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纪|一个尘肺病诗人之死》
很多男人攻击女性主义者的言论是“女的过的比我轻闲/幸福”,但他们没看到无论在哪个行业女性的工作/学习压力最少是大于等于男性的。比如最“看似公平”的读书时期,女性会面临更多的性骚扰、容貌身材焦虑,会更容易被家庭忽视(重男轻女的家庭会将资源倾斜男性)被老师打压(女生不擅长理科/男生后劲大等),会更容易向下堕落(早恋结婚生子),同时每个月一次的月经也会影响学业。
工作更不用说了。但是男性的比较是很偷梁换柱的:他们用男外卖员对比女网红,得出男人更辛苦、男人被女权pua的言论。殊不知对比的对象应该是:男外卖员vs女外卖员,男网红vs女网红。这样一看就会发现男性永远占据更大优势。
即使是在incel最喜欢搬出来时的性工作者行业,男性都有远超女性工作者的优势。从生理结构来看,男性工作者患性病概率更低,对身体损害更小。同时更不容易遭遇危险(女性性工作者在犯罪片中总是高风险受害者)。男性所谓的“女人卖逼躺下就能赚钱”完全是无稽之谈,其背后是自己在这个行业无法赚到钱的嫉妒与愤怒。而他们赚不到钱是因为女性并不像男性一样渴求性到饥不择食,猪出来卖没人买,他们在这个行业没有竞争力产生的巨大落差罢了。
每个看似过的非常好的女人,都比和她同阶层同行业的男性面临更大的压力,遭到更多的打击和质疑,也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女性请记住,男性也请明白。
当然毛象人都晓得,我写下来也不过是为了提醒我自己罢了。
@Bunnyb
举双手赞成。我也特别讨厌你国魔改名著的时候,顺便还要踩原作一脚。这个贱毛病在近几年的魔改古人作品时,特别普遍:把古人作品那些超越时代的光彩,视为“三观不正”;反手把原作的内涵掏空,塞进属于这个时代的虚伪与奴性,然后自称“超越古人”。这个贱毛病在梦华录魔改救风尘的时候就已经出现,某黑眼圈哪吒就更明显。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fEXbAuzKPk
看完 #柴静 对 #薄熙来 和 #王立军 打黑案的回顾,除了震撼还是震撼
忘了是什么时候,是2018年修宪移除任期限制以后吗,我记得推上有条推文,大致意思是:
在另一个平行宇宙,丝国人在薄熙来统治下感叹着如果当初是习近平上台就好了
柴静节目里对薄熙来人生经历几笔带过,却让人仿佛看到了另一个习近平——一样的出身红色贵族,一样的父亲在文革中被迫害,也一样的在他们自己登台后使用着毛泽东和文革那一套的统治手腕
除此之外节目更让人震撼的是柴静对旧节目的回顾、对司法体制和分权制衡的坚定信仰,看到那种纯粹的信仰存在在丝国的司法污淖里,仿佛看到有人从地震的断壁残垣下救出了一只活着的小狗一样,感觉绝望被驱赶着褪后了一线
其实很不爽女博主也附和着写一堆鼓吹女性力量的假影评,不过女性kol的影响力向来不会比男的大,谅解一下算了。
那些个吃流量饭的男的才真是好笑,平常你爱国来我反贼打得不亦乐乎,面对资方的大红包突然就统一战线夸起来了,搞不搞笑。
这些天刷到不少议论,封神最恶心的当属邓婵玉一个大将军被性骚扰也不知道杀个把人出气;射雕是全面的烂加上个肖战;唐探大过年的又搞起华人被外国欺负我们要牢记使命那一套了,演一演家国情怀就简简单单把平常跟风骂他的人给迷倒了(说到这真好笑,跟风喜欢也就算了,对陈思诚还能假恨真爱是干嘛,想不通,好恶心);还有哪吒,本来觉得动画电影在春节档拿第一挺不错的,结果发现它才是集爹味之大成,屎尿屁有,捧男辱女有,消费女角色有,政治隐射竟然也有,那个仿照美国画的玉牌真给我恶心坏了。
最讨厌的是还要把原作斥为糟粕,西游记、封神演义、上美哪吒、哪吒传奇全抄了个遍然后你说原著是糟粕,我问问你,哪一部对你来说不是原著?你个三流网文写手到处抄袭赚够钱了现在抖起来了。辩解的人就说那封神演义的哪吒就是坏人啊,他剔骨还父也不是反父权是为了保护父母啊。搞笑,西游记才是真原著,人家第一个完善了李哪吒的民间传说,说的是李靖知道他闯祸后要杀他,他才愤而自杀,到饺子这就不是反父权了。大银幕上不能演剔骨还父?上美怎么就做出来了还上映了?怕通不过审核是一回事,觉得这个画面不合适是另一回事。陈塘关尸山血海你都做出来了,还怕区区自刎吓到小朋友?
国内教育其实是不教人培养个人目标的。也就是说,大部分中国人,对于生活其实是没有热情的,没有个人理想。这个理想不是我们小时候的理想教育的那种理想,而是更真实的,一个人就是愿意这样过一辈子的那种追求。
有追求的人整体上是被排斥的,不论你追求的那个东西到底是什么。
这个逻辑链很简单。因为大部分人都没有个人目标,所以就简单地接受了社会的要求,一切都要换算成名与利,只是简单的数学题。婚姻爱情,工作事业。既然本来就没有长远的高级诉求,当然只能看到眼前的蝇头小利。
所以没人在乎一个人在一件事情上究竟做得多么好,如果得到了合适的机会,这样的一个人有可能产生多大的价值。人们只关心,我能有什么好处?
#观察
所谓受害者对支配者的关心和想象,指的不止是那些政治明星,而是更宽泛的阶层,譬如说,警察。
大多数人在想到警察时,仍然主要觉得他们是打击犯罪的人。但几代的警察社会学家都指出,警察只有很小一部分涉及刑事执法,大部分工作是关于执行法规,——科学地运用武力威胁以协助解决行政管理问题。警察就是带武器的官僚,他们把暴力威胁带入了那些原本与暴力无关的情境中。
为什么我们会搞不清警察的实际工作?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在过去的流行文化、影视作品里,警察几乎成了想象性认同所痴迷的对象。
Jim Cooper 成为社会学家之前,曾是洛杉矶警官。他观察到,绝大多数遭到警察的殴打或虐待的人,最后都被证明是无辜的。「警察不揍窃贼」。原因很简单:最有可能激起警察暴力反应的一件事,就是挑战他们「定义局势」的权利。最容易招致殴打的就是「顶嘴」,那意味着挑战了警察应用某条行政规则做出的自由裁决。
官僚暴力的头等要务是攻击那些力主其他纲要或力持其他解释的人。如果你接受皮亚杰对成熟智力的著名定义,即有能力协调多个视角,你就会明白,官僚权力在化身暴力的那一刻,便成了一种不折不扣的婴儿式愚蠢。
--《规则的悖论》
79年出品的老电影《哪吒闹海》,被当代人理解为亲子关系纠结。其实,这是一种基于时代的误读。联系这电影出品的时代背景,可以窥知,它的真实用意,根本不是亲子关系问题,而是:展现文革时代,极权迫害对家庭亲情关系的戕害。
很多人都对哪吒自刎时那句经典台词“你的骨肉,我还给你。我不连累你”印象深刻,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重点,不在于前半句“你的骨肉,我还给你”,而在于后半句的“我不连累你”。
这就是当代文艺史上著名的“伤痕”主题,在文革之后数年内出现的各种文学影视之中,非常普遍。几乎涵盖了文革以后,家庭亲情题材的绝大部分。
它的情节通常都是:某人遭受到非正义的权力的迫害,他的亲友因为担心受到连累,而不得不与他断绝关系,乃至于落井下石。
PS:卢新华的《伤痕》小说本身,正是这一主题(母亲被打成“反革命”,女儿与其“划清界限”,断绝关系。直到母亲被宣布“平反”,女儿回来认母,母亲已经去世,留下终身遗憾)。
为什么国人不得不对那些被宣布为“黑五类”、“国家敌人”的亲属“划清界限”,离婚、断绝关系?这并不是你国人的国民性格外坏,而是因为,极权制度下的社会管制系统,可以合理合法地给一个“坏人家属”造成最大的伤害。我们的上一辈人都知道,如果你有一个“黑五类”亲属,意味着:你可能会被调到工作条件更糟糕的岗位,可能会被赶到边远的乡村,你的孩子可能因此失去受教育的机会,甚至,你们全家可以被合理合法地公开毒打侮辱。
我再举一个例子,就是84年的越剧影片《五女拜寿》。父亲做着朝廷高官的时候,女儿女婿们拜寿送礼亲情融融;当父亲遭到奸臣迫害,丢官罢职,流落街头,女儿女婿要么畏祸不敢收留,要么干脆落井下石、出卖亲人。
@Tuilindo
我又想到贫困户因为被查出有两万元存款(这很可能是这个五十五岁的中老年穷光棍,给自己攒的一点点办后事的钱),被取消扶贫款,愤怒之下持刀杀死女网格员。这个国每天都有无数姓赵不姓赵的贪官,在几亿几亿地大把扒钱;而你国却如此精准地死盯着每一个穷人,看他们配不配领到那每个月百来块钱的救济款。对自己的国民苛薄恶毒如此,这国不亡,才是没有天理。
接这个话题:
自从教育部要求大学进行困难生认定工作的时候增加“民主评议”环节,国内高校出过各式各样的丑事,比如让学生上台放PPT证明自己家有多穷。国内所谓的“民主”,基本上是指群众围观某个人的生活以及广场批斗。
后来因为引发的矛盾太大,现在大多高校改为暗中观察。辅导员、班主任(如果有的话)必须把班上的部分学生列入民主测评员名单,专门负责观察困难生。测评员学生要在困难生的申请表的民主测评栏签名。
去年我在毛象讲这件事,有人来反驳我,认为这样做没错,这是为了确保补助金给真正有需要的人。
哈,多么道貌岸然的说辞!
实际上这种做法只助长了同学之间的秘密监视和告密,甚至学生之间的贿赂。测评员向困难生勒索部分补助金的事,不是没有发生过。
我的意见是,根本应该取消贫困生认定和补助,给每个在校生都发几百元/月的生活费,不分贫富——就像发达国家的中小学免费午餐一样。
这点钱,高干病房的费用随便省一点残羹冷炙出来,就有了。
把你们关注在校学生吃穿用度的精力,用来监督官员的收入以及财产公开吧。
#不吐不快 陈思诚,中国电影史上最会投机的导演,没有之一。想卖给观众什么全都都露骨的刻在脸上,只要摸清其套路每个片子都能很快锁凶。
比如《消失的她》卖女性话题,凶手就必须是丈夫。《唐探1900》卖反美民族情绪,结合“排华法案”“跨国恋”“开膛破肚”,凶手的身份动机杀人手法简直毫无悬念。
东京探案篇就欲卖反日情绪而不得。从消失的她开始,他的造势手段就越发成熟,比如今年的唐探,所有人物的设定,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字,每一分每一秒,都在精准的契合历史课本与爱国大蛆,贩卖那些营销过千百万次的民族情绪,而且成功的激起了我的愤怒,他大爷的这些我要花钱翻墙出来躲的东西,居然让我在人情世故的裹挟下买来看!狗日的陈思诚,赔我钱赔我时间!
创作都不“夹带私货”那就只是在纯粹的投机。学会藏好凶手前,先藏好自己那副名利钱权一个都不像落下的贪婪嘴脸吧。
听完讲座的感受:无论是冷静期还是第一次不判离的各种离婚门槛设置,主要为了不让那些容易发疯的男的发疯,或者让他们就算发疯也就在家里发疯。
无语,女性是真*人肉沙包。
贺欣老师提到的一个非常反直觉的离婚诉讼案件点是,作为法定判决离婚的家暴行为,女方提出男方家暴的事实之后不仅不会被考虑,反而会提高女方想要通过法院诉讼离婚的难度。
因为制度限制,法官更多考虑结案率、(各种意义上的)不出事,包括自己人身安全不出事。而当事人袭击法官的事件,80%(具体概率见视频)左右是由于男性当事人对“法官导致自己家破人亡”的报复。因此当男性有严重的暴力倾向的时候,为了安抚男性,女性想要的离婚判决会更难。而当法官出于自身体验和思考等各种原因做出公正判决时,反而会给自己带来种种麻烦。包括但不限于:增加一件发回重审的案件不利于考核、由于当事人发疯而被内部调查等等。
很多时候普通人不懂法律理论、不看法律研究也拿不到什么真实数据,但他们会看到自己身边人的各种现实。最终汇聚成一句简单的“难道钱掉在地上我不知道捡吗?”
男的来到新的国家,很快就能意识到自己要做什么,而且直接去做了。是因为他很厉害吗。不是啊,只是因为他有一个能全力支持他的家庭而已,他说什么就是什么。你也可以跟我说,是要以养老为代价的。那我就想问你了,有哪一个女生是不用养老的?女生也不要相信说,我爸妈说不要我养老,你就老老实实不花他们的钱,他们要你的地方还多着呢,你有哥哥弟弟也是一样的。
男性不发表性别议题就当是自己人 女权不发表耽美议题就当是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