点、走在街上吹了风、压力大了点都要头痛。这个方法的原理应该是有些偏头痛患者感官比较敏锐并且思维活跃,每天脑神经要处理大量的信息,而神经活动要消耗镁离子钾离子,这些离子不足了就容易头痛。再次提醒大家吃之前咨询医生,这个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人!!
#吐槽中国 来了,不吐不快。最受不了中国的就是因为政府反对普世价值、拒绝通识教育,所以大部分群众都缺乏基本常识,很难沟通。沟通到最后会变成科普,即单向输出。
例子太多了让人崩溃。
比如封城期间的「因为病毒传染性太强了所以还是要严防死守啊」,就得从「病毒的传染性和杀伤力不可长期共存」「人类和病毒可以长期共存」开始讲起。
还有「日本排放核废水以后就不能吃海鲜了」,就得从「核事故处理水与核废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中国排放的比日本多多了」讲起。
「你做不到就是不够努力」又得从「每个人的天赋技能点不同」「不同精力状态能做到的事情不同」开始讲。
老费劲了。就别说国际和国内的政治话题和社会新闻了,老中人很多连生活的基本常识都没有。到现在我都能听见不少「空气净化器是智商税」的言论……呃大哥大姐,你自己没感觉,你家孩子快被#雾霾 毒死了啊!你不心疼我还心疼呢。
然而14亿人中能有多少人拥有时间精力金钱和智力进行自我通识教育?
细思极恐。一帮蠢货领导人倾情打造了一个蠢货之国,以至于中文母语者们不论在线上或是线下都得小心翼翼地交友。真叫人翻白眼。
刚刚看了一个中国网友制作的购物软件会不会窃听的科普视频,其主要观点:
1. 安卓和iOS都有一定权限管控机制,一般app若非拼多多这种胆大包天不敢做窃听的事情
2. 广告联盟使得不同App的浏览记录产生了联系,从而使App得以“监听”用户。
这里其实忽略了几个点:
1. 首先,即便是拼多多寻找漏洞绕过安卓,报道也没有说真的通过调动麦克风窃听来定制广告,这一点在现行技术上已经被论证是不经济也几乎不可能的了(指通过窃听大范围获取用户画像,不包括国家的定向人工监听,即使国家监控,技术和成本限制也很难是大范围的)
2. 其次,影片讲到广告联盟会通过机器uid来制作和共享用户画像,仅仅提到A应用搜什么B应用看到什么,但现在通过海量信息和机器学习算法,在不窃听的情况下,广告有可能以更低的成本更精准预见你的爱好。
我觉得后者可能是很多人觉得自己被窃听的来源。它听上去完全没有app在偷偷窃听你那么酷,但是想一想,在衣食住行都高度依赖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今天,浏览记录比窃听记录更接近你。依靠机器学习,系统对用户的了解可能比用户自己、比一个人工窃听者、比企业的画像师都更深入。
@normanzxy
1.
这种论调改一改就好了,「出生地匹配苦难」。
2.
认知匹配苦难,这种论调只不过是「责任归个人」这种论调的新瓶装旧酒。国家政府再一次从舆论当中隐身。
对于这种论调,直接问,「你觉得政府和个人对于这样一个结果,各自责任的承担比例分别是多少?」
交通事故还分个主次要责任呢,那么一件事的主次要责任分别是什么?不会是购房者个人全责吧?
进一步来说,想要避免类似这种事情,政府要尽到哪些(合理的)责任?
个人要尽到哪些(合理的)责任?
有没有人敢在说这种论调的时候,把责任归清单也列一列?
3.
这种论调对市场的预设,与正常市场相比,截然不同。
这种市场是一个高度风险的市场。
在这种市场中,消费者光是出钱还不行,还得为消费结果承担高强度的甄别遴选责任(因为要对市场环境有特别的「认知」)。消费者买的不再是一个个普通商品,而是一支支股票。它是涨(安全)还是跌(爆雷),谁也说不准,得看你的认知水平。认知水平不够,亏惨了也只能怪自己。
整个消费市场,股票化,混沌化,变成一个高度风险的市场,甚至是开盲盒。在盲盒开出来之前,你根本不知道自己买的是不是雷,不知道下一秒是不是亏到爆炸裤子都不剩。
这种论调和预设,用股票市场的消费逻辑,取代整个市场所有商品的消费逻辑。用股票市场的风险等级,取代整个市场所有商品的风险等级。这就是这种论调对一个正常市场的预设。
你去买奶粉,不知道里面是不是加了三聚氰胺的。
你去医院做手术,不知道医疗服务是不是一个有高度爆雷风险的医疗服务。
你去餐馆吃饭,不知道是不是有高度的风险,吃完了就要马上做好准备去那个有高度风险的医院。
你买的电子产品,不知道买回来是不是有很大可能性是电子垃圾。
这些你都不知道。
整个市场都股票化,充满高度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买到什么东西,责任在于消费者自己的认知水平。
而这种论调觉得,这种市场才是正常的,是对市场的预设。
他觉得人在这种市场里生活才是好的。
4.
微博上有一大群以何夕、万能的大熊为代表的财经博主及其拥趸,他们有一种一贯的观点是,「我不care且没有兴趣讨论环境应该怎么样,我只care自己能不能占据有利地位。」——by 何夕
潜台词是,如果一个环境中,100个人里面90个都要暴毙,那只要他是那幸存的10个,就是好的。他完全不care环境应该怎么样,只求自己是最晚暴毙的就行。至于那90个暴毙的,都可以用「认知匹配苦难」来解释。
环境如何根本不重要,重要的在于个人如何掌握资源、信息,获得优势。道德在其价值考量中完全缺席且不重要,是一个0道德的世界,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大型吃鸡游戏,活到最后就是胜利。甭管是怎么胜利的。
这个世界中没有好坏,只有赢家和输家。输了?那当然怪自己咯。
这种人对人的想象,就是规则研究员;对他人的想象,是一个个不需要自己去承担任何责任和产生关联的NPC,都是资源;对世界的想象,就是吃鸡竞技场;对世界上各个元素的认知,是资源化的。
男性不发表性别议题就当是自己人 女权不发表耽美议题就当是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