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一个梵高的条件多么苛刻多么的偶然。
他要家庭贫穷经历一切苦难,又要家庭富裕能为一切失败买单。
他要背景显赫,有家族的底气背书去笃定自己的艺术理念宗教理念就是领先时代,又要籍籍无名,忤逆不羁被家族所不容。
他要被全世界抛弃,去体验坠入星空的极致孤独,又要有强大的支持,有至亲的绝对信任和无私的付出。
他要是一个白痴,处处碰壁事事失败,他又要是一个天才,有极其敏锐的感知力又是运用色彩的大师。
他得是一个贵族,能接触到那个时代最偏门的各种知识,他又得是个贫民,去体会普通人的喜哀。
他要很善良,连杀他的凶手都不忍心指控,他又要很不善,不断的为爱他的人带来困扰。
他需没有好运生活顺遂,但又要有极其的好运出生在大出版业家族,最支持他的至亲还大画商,弟媳又是营销大师,只是好运都在见了上帝后。
原生家庭让他的人设极致,家族背景让他的学习经历极致导致作品极致,裙带关系又让他的营销极致。
我的天,就好像贾府五代就为了出那个宝玉,文森特家族400年仿佛也只为了捧出梵高。
但他又绝不是偶然,那个时代西方艺术走到那地步,一定会有人代领它走向新的阶段。
梵高,恰好是天选之人。
在同类型的一系列表达里,“简中”是最合适的字眼。首先也是最关键的:它没有任何贬义,使用者不需要承担“我不是在辱华”的自证义务,反倒是觉得有它有贬义的人,相当于是自己在认领“辱”的这层潜台词,就好比你说一头猪是猪,然后猪因此而跟你着急,这显然不怪你而怪猪。其次,与同样中性的“境内”“墙内”等说法相比,“简中”更精准地描述了一种价值观/精神状态,而这才是使用这类词汇的人真正想讲的东西,毕竟翻墙乃至肉翻的人仍然可能在精神上生活在简中。最后(也是最妙的),几乎只有自己也使用简中的人才会用“简中”这个说法,所以问题根本就不是“使用简体中文”这个表象,而是简中(背后一整套教育/宣传体系)所代表的东西。总之就是,“简中”这个词,能够让我们绕过地域、族裔、文化传统等容易导致失焦的话题,直接对(主要由政治氛围塑造的)精神/价值观层面的东西进行反思。它唯一会受到的指责,无非就是“你也不是在使用简中吗”,可是对呀,我使用简中而对它有反思,你也使用简中咋就没反思呢?
现在想想我对“复仇者有罪论”的反思就是始与三体,觉醒后甚至连漩涡鸣人都变得面目可憎。
这就是三体作者的狡猾之处,这个时代要政策和市场两头讨好已然是屎上雕花要相当左右逢源,然后这书居然还能打入西方再在国外拿个奖(虽然现在看来雨果奖也相当可疑)。正如三体粉所标榜的:”那些白左不就是想看文革吗,大刘早就掌握了政治正确的白左密码,耍死你没商量。”看三体一时你以为作者要批判反思要人文关怀,毕竟写到那个点到为止的地步也确实没法往下挖掘,然后三体二作者就憋不住东亚直男的意淫症,什么外挂福利爽文套路一切都招呼上来。至于三体一你以为要反思的主要矛盾呢?人家立刻就来了个反转,偷换概念一样的直接无视了房间里的大象,把历史的大锅甩给了叶文洁。好,复仇者有罪那宽恕者总因该不错吧,姑且算你质朴刚健惩恶扬善,然后三体三又大黑特黑了一把“圣母婊”………女性不善毁灭地球,女性善良毁灭宇宙,男性既要又要女性这错那错,要是有中国导演翻拍芭比请一定要把教父换成三体,谢谢。
@sabishizhiren 我感觉《明朝那些事儿》和《三体》作为流行文化,这些年在毒害我国普罗大众的思想这方面,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儿,建议两个作者立刻结婚。
@Haruko
某人在用人上真是跟崇祯一模一样:他只管下命令,而且是既要又要的命令,完不成就杀臣下的人头,反正他的命令没错,都是臣子不忠诚没能力。最后,能办点事的都被他杀了贬了,朝廷里留下来的都是顺着他说+躺平不干事的。
前不久说到,15世纪以后的饥荒基本都是人为阻断交通导致的。可能,历史比这更早,也更糟。
广义的 “海禁”,从明代初期就开始了。元代蒙古朝廷一向鼓励人们从事对外贸易,明朝廷刚刚登基,朱元璋就幻想着所有人都在户籍所在地,静止不动,由朝廷垄断贸易的全部利益。
当时,中国的主要出口商品:生丝、丝织品、黄金、象牙工艺品、瓷器等。主要进口商品:白银、铜、贵重木材、香料。明朝廷认为利润可观,应当国进民退,进出口贸易遂从自由贸易变成特许经营。
明初, 广东发生了几次饥荒,到底几次,可能已无法考证。原因是,海路通达时,浙闽粤的商贩百姓一直用海船运送大米、棉布、白糖等生活必需品。特许经营使这些船也无法出海……
当然,皇帝不知道,皇帝以为,老百姓吃的米,是靠小毛驴驮着,翻过南岭山脉,步行往返的。甚至,皇帝连小毛驴都不知道——饭?不是太监端来的嘛?
老中逻辑有个很害人的点是:「忍忍就过去了」。
身体不舒服,忍忍就过去了。
高中压力太大,忍到大学就好了。
伴侣不合适,磨合到看起来不会反胃就行。
东西不合适,凑合用吧。
政府在作孽,等“天理正义”吧。
精神很痛苦,痛苦多了就适应了。
同性恋,过了青春期就不这么想了。
被职场剥削,等熬出头就好了。
被有毒的关系迫害,忍忍就习惯了。
不是这样的。痛苦是会累积的。人的身体不是超级菌群,不会自我迭代让痛苦魔法般消失。像有很多小病的人连感冒都可能危及生命,痛苦只会让人的精神和身体更加脆弱,面对新的压力越来越无力,并对自身的体验越发麻木。「感受不到痛苦」不代表「我好了」,而是「我已经连自己的感受都无法判断了」。你永远不知道接下来的这个小痛苦会不会变成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会不会让你精神崩溃。
讲我最近的例子,食物有一点不新鲜想着忍忍吧没什么大不了,吃了10分钟开始呕吐,胃痛到趴在地板上站不起来。房间地上有灰想着忍几天吧会有人打扫的,被抑郁情绪创到完全脱力每天在房间哭,什么都做不了。
生而为中我很抱歉。忍忍不会让任何事情变好,只会延长自己痛苦的时间。我已经忍了很久了,我忍不下去了。
用屁股考虑问题,这事儿其实很靠谱,比用脑袋考虑问题靠谱多了,因为脑袋容易骗,屁股不容易骗,它坐在哪里,它是穿着裤子还是光着,它挨没挨打,有没有被爆菊,都是一目了然的、没法作假。
不过,用屁股考虑问题,有一件要紧的事,必须牢记:你得用自己的屁股考虑问题,千万别用皇上的屁股考虑问题,你的屁股和皇上的屁股,可不是同一个屁股。
PS:皇上就想要你们都用他的屁股考虑问题,这样,他自己的那个大肥屁股,才能在龙椅上坐稳了。
#抑郁自救 之暂时解决不了匮乏,那我就先解决匮乏感!
解决匮乏是很漫长的过程,解决匮乏感比较简单,只需要转移注意力。没力气做困难的事情可以先把简单的事情做了。
简单心理这篇很好:
成年后,怎么「在精神上富养」自己|WEEKLY
https://mp.weixin.qq.com/s/btxaa4t720UwTpXwK8rQXg
摘一段:【哈佛大学 Sendhil Mullainathan 的发表在《Science》的一项研究表明,当人们缺乏某种资源(并且被提醒了他们缺乏后),他们在智商测试中的表现就会变差。】
没错。仅仅是被提醒匮乏,就会降低认知行为能力。
举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说明:
到了月末,越是手机没流量的时候,就越忍不住想狂刷手机。
越看自己的存款觉得自己没钱,就越想多花钱买点东西,尤其是非必要的消费。
哈佛这项研究和积极心理学(专注于自身优势)联合在一起,给人的启发是:
别盯着自己的缺的东西了!看点自己有的东西!
精神穷养我的父母没救了,但我还有救!
分享最近看的一本书《#梦想成真手帐》里的练习,可以抵抗匮乏感:
试试永谷式“每日成就手账”吧!
“每日成就手帐”的写法
① 在本子中写下每天“已完成的事”(3件,写不满不要紧)
② 没能做到的事不要写
③ 每周一次,回顾自己写下的内容
类似于每天记录三件快乐小事的升级版。
专注于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就可以抵抗匮乏感。
原书摘录:https://xunhuan2046.bearblog.dev/dekitakoto/
精简版:https://xunhuan2046.bearblog.dev/dekitakoto-simple/
(这本书信息比较零散,随便看看就行,不推荐购买。目前好像没有电子版,待我有空扫描一下……)
---
状态特别差的话,每天完成的事情就是活着、吃饭、睡觉。
可配合没关系bot一起食用:
没关系,多活一天已经很厉害了!
男性不发表性别议题就当是自己人 女权不发表耽美议题就当是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