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这个社会的人可能也想象不到维持虚荣以外的生活方式,尤其是被资本盘剥殆尽的世界早就只剩下前人制造的垃圾废墟,人没有办法在这个废墟上制造其他梦境。老辈的人,我指的尤其是男人连带他们的妻小,可能尚且舔过几颗勤奋所带来的糖果,但后来者只剩下握着糖衣纸包想象糖的味道,而没有实果的虚荣远比任何东西都在这个时代更容易获得,于是它就替代了长期愿景就成了一切的动力。
为什么会虚荣呢?因为年轻男人把渴望权能的虚荣映射在“拥有美貌女人”的意向里,年轻女人便只好维持和截取美貌的虚荣,这两种虚荣的组合就促成了漂亮崭新的塑料恋情。然而虚荣是一种不叫人吃饱的成瘾物品,不止男人,女人甚至上瘾得更加容易,因为这世界已经被老男人和年轻男人吃空了,女人尤其年轻的女孩早就一无所有。当男人发现到手了的美貌女人仍不爱给出仨瓜俩枣的自己,而是爱她镜子里虚荣的倒影,他要么垂头丧气接受自己从虚荣里败落的真相和无爱的现实,要么无能狂怒的去打破女人的虚荣和维持虚荣的肉身。他殴打他狂怒他自毁,其实都只是他不高兴他得不到他觉得自己该有的玩具。
这好像其实是个很古老很古老的故事,但它一直在演出。以前它在台上演出,大概因为那时候穷苦还不是一种难以接受的事情,它对读过书的城里男人来说是一种士绅对归隐田园的想象,让他们觉得能以土里刨食的姿态让人过一种微小但扎实的生活,而现在,这些都被老男人吃掉了,没有土地也没有这样的想象了,乡村不见了,只剩“下沉市场”了,对穷苦的最后一点漂亮想象消失掉了,年轻男人只剩下幻想自己理应是某个领域的明星,觉得自己该拥有一个女明星,所以这个古老的故事到处都有台子上演。
民科最好的出路不是给研究所写信,而是闯作科幻小说
我没看过三体,不过前段时间忘了在哪里看到网友们对三体新电视剧的讨论,提到其中有科学家因为科学真理而自杀的剧情,不禁觉得好笑,这一看就是只有刘慈欣会编出来的东西。
在我还是中学生的时候,《科幻世界》上刊登过刘的一部短篇《朝闻道》,讲述的故事大概就是:高等文明降临你球,提出以生命为条件换取一个问题的答案,于是科学家们纷纷抛弃世间的一切,登上祭坛一样的高台,获得自己想要的科学真理,随后满足地死去的故事。成年之后我认识了很多读过或者在读研究型学位的朋友(可以说是预备科学家),以及朋友们的导师(可以说是科学家),然而其中没有一个人看起来能出现在刘慈欣的这种故事里;大家都很像俗人(非贬义)。所以这些年,我也不禁怀疑驰名科幻作者刘慈欣是不是在生活中并不熟识任何一个科学工作者。
而且说得再刻薄一点,这种科学家信仰绝对真理而缺乏部分人性的形象,一部分源头可能来自于本来就缺乏部分人性又自视颇高(要在孤岛上把女的先吃了)的刘慈欣本人,另一部分可能来自世纪之交大喇叭拼命宣传的负面形象——法轮功。共产党那几年对法轮功的宣传就是信徒盲信,只认教条,生病不打针不吃药云云,这种宣传在天安门自焚事件时达到顶峰:人真的可以为了信仰而放弃生命。我猜想当时的刘慈欣可能认为,教徒可以为教义去死,那么科学家——作为科学的虔诚信徒——大概也可以为了科学信仰去死。自焚事件大约一年之后,《朝闻道》诞生了。
但我认为,受过完备的现代教育,对科学有认知的人最不会做的事情,就是像信教一样信仰绝对的科学真理。我记得一个正面例子,《死神》虚圈篇里的疯狂科学家之战,萨尔阿波罗以为自己已经研究到了生命科学的顶点,开发了完美的生命,但随即被涅击败,这一段涅的台词非常经典:
“一旦完美,就再没有进步的余地,也没有创造的空间,这代表智慧与才能都将无用武之地了。”
”对于我们科学家来说,完美就是绝望哦。”
很多人觉得漫画是儿童的娱乐,科幻小说是严肃文学,但是你说久保带人和刘慈欣,到底谁更能意识到,科学也许是一门关于怀疑与进取的艺术呢?
@Rwby
是这样的。我看到的现在微博那些蛆头(尤其是冈本们),基本上都是在咀嚼这么几个题材:1,美国坏、日本坏;2,美国在衰落、日本在衰落;3,大国的军队装备很好很棒很牛逼;4,大国的某几个民族工业品牌很好很棒很牛逼。因为这些话题一般人看不懂or接触不到国外的信息。任何涉及到本国日常民生的话题,它们都不太敢碰,或者一碰就翻车。
胖猫事件大致有三种解读:1、舆论操弄(4.11胖猫自杀-5.1梅大高速塌方-5.2胖猫事件以要素俱全各方当事人全员参与各路媒体整齐下场的史上最盛大阵容冲上热搜,特别是对比铁链女事件的发酵过程,教科书式地说明了“压不住”的真实舆情与公权力有意为之的舆情之间的区别);2、当代年轻人生存空间的逼仄、心理的压抑以及对于亲密关系的畸形理解;3、蛇蝎女VS纯爱男。很明显,这三个角度重要性依次递减,含蛆量依次递增。特别有意思的是选项2,按理说,微博上很多立场比较中性的情感/心理博主,是可以在这个“流量富矿”里狠狠输出一波的。然而诡异的是,在这个主题极具争议物料极其丰富陈述角度多元热度居高不下的话题上,最中立的选项2实际可见的内容并不算多(也就是说,它并不是因为自身的话题性和物料丰富成为热搜的),这就更说明“舆论操弄”才是这个事件热度之所以如此之高的本质了。
失去新闻以后,中国的事总是散发着一种诡秘而无法参透的气氛,当然真要去剖析,你心里一定有一个万般皆准的答案,因为它的基础就是这样一个诡秘的国家,好似发生什么都不再奇怪,没有任何下限。
但长江大桥上摆满了人们因同情而甘愿购买的“外卖贡品”,为了一个传闻中谈恋爱自杀、给女友转账51万,生死未卜的男人,供奉其为“纯爱战神”,并且持续热闹了好几天,盖过了女性遭受性剥削、山体滑坡导致数十人受难的新闻,还是让人感觉到震撼与荒谬。
其实我心里知道,只要不去谈论它,不再增加它作为议题的权重,只要多一个人这样做,也许就不会造成这样恐怖的滚雪球场景,导致越发难以收场,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但是它的污染性太强了,这种群体性癔症,我们已经用历史证明过,它的辐射范围可以持续十年以上,然后在未来间歇性爆发——或许这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昨日书 |《世界是一部巨大的寡妇文学》
https://matters.town/@Terminus/594400-世界是一部巨大的寡妇文学-bafybeicbgq2zdd4bvhtfdnydbwde4um4iwgukkru4pekwk6r27mdft36dm
这就是我一直以来的观点:被贱嘴高华们嘲讽的“村网通”、“没文化的底层人上网”,恰恰是击破极权的机会。只要普通人可以在网络舆论中,说出和交流他们的真实生活(不管这真实生活多么微小、平凡、晦暗),极权政府的谎言宣传就无法维系。正如微博上有明白人所指出的:在这个国,任何真实的存在,都是反动的。
毛时代可以成功地树立雷锋这种虚假的道德偶像,那是因为,和雷锋处于相同生活环境的大头兵们,并没有在公共舆论中发言的机会,没法讲出他们的真实生存状态,也就没法让公众知道,雷锋的事迹有多少谎言。
然而,当今却没可能成功树立起一个“大学生脱长衫卖烧饼发家致富”的虚假偶像,原因很简单:因为那些真正在卖烧饼的穷人,他们也能上网了。他们就可以向公众说出来,“卖烧饼年收入百万”纯属放屁。
https://www.rfa.org/mandarin/yataibaodao/jingmao/ql-05032024043051.html
以大多数家长的管理水平之低劣,所谓管理,只是在出事时候的面子上过得去,有搪塞的理由,有个挡箭牌。否则就会落入“无所作为”“放任不管”的批评之中。
这种所谓管理,不过是转嫁责任、甩锅的手段,把本该是管理者的责任,转嫁给当事人。“你看,管也管了,但还是出事了,显然是对方的问题。”
但这些批评之人恰恰忽略了,糟糕的管理可能带来的问题和伤害更大。
管理不是“有”和“无”的区别,是“好”和“糟糕”的区别。而糟糕的管理者和批评者,仅能认识到前者,而认识不到后者。只看有无,恰恰无视了这二者可能都是糟糕的管理。
管理不是在按开关,一开一关,要么有要么无。而是在调节秤上的砝码,不断进行调节移动,以致平衡。
就像给一杯水。不给可能很糟糕,给了可能也很糟糕,因为水温可能100度,根本没法喝。
所以不能只是给水了事,而不管水温高低。给100度的水和不给水,都很糟糕。
甚至有的时候给的都不是水。需要的是水,而给的是硫酸,是砒霜。
“一管就死,一放就乱”,正是如此。在于管理水平低下。它不是管与不管的差别,而是管理水平高低的差别。
再次重复,管理不是“有”和“无”的区别,是“好”和“糟糕”的区别。
众所周知的霓虹热血少年漫里的#厌女 特色不完全列表:
1.过于夸张的巨乳角色
2.衬托巨乳的贫胸角色
3.贫胸会羡慕巨乳
4.毫无必要的过于裸露的服装
5.“胸大无脑”或花瓶到几乎惹所有人讨厌的女性角色
6.男主会和胸大的那个在一起
7.毫无意义的性骚扰片段,包括但不仅限于掀裙子、偷窥甚至袭胸
8.分镜特意留给女性角色的胸、屁股和腿,不知道的以为插了一帧黄漫进来
9.女性角色坠入爱河后会失去大脑,meanwhile男性角色坠入爱河后会叠满buff变成打遍天下无敌手的超级赛亚人
总结:
99.9999%的男作者从来不知道女性是什么样的,总之不是人样。
男性不发表性别议题就当是自己人 女权不发表耽美议题就当是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