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新一轮财税改革。
(前面的废话)
“现代化”绝对是中国现在最核心的国家焦虑。病征是偶然回老家打开古董一般的电视,央视卖不出去的广告时段播放鸡肋的“公益广告”居然在不知所云地歌颂“中国式现代化”(前三个字多么有趣地消解了后三个字,它俩的并列像是拔河,力往两头发,多么搞笑)。作为官方的公关公司,给正主打广告没法收钱所以是公益吗哈哈哈。另外,我没记错的话这个词在春晚也出现过。别看春晚是节庆的娱乐节目,它是一个覆盖最大公约数的大喇叭。所以各种土味节目中突然出现一个书面语,刻意地宣告着此地无银三百两式的声明。
另外随便翻看那些主流学术期刊目录,哇塞现象级的学者一起在各个细分学科,甚至STEM学科纯科学的某个栏目都留给中国细分行业现代化的命题作文。
最近,那么多被设置的议题外,真正重要的话题是新一轮财税改革。“如果说中国上一轮财税改革尤其是94年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目标的”分税制改革拉开了改革开放高速发展的序幕,那这一轮改革的目标是致力于【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我个人的解读,是稳固治理者的位置。财税是一个国家的关键,因为财税的设计关乎“治权”,是国家治理的切入点。我用一个不恰当的、有失严谨的比喻来说,即政府作为国家暴力【合法地】“经营“、"运营”一个国家,是通过财税完成的。这里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合法性“,第二个就比喻成所谓的”运营业绩“,即收到财税调节后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家从经济活动中汲取资源的能力,税收征收的合理性,在中国涉及到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以及财政支出即政府开销的合理性和效率等等方面,太多了没法展开)。
这个“现代化”的焦虑就来自于一个相当惨烈的事实,中国并没有实现现代化,不然财税改革也不会设置这个目标了。其中前一部分,合法性的那一部分,说得更那啥一点就是,相比较于选举民主国家,咱亲爱的政府没能在现代政治的框架下论证自己执政的合法性……对照地看,西方17、18世纪启蒙运动,资产阶级与国王抗争,争的就是国家税收的权利。随着西方现代资产阶级民主化,“无代表就不征税”的思想确立了英国以及后来大部分西方税法的原则。民主原则适用于税法原则,这是现代国家政权“合法地”征税的来源。因此,民主制度与西方财税制度二者是紧扣在一起的。
但是,从“打土豪分田地”到今天”倒查税收30年”哈哈哈我不说了。
另一部分,就是财政设计是否有效合理,能体现出政府治理能力的问题。这一部分涉及在事权和政府支出责任等等。中国当下最大的矛盾在于土地财政退潮后政府找不出汲取经济发展的资源的替代性方案。除此之外中央和地方税权事权治权等各种类型的分配(和冲突)、以及政府怎么不为了取更多的蛋,把下金蛋的鹅给杀了了问题(鼓励激励企业发展的问题)。
这里有一点特别有趣,财新刚发表的封面讲财税改革,文章一小节开头是“倒着写的”(这里没有指责文章的意思,不这么写都没法写,记者老师真的只能无可奈何巧于心技):“尽管与企业和纳税人的实际感受有所背离,但近年来,结构性减税降费一直是中国税制改革的主基调。”哈哈哈。至于原因,财新写得很官方,说感受相反的原因是“增值税试点推开之后效率提升,大数据云计算让税收日趋严格”。
这里我粗暴解释一下:税有两部分,税基和税率。大白话说,税基是对多少单位的项目征税、税率是每单个项目征税的比例。中国的特点其实是低税基高税率,高低标准先不纠结了。但是我知道的实际情况是,经济发展好的时候,企业收入多,但报税账目上少报一些,税就交得少。另外很多个人、个体户,就不交税了。因为税率高,所以很多所谓隐形的、灰色的逃税漏税不交税普遍存在。现在能,是强力扩大税基,但是小规模降税率……然后政府说降税,但实际情况是”降税率加税基“。
这里和个人最相关的就是个人所得税改革方向。以前的分类计税变成综合计税。以我自己为例,已经发生的变化是,本职工作之外,side line稿费也要交税。财新的报道原话是:【个税改革的方向是扩大综合征收范围】。然后居然说”个税调节不明显,原因是中国对个人的股息分红、股权财产转让收入的个税税率较低甚至免征,存在【劳动重税、资本轻税】的情况“,这一句话的角度显然是从上位者角度发出的。从个人劳动者来讲,我当然不会因为写稿要征税就不写稿了,不过我的收入更少了!对普通人而言,通过用劳动挣钱更难,就是因为税基扩大,被征了更多的税。
然后其他专家学者给一些空话套话的不痛不痒的意见,呵呵。在养老金方面,我只觉得原来国家税务总局许善达说了一些人话。他说中国财政补贴养老金统筹账户的钱,不合理,因为低收入群体受益,高收入群体同样受益(甚至更高,每次按照百分比涨钱,农民涨几块,高干涨小一千,呵呵)。而财政补贴应该给前者。于是他提出改革为三支柱体系分类,政府只承担最低养老金保障,有针对性对社会最底层的提供社会安全网的意思。(我的财税入门读物是许善达的《中国财税研究》,少见的我有好感的体制内官员学者,尤其是退休之后保有节操的……)
财税改革的其他方面,我认为比较重要的是所谓盘活“国有资源”的话题。以前卖地嘛,土地财政就可以了,现在卖各种国有资产的经营权。合肥模式,想让地方政府做大投资方,嗯,那怎么不说南京踩的坑——投资也有投没了的。从财税的角度,问题是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分配和支出责任的分配,打江山坐江山,江河湖海土地的治理归谁管?但是这一层关系背后核心还是有左右路线、公私之争的矛盾(政府购买服务和外包的模式已经被证明很有问题)。哎,西方学者的“地方自由主义”也好、中国学者的“部分行政垄断+国内外市场逐低竞争+一类市场化”框架……
反正,我感觉这个国家在黑暗的中世纪里摸索,要吃的苦一口都不会少,抵达现代化没有捷径。
医生遭遇电信诈骗去报案,结果是,卫生局对她所在的医院罚款,医院对她本人罚款。
如此荒唐的“社会治理”,背后的原因也不难想象:大概率是,“减少电信诈骗发案率”被设置成了体制的KPI,谁家地盘上出了电信诈骗就罚谁。
这件荒唐事,又让我想到汉武帝时代的“沈命法”:
武帝后期,朝廷为了穷兵黩武,而大肆搜刮民间财富,导致各地盗贼多发。于是朝廷颁布了极其严苛的法令:哪里出了强盗团伙而不能全部逮捕归案,郡守及以下各级官吏都杀头!
这个法令一出台,各地的社会治安马上就坏到了极点,强盗比先前多了好几倍。
强盗们的美好生活来了。他们发现,大汉朝的各级地方官员,几乎都自觉自愿地成了他们的保护伞。
各地有了盗案,再也不敢上报,因为上报就意味着,上头会下发督捕数额,打卡KPI,达不到KPI就得掉脑袋。
可是,朝廷一来不肯少征税,缓解下官逼民反;二来也不肯给地方提供军力支援,帮助他们捕杀盗贼。
盗贼数量没可能减少,地方的捕盗能力也没可能增加,这种状态下,还靠行政命令要求提高工作业绩,后果只能是:
——逼着各级官吏开动脑筋,在正事办不成也没法办成的状态下,怎么把KPI刷了,让自己在上级那里过关。
而在这过程中,真需要政府提供服务的小民百姓,当然又被口胡了一遍。
@TCMZ @taketheredpill
确实是。有些童年不幸的父母,是真的会嫉妒乃至憎恨自己的孩子,拥有自己小时候没有的东西。
举个例子:很多5060后的母亲,特别憎恶女儿化妆和穿漂亮衣服,甚至可能对女儿进行很刻毒的荡妇羞辱。原因是:她们自己的少女时代,是粗粝、劳苦,不被允许化妆打扮的。
我发现,你国“新闻报道”已经形成了一种天杀的惯例:对那些可能涉及到社会和体制问题的不幸事件,绝不报道死难者的姓名。
正如刚刚发生的河南冷藏车事件,那八位惨死的农村妇女,没有任何一篇报道提到过,她们之中任何一个人的真实姓名,都是“XX村村民”、“X姓女士”这样含糊其辞的表达。
再往前,梅州公路塌陷事件中,那五十多条人命,也没有任何一个死难者,被公众知晓了其真实姓名。
一个有姓名、在身份上有区分度的人(哪怕这姓名是个化名符号),才能让公众产生深刻印象,进而长久地记住这一事件。正如郑州地铁水灾惨案中的“妞妞爸”,和徐州人口贩卖案件中的“铁链女”。
而如果这个“有名字”的死难者并不存在,死难者只是一堆面目模糊的数字,那么,事件本身就会很快失去关注度,被人遗忘。
这是一种非常精明恶毒的宣传考量:如果不能完全封锁消息,把不幸事件描述为“不存在的谣言”,那么,至少可以用这种手段,大大降低,公众对死难者的关切同情。
情绪丰富、敏感的人群,最重要的不是压抑自己的天赋,而是提高主意识的处理能力,享受自己的敏感给自己带来的如同开第三只眼睛的buff。你会是那个最早发现事情不对的人,你会是那个最早闻到危险的人,你会是那个掌握群体动态的人,你会是那个掌握事情发展主动权的人
时代变了,大家都得调整心态,比如对服务的期待。这背后不只是“戾气”的问题,而是整个商业模式都不一样了。比如最近两个新闻,一个是manner咖啡店员与顾客的冲突,另一个是北京的特惠快车不开空调。其实你应该反过来想,这才应该是常态啊。反倒是以前那种“价格低服务好”(这是粉红们心心念念的相对于西方国家的最重要的优势之一),会不会本来就是只属于某个特定环境下的特例呢?有没有可能,西方国家那种优质服务不是一般人负担得起的情况才是常态,而我们连所谓的吃苦耐劳低人权优势也是错觉呢?进一步想,我们是什么时候对这些低价优质服务习以为常的?是不是互联网企业扎堆准备在纳斯达克敲钟的那段时间?他们是靠什么维持这种幻觉的?是不是靠国际资本对中国未来的认同和投入?也就是说,这种真金白银price in中国未来的估值,不管是反映在真实收入里还是给员工画的大饼里,总之我们以前得到的服务是有这份溢价的。回到manner这个例子,一个连锁咖啡店的员工,当然可以精确到说八分钟就是八分钟不会拖到十分钟,可是这种程度的服务得是什么价?服务人员背后得是多高的心气儿?这种心气儿,只可能出现在一个以纳斯达克敲钟为目的的始创团队(以前被他们的大饼激励到的周边员工)身上,你指望一个每小时挣二十来块钱的店员?那就真是想瞎了心了。总之,我都不说什么别把底层逼急了之类的最极端的情况,反正对于服务质量,以后大家就凑合凑合得了,反正咱们几千年的传统优势也并不是低价高质勤劳朴实,而是特别擅长瞎几把过。
男性不发表性别议题就当是自己人 女权不发表耽美议题就当是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