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友说80后就是现在飘红的性别比黑手我深以为然。30.40.50后们生育时没计划生育,而且那些鉴性别和堕胎高科技没出现,说难听话避孕都不普及,所以有心无力,又是难得的战后和平,基本都是盲生且生几个养几个,使得60.70后的性别比可能是大陆空前绝后数字最漂亮的一代,又叠加计划生育,女人大规模参与社会劳动,所以才能造就80.90.00这三十年女人积极向上的势头。
至于中国变态的性别屠杀传统的形成原因,我想了很久,说白了很简单就是用脚投票。当然有武则天、杨贵妃这种创造了“不重生男重生女”的例外,但她俩说白了靠的还是男人。当你生了女儿就是要比生个男孩吃大亏,这个女儿作为人口注定要流失掉且养育成本都收不回来,要被不当人看,还被她丈夫和夫家占尽便宜和吸血的时候,损失和风险已经形成了。
人是极其厌恶损失的,与其等一个中彩票般女儿出息发达的极低概率,不如选一个包占便宜不吃亏的男孩……这就是中国绝大部分人“重男轻女”认知的底层逻辑,什么男人是香火,男人力气大能耕田打仗都是借口!哎,说实在话,确实文明凹地,因为他们对损失的厌恶还能盖过对女儿至亲血脉生命的尊重和怜惜,细思极恐!
一个忠告:想学什么语言就赶紧学,别被“我英语没学好”绊住,英语没学好纯粹是老中应试教育不行,和自学外语一点关系都没有。而且越是尽早开始自学,就越知道如何学习对自己而言才是效果最佳的,自学外语过程中的感悟还可以反哺英语学习。
真的只有自学过才知道应试教育有多效率低下有多折磨身心。在辅助工具超多的情况下,自学真的是最优解。不同教材、各类app、播客、油管,随便挑都比应试教育只会照本宣读的老师强。(好老师当然有,但遇到好老师要有钱和好运气,自学甚至不需要花钱。)
- - -
讲个鬼故事:我的西语词汇量要超过英语了……
我的英语词汇量停留在高考大纲3500再往上加个几百,大概3800。(为什么知道得这么清楚?因为我用了象友推荐的用英语学英语的 #WordUp ,前几年闲来无事把单词一个个过了一遍。)如果我在国内读大学,应试教育的程度应该也会随之提升到四六级,但我没有,所以应试教育的水平停留在了高中。这些英语词汇量就是非常应试的词汇量,后果是给我一张高考卷也许我能做,给我一篇正儿八经的英语文章我就开始晕字。
这几天也闲来无事把 #西语助手 的专八词库过了一遍,把比较熟悉的词都去掉了,也算为新年学新词做准备。结果词库7600多个词里我认识3100多,这还没算上知道/能猜到意思但语境和用法不熟悉的词。而我的西语词汇量不是应试词汇量,所以使用起来体感舒适,就算一篇西语文章的生词比同一篇的英语多,我读起来也比英语顺畅。最重要的是西语本身就没那么多通货膨胀的词,wiktionary的西语词条934.000+,英语词条8.259.000+,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太恐怖了。
学生时代十几年如一日地努力学英语,效果不如断断续续自学西语两三年。
什么狗屎啊,老中你赔我青春!要是我从小所有语言都自学现在怎么说也得是个熟练的多语人了。
【跨年夜摆摊售卖气球 有人一晚收入持平月薪】 #成都跨年夜有人卖气球收入6523元 伴随着2025年的钟声敲响,在成都双子塔下欢呼的人群,放飞了手中写着新年愿望的气球,张雨霏也清理好摊位上的东西准备归家,拿出账单这一晚售卖气球的收入6523元,已和她一个月的工资持平。“我提供马克笔写新年愿望,还
2025年来了,新年快乐。
在今天我觉得还是搜集一下那些2025年即将实行的法律法规,管中窥豹,也许能看明白2025年是个什么情况。
2025年1月1日,国务院关于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的办法正式实行。男性职工从六十岁延迟至六十三岁,女性职工从五十五岁延迟至五十八岁。
此外,职工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最低缴费年限上调至二十年,每年调高六个月。
大中型客货车准驾年龄延长至六十三岁,自2025年1月1日起实施
2025年6月1日,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实行,新法在留置之外增加强制到案、责令候查、管护三项措施,还将留置的法定最长时限由过去的六个月延长为特殊情形下的十四个月。
中国2025年还将通过一些新的法律法规,比如《反洗钱法》、《学前教育法》等,但那些我目前还看不出有什么特别重要的值得关注的地方。
我认为值得关注的还有:
2025年1月2日美国决定限制半导体和AI等对华投资,除了出口管制之外,这回连投资也在管制之列。相关的新闻报道明确指出这是为了防止有可能用于军事的尖端技术通过民间投资流入中国。
大家保重。
#每日空谈误国
何止牛郎织女,梁祝我都觉得恐怖,梁山伯若是真的爱祝英台怎么可能主动打开坟墓让她为自己赴死?
斗鱼式悲剧:女孩在涉世未深的时候被家庭社会合力压迫,爱情成了唯一的情绪价值与自由,自己以为找到了救赎于是放弃了人生的主动权,终归还是为另一个(虽然是自己所选的)男人所用,为父权做了嫁衣。从这个角度看虽然斗鱼和泰坦尼克号同样是“富家女爱上穷小子”的故事,但在探寻自我的核心上截然相反,因此结局也是两种走向。
梁祝在我幼年的印象里就一直是个黑暗童话,就像让少女不断跳舞致死的红舞鞋,带走全村孩子的花衣魔笛手。从梁山伯张开坟墓迎她进来那刻,祝英台所谓的“殉情”就是被害被蛊,可这个故事一千多年来从来都是被磕生磕死,不容置疑,只因为“她自愿”。
古典文学戏曲里我确实没见过哪个男的为女的殉(见过的可以告知一下),只有男的才配被殉,男人也只殉男人,比如屈原,为女的连贾宝玉都不殉。可怎么到祝英台想死老天爷就那么激动那么配合,亲自下场显灵,生怕她不敢死死不了,一路开绿灯。
算了,女的问一句“我配拥有一杯咖啡吗”都属于大逆不道,连林黛玉都不配还有啥可说的。
越是时局不稳百业萧条,越要给公务人员加薪,绝不能轻易炒掉任何一名吃财政饭的邮递员或图书管理员。这是中国三千年历史留下的最深刻的历史教训。
我现在越来越不想要奇迹。我想要平等自由的社会框架,可靠的法律制度,活跃的文化生活,清晰的福利体系,能大声争取政治权力和参与的机会,柔软而流动的自我,真实存在的他人,接纳变化的空间。我想要明亮温柔的交往和大方的相处,给予每个人表达的广场,倾听和理解在互相塑造的主体间性,适合生物而非人类栖居的乐园。我想要人可以保留好奇心和想象力,勇气和可爱之处的社会。我想要容纳脆弱不安的政治。我从不渴望全知全能的神明,现在也不再想象高于任何个人的存在。当我们将眼光从神明身上挪开,而真挚地凝视另一个同样灵魂颤抖的人类的时候,某种新的神明就在诞生。某个新的我和你就在诞生。我现在喜欢诞生,喜欢政治,喜欢不厌其烦地又坦然地说与真善美有关的一切。
我一直都能感觉到,你国局域网粪坑里,现在还能活跃的那些“历史博主”、“文化博主”、“考古博主”,绝大多数都很坏,非常坏,含屎量比微博全母教大蛆们只高不低。因为圣质如初所推动的旨在吹捧皇权的“复兴传统文化”,已经成为这些玩意的流量密码乃至带货招牌,所以它们对当局的依附,在当局不干人事时候的助纣为虐,往往还超过那些名声在外的微博名蛆;而因为它们的那点历史文化“知识”,它们作起恶来就更有欺骗性。
我还没忘了,前几年因为颜真卿字帖送日本展览的事,微博一票“历史博主”、“文化博主”、“考古博主”跳着脚拍着屁股地骂,给自己圈到不少蠢粉脏流量;没过多久,洛阳出了当地政府搞地产开发,破坏司马光独乐园遗址的烂事,那些自称热爱传统文化的玩意,一个个安静如鸡,连个屁也没敢放。
@Jiugefan1111
我也有这个感觉。觉得现在的你国已经完全进入了“君视臣如土芥,臣视君如寇仇”的阶段,只剩下最后一层窗户纸还没戳穿。
我记得过去微博有一篇很震撼的文章,就是写作者和她妈妈的对话,她妈妈声嘶力竭,说我苦心供你读大学,你怎么上了有钱人的当,要来搞人文社科云云。
那个妈妈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这么说了,反正在文中特别悲凉、特别惨绝人寰地,像一个左派烈士。当时我也愣了,觉得好像是在理的,有钱人的孩子读商科读金融,管理世界的财富去了,穷人的孩子迷上了人文社科,到头来累出一身穷病。
但我转念一想,这有点太怪了,这是真的吗,我不知道。但这个“妈妈”怪得让我有点不想面对,这不是我妈妈,我没法和大家一起进入这个叙事。
现在回想,这个“妈妈”和“女儿”(作者)的贫穷、孤弱形象,不就是目前在知识精英中流行的那种情感文化吗,“自由主义者不再相信现行的政治,而只是 ‘见证痛苦’,对痛苦、懦弱和脆弱的崇拜已经成为当代自由主义身份政治的核心,”当有人营造了这种形象,再抛出点什么的时候,它都会是合情合理的。
男性不发表性别议题就当是自己人 女权不发表耽美议题就当是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