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过来说,即使是在乾纲独断的宫闱政治环境里,以阴谋论(aka大棋论)解释决策逻辑,通常也是错的。因为除了公开透明的决策过程之外,阴谋论还有一个敌人,就是权力的任性。前者很容易意识到,后者需要转个弯才能想明白:背后规划一盘大棋,是需要很强的自律精神的。干这种事情的人,需要极强的现实感,知道要什么就必须付出什么,想要实现目的就必须学会隐忍退让。然而很明显,处于权力顶峰的人很难有这个意识。即使之前蛰伏很久才上位,上位之后也很容易被权力冲昏头脑,从而以任性取代规划,或者自以为很有规划其实都是些弱智的想法。所以更常看到的情况是,一拍脑袋就干了,然后调动全部的资源死撑。以拖待变万一成功了,那就是自己英明神武擅长大棋,不成功也没问题,反正宣传口在自己手里黑不提白不提就行了。你把过去几年中俄两个大国的若干重大决策回头捋一遍,基本就能发现都是幼儿园小朋友就能理解的那种水平(别人都欺负到我们家门口了+做大做强不管不行),这他娘的还需要阴谋论吗?
有香友不了解“苏俄仇友”,这是徐志摩当主编的《晨报副刊》在1925年秋发起的“苏联是我们的仇人还是朋友”公开大辩论,前情是徐志摩访问西伯利亚(苏联)归来,写了《欧行漫录》之后的延伸讨论,大家可以看看原文,当时对苏联的态度也是分左右两派的,右派觉得这是外来理论不一定适应中国是对本土的背叛,左派认为十月革命是最先进的只有它能救中国,还互相指责对方收了卢布和英镑,也有人历数沙皇俄国对我国的侵略恶行,历史真是高度相似!
1925年11月29日,晨报报馆被游行的激进的左派人士愤怒之下烧掉了,这个思想辩论和暴力事件是大陆的民国史禁区之一,少有人提及和科普,但也是中国现代种种不幸的预兆之一,也就是说左棍们开始使用暴力和物理手段,消弭一切不同的声音了。
如果说中式恐怖是“就为了这点事就把外星人招来”的被蔑视的PUA,那日式恐怖就是《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里为了融入的强行和解,“KY”(扫兴者)既原罪的自我PUA。
少年漫里只有三中少年,要么赢,要么死,要么和解。EVA够先锋叛逆吧?最终铺垫了一整章的人类补完计划就是大家都肉身化水,水乳交融不分彼此精神上也就统统和解完成了“人类补完”。在我看来这种日式恐怖和裘千尺和公孙止的惨烈合葬也没有两样。
真嗣,自幼丧母,他爸把他甩给乡下亲戚,14岁突然想起他时是要他去从事世界上最危险的工作。他为什么要和解?他做错什么了?都去乖乖开EVA了还要他怎样,非要和碇源堂这个比维德还偏执的死变态父慈子孝才不叫中二病?
真人,自幼丧母,父亲和小姨子搞在一起他恶心,又因为转校被霸凌。他又凭什么和解?理解大人的性癖是小孩子理所应当的吗?他也只是个受害者。当真人喊出“夏子妈妈”那一刻就像个完成任务的假人,好似解决了问题但其实什么问题都没解决,这算什么成长?不是说杀死比尔才是标准答案,连中国人都知道“贾宏声坚持住”,都知道要拍青春变形记这种建立在平等交流上的真正的和解。反正就不愧是最喜欢三体的外国呗,越拍越正能量了。
柴静在拍出《穹顶之下》后,被质疑鼓吹国有资本市场化。她被骂得那么惨,虽然她自己说毫不意外。随后,她销声匿迹好多年。
去年,她一举回归,拍出了直面圣战分子采访的纪录片。随后她没有停止:她为高耀洁出了缅怀视频,要来了《中原纪事》的版权;为江平的去世,访谈了贺卫方;还访谈了《武汉日记》的译者白睿文。
至此,她身上的“罪名”可能牢固到近乎扁平。可要了解一个人,你不能只看她做了什么,也要看她都做了什么:她采访化验了朱令头发的贺敏,试图追寻朱令案的细节;而因为李克强的逝世,她又采访了其生前多位好友,只为了缅怀他。
好生动,好鲜明,不是吗?按照大家脑内对她的想法,她怎么会缅怀一任中共领导人。于是每当她有新视频,我总是感觉到平静的震撼,她站在她自己独有的一角,用她的眼睛来看见。
想说这些只是因为看到了一位博主在看柴静的《看见》,节选了为同性恋发声的一段。而他的评论里——大概也是同性恋者,却评论到“可这个作者不是什么好人啊”。
很多单亲妈妈家庭的悲剧会被解释为the absent of a father,但其实悲剧重点完全不在于失去父亲,而是母亲长期处于一种“我没有男人”“我需要男人”“现在的家庭不完整我很痛苦”的状态,这样就连独自生活都是不健康的,何况带孩子
成长过程中没爹不会造成daddy issue,倒是可能有mommy issue,“我妈需要一个丈夫,所以我需要一个爸爸”“如果我有个爹,我妈就能好了”,孩子对父亲的渴望并不是天生的不可或缺的,而是母亲(或者说实际抚养者)的渴望的映射
孩子可以没有爹也可以没有妈,只要实际抚养者能提供稳定安全的环境,好的亲密关系。任何实际抚养者只要负责任,都可以比传统异性恋但是父母皆祸害家庭做得更好
传统异性恋家庭才能养好孩子myth的本质是使用传统伦理社会舆论污蔑挤占其它家庭的生存空间,是一种自实现的预言
【请勿转出毛象,谢谢】
推荐有机会来台湾的朋友都去看看中正纪念堂的常设展览《自由的灵魂 vs. 独裁者》。
我本来对于中正纪念堂这个为纪念独裁者而建的宏伟建筑没有任何兴趣,但查展览信息的时候发现原来那个巨大建筑的地下是个很大的展览场地,其两个常设展览的主题一个是介绍作为国家元首的蒋介石的生平,一个是批判作为独裁者的蒋介石对言论自由的压制。
展览解说里提到台湾民主化之后,大家很头疼该怎么处理中正纪念堂这个独裁戒严背景下建成的作为威权象征的建筑,不知道哪个聪明人想出来可以改成展览场地骂蒋介石 ,于是就有了这个常设展览。这个举动相当于在毛主席纪念堂办展览批判大跃进反右和文革。这么一对比,想想是不是都觉得好刺激。
这个展览从国民政府迁台之前的二二八开始讲起,讲到戡乱和戒严,再到设立党禁报禁、雷震被捕、彭明敏逃亡、野百合运动、陈菊吕秀莲被捕、郑南榕自焚、台湾解严、开放党禁报禁、总统直选、李登辉卸任完成第一次政党轮替,最后讲到这几年的假新闻对于选举的影响。内容很丰富,很值得一看。看的时候就感觉虽然隔着一个海峡,但那一套真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引蛇出洞、欲加之罪、个人崇拜感觉都不知道是谁在抄谁的作业。感觉毛跟蒋互相爱得深沉…
你国大学宿舍的恶劣条件,尤其是单间宿舍面积太小而人太多,已经被诟病很久了。把众多彼此关系并不亲密、生活习惯也完全不同的人,硬塞在同一个极其狭窄的空间里,每天共同生活,不但毫无隐私可言,而且日常生活想不互相打扰都难。这种酷似监狱的居住环境,当然很容易导致心理问题乃至于霸陵事故。
这种住法,主要原因还不是穷和不愿在学生身上花钱,而是极权的有意识规训乃至虐待,是老狗逼们为了“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吃苦”、“改坏毛病”。
所以,学生提出这种环境不舒适和侵犯隐私,根本没用。甚至你要舒服、要隐私,反而让管理者不高兴,觉得你“娇气、刺儿头、毛病多、不合群、缺乏集体主义精神”,不是合格的韭菜人矿。
这也就好解释,为什么留学生宿舍比本国学生宿舍条件好得多。这倒不是上头崇洋媚外,而是因为,这种天杀的“某国特色的集体主义教育”,总不好强加给外国人。这跟留学生可以免修你国政治课,是一个道理。
关于现在是不是所谓的“(三)战前状态”,我不做预测,因为专制国家最大的问题本来就是难以预测(这也正是为什么只有民主化才能确保世界和平的根本原因),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面对恐惧,你应该“坐实了想”。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前些时俄罗斯天天咋呼核武器什么的,为什么现在不嚷嚷了呢?因为像这种事情就不能细想,不细想就永远是(像电影里那样)一键毁灭世界何等威风,一旦开始细想就不一定了:你的核武器日常维护得怎么样啊?按说得花很多钱吧你真有这个钱吗平时是怎么花的?你核武器发射出去得用导弹吧?你的导弹还剩多少?在真正的战争中突防性能怎么样啊?你打人就许人打你吧?你想好了怎么防御核反击吗?你真有这个资源做这个准备吗?日常又做了什么呢?你看,一旦“坐实了想”,反倒能看穿这事没那么可怕了,所以俄罗斯也不嚷嚷这事儿了。另一个例子就是现在很多人认为俄罗斯能够一直撑下去,也是因为没“坐实了想”——你看现在乌克兰有自己的远程无人机了对吧?俄罗斯能从哪儿搞到高技术兵器进行国土防御呢?中国吗?中国自己都没有这种技术好不好?那如果没办法防,后方随时受威胁,这个“一直撑下去”是如何实现的呢?
连着听了三期“三姑六婆”的播客,一期是关于缠足(&放足)/紧身褡/高跟鞋,一期关于娼妓业(的被叙述),一期关于祥林嫂形象的被建构和漂移。觉得放在一起把好几个常被提到的女性相关的问题聊清楚了:
在更大context之下的女性地位/形象问题:无论是要求缠足女性放足,还是治理娼妓业,倡导者和(强制)执行者往往是男性。他们对女性的关注/批判/改造往往是一种功能性的(e.g. 作为“国民之母”的影响、从妓院回到家庭/丈夫身边对社会安定的影响、女性地位对国家(对外)形象和实力的影响),而非对女性本身作为人的境遇的关切。因此在“教育/改造”中诞生了新的对女性的暴力并不让人意外。
“雌竞”和“受害者但愚昧/父权帮凶的母亲形象”问题:无论是缠足还是高跟鞋、紧身褡,这些审美标准是男性制定、迎合男性需求产生的。母亲们试图通过利用男性设置好的社会规则让女儿的未来生活境况更好一些(e.g.缠足、习女德以求能嫁到更好的人家)。但当男性改变了规则(e.g. 民国时期的放足、“新女性”),她们成了那个害了女儿/愚昧的唯一被指责对象,制造规则本身的男性却撇清了过去的责任甚至成了新的“启蒙者”。(以及某个女性形象看似是被“发现”的、现实中已经存在的,但实际上常常是被(更多被听到、有更过话语权的男性创作者)创造、进而在现实中产生的,比如中国乱世中男性文人/知识分子所期望的有情有义有气节的妓女,又比如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fallen women/失足女性")
缠足/穿高跟鞋/“服美役”/选择成为娼妓的女性是否有主体性的问题:首先,女性需要谋生。女性利用/博弈男权社会的规则让自己作为个体的境况能更好一点当然是一种主体性,也无可厚非。但另一方面,利用规则/game the system本身是对规则的再次确认/reaffirm,不能对于改善女性作为一个群体的境遇起到帮助。
(也是因为这一点,我对“lean in”一直是比较concern的。除了对系统/规则的reaffirm之外,practise规则本身是有performativity上的影响的。我对于人能“出淤泥而不染”、“永保初心”没什么信心。我更相信“预兆性政治/prefigurative politics”:去想像系统规则之外的可能性/alternatives,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practise它们,同时尽可能拒绝or逃避系统规则。除了explicit、断裂式的“革命”,渐进地停止practice旧规则&去practice新规则也是改变世界/让新规则诞生的有效办法。)
三姑六婆 |以美之名:被缚的足与禁锢的腰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3e0830022388040c99e6fcb
三姑六婆 | 危险的愉悦:在娼妓业的杂音中听见讲述干预和想象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3ad2f0503f0021eeb2a5869
三姑六婆 | 缠足和服美役:封建社会尽是祥林嫂吗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359c70fbfb215156f98834e
男性不发表性别议题就当是自己人 女权不发表耽美议题就当是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