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家暴者承认了“肢体冲突”,有些男的跳出来讲故事:“您猜怎么着,有一个女的展示自己的伤痕说被家暴,结果我看见男的身上也有抓痕。”
别怀疑,他充满了恶意。
首先,家暴的核心是支配和控制,而不是“谁受伤”。
在家暴关系中,施暴者是利用力量、心理操控、经济控制、社交隔离等方式,让受害者陷入恐惧和无力反抗的状态。
施暴者依仗的不是单次的暴力行为,而是对受害者的长期控制——让她无法逃离,让她自我怀疑,让她陷入绝望。
家暴的恐怖之处也不在于某一场冲突,而在于它是一种系统性的折磨,一次次削弱受害者的抵抗能力,最终让她无力反抗、无处可去。
所以,单纯强调“男的也被抓了”,是刻意忽视暴力的本质。
施暴者即使受伤,也不会改变他仍然是那个拥有主导权的一方。
其次,反抗的伤痕并不意味着“双方都有责任”。
如果受害者面临威胁,她在痛苦挣扎、试图保护自己的过程中,会出现反抗性的抓挠、推搡等,但这和家暴的本质完全不同,也并不会改变袭击者的身份。
同样,在长期被暴力威胁的环境下,受害者的反击并不意味着双方都是施暴者,而是她在极端情况下的生存本能。
最后,这种论调实际上是在为施暴者减轻责任。
家暴案件中的施暴者,往往会试图制造“对等冲突”的假象,让外界误以为是夫妻吵架或互相动手。
而那些拿着“他也有抓痕”说事的人,实际上就是在为家暴者提供话术,转移焦点,让舆论从“他为什么施暴”变成“她是不是也动了手”,从而削弱对家暴的关注。
归根结底,家暴不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打架,而是权力的不对等。
同理,那些试图用“女性会用情绪暴力老公”来混淆家暴概念的言论,也是不成立的。
家暴的核心,从来不是谁的情绪更激动、谁发脾气的次数更多,而是谁拥有更大的权力,谁能够对另一方造成实际伤害,并让对方无法逃离。
情绪激烈的表达,哪怕带有攻击性,也和家暴不是一回事。
夫妻争吵、彼此伤害、情绪失控,这些在任何亲密关系中都可能发生,但它们并不构成家暴。
真正的家暴,是一方通过暴力(身体上&心理上)剥夺另一方的自由和安全感,使其无法反抗、无法离开。
更重要的是,很多受害者的“情绪激动”或“态度恶劣”,恰恰是因为她们长期在不平等的关系中被压迫、剥夺权力后的应激反应。
当一个人被长期控制、孤立、羞辱、经济剥削,她的愤怒、崩溃、甚至激烈的反应,是绝望和无力感的体现,而不是“施暴”。
这和家暴的本质——持续的控制和支配——完全不同。
因此,当人们试图用“女性会情绪暴力”“他也被抓了”来对冲家暴问题时,他们的目的只是想让施暴者的恶行看起来没那么严重。
但现实是,家暴的本质并不是“大家都有错”,而是一方处于权力优势,另一方处于被支配的位置。
当我们讨论家暴,重点应该是谁在掌控、谁在压迫,而不是谁在情绪上表达得更激烈,谁的胳膊上也有伤。
把视角从“谁受伤”转向“谁在控制”,才能看清家暴的本质。
这条骂家暴事件中的“中立男”
大家都知道,家暴的受害者要面临取证难、社会舆论压力大、法律保护不足等问题,所以她们站出来需要极大的勇气。
而与此相对的是,是施暴者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和话语权。
而当受害者拿出了证据,施暴者也承认了“肢体冲突”,却依然有人假装中立,做出“让子弹飞”“真相未明”的姿态。
他们是在等待真相吗?
不是,他们在维护男性的“施暴权”。
他们只对受害者要求“证据确凿”,却对施暴者的信口开河轻易买账;
他们嘴上说要等水落石出,但真正的证据放在眼前时,他们却表示“存疑”;
他们以“不表态”作为表态,默认施暴者的权力,默认暴力的合理性。
他们不想让施暴者立即承担后果,而是想让时间冲淡愤怒,让事情逐渐失去关注度。
他们不但在帮施暴者争取喘息的空间,还在引导舆论的方向,让受害者被全社会审视、怀疑、拷问,让她的叙述被逐渐瓦解。
他们逼迫受害者承担额外的举证责任,他们要求受害者必须完美无瑕。他们的目的,是制造寒蝉效应。
他们想让更多的女性看到:即使你曝光了家暴,也会被“中立”的人公开审判。进而让更多的受害者不敢站出来。
这种假装“理性”,是在用时间消耗公众的同情心,模糊加害者的责任。
等到舆论热度下降,家暴男就能毫发无损,而受害者却要背负一生的创伤。
所以,每当听到“让子弹飞一会”,请记住——时间对施暴者有利,对受害者致命。
家暴不需要等待更多证据,因为它的本质就是犯罪。
虚伪的中立,就是犯罪的庇护所。
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甚至可以运用在赌场:
只要先设定好一个“定律”:因为某种神秘的原因和力量,我这个被选中的人一定会赌赢,赢得盆满钵溢,甚至把整个赌场都买下来。
那么怀揣着这种心态去赌,就会无懈可击:
如果我赌赢了,那就是历史的必然性在眷顾我,这证明了我必然会赢的事实;
如果我赌输了,那就是历史的曲折进程。在这个过程中我甚至有可能输得连内裤都保不住,那些都是反动派的残酷剥削和压榨……但没关系!只要我坚持不懈继续赌下去,反动的赌场老板就一定不敌我这个天选之子。
当然,如果我欠下的赌债实在太多,以至于黑道要来摘取我的肾脏,那就只能说反动势力过于强大,稚嫩的新生势力还没有遇到合适的历史机遇,不过反动派的灭亡是一定会发生的,我们只需要等待下一个历史给予的机会即可……
某种意义上来说东亚父母也是一种“恋幼癖”:belike他们非常强调小孩“小时候多么可爱对爸妈百依百顺”“小时候又孝顺听话”“从前你不是这样的、你是越长大越叛逆”,
↑实际上小孩只不过是年幼的时候完全还未发展出自己的独立思维和人格,父母长辈等等这些对象非常容易便可以操控和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掌控一个幼年体人类的生活→而这不代表这个幼年个体就失去了主格,只不过对方的主导权和autonomous思维还未成长完全。
一旦孩子成年、或是青春期开始逐渐有了自主自体意识self-autonomy,这就变成了东亚父母嘴巴里的“叛逆不孝顺不听话”。
本质上来说,东亚父母说难听点、和恋童癖也没区别,一样都是以想要完全占用操控一个幼体为人生满足——虽然他们不涉及性层面的控制,但在心理机制上,他们的满足感确实来源于对幼体的完全控制与支配,而非真正的平等关系。→他们渴望的并不是一个有思想、有自我意志的个体,而是一个“永远听话、永远依赖、永远围绕着自己转”的小孩——这种心理状态本质上是叫做“情感寄生”(emotional parasitism)。
#神经病学人的心理学记录
(注:为了以免更多人认为我使用“东亚”这个词是“政治不正确”的,特此表明一下本人对于反殖民主义反汉本位叙事霸权的真正立场:https://dvd.chat/notes/a5obtk72k8xnq8tt)以后不会再就“纠正”【东亚】这一词进行任何额外讨论。
当支配成为秩序,暴力就成了正义。
统治者只需要忠诚的牛马,所以永远不会给人民真正的公平和认可。
他们害怕一旦人民意识到自身的力量,统治的根基就会动摇。
于是,统治者不断灌输“中国人需要管起来”、“要感恩”、“没有国你什么都不是”,让人们在焦虑和自我怀疑中被牢牢控制。
而绝大多数的中国家庭,就是这个权力机构的缩影。在这里,统治者是家长,被剥削的是孩子。
父母通过持续的批评和否定来维持自己的权威,让孩子始终处于被支配、被剥削的低位。
于是孩子永远在试图满足父母期待,永远在讨好、顺从、自我怀疑,却永远得不到真正的认可。
父母的这种行为,不是爱,而是控制——就像统治者绝不允许臣民独立,父母也无法接受孩子摆脱自己的掌控。
家国同构。
这就是为什么祖国的未成年保护法形同虚设。因为誓死捍卫家长剥削孩子的权利,就是捍卫整个社会的统治根基。
同理,这也是为什么必须捍卫男性对女性的支配权与施暴权。
家庭是整个社会秩序的缩影。祖国的本质不仅是父权制,更是极权化的等级社会。这里的权力必须层层压制,每个掌权者都需要一个比自己更低的人来维持地位——家长之于子女,丈夫之于妻子,官员之于百姓,国家之于人民。
在这种结构中,父亲/丈夫不仅被赋予统治家庭的权力,还被赋予剥削与施暴的正当性。
他们的剥削被视为“家事”,他们的暴力被默认成“合理的管教方式”,并被系统性地包庇、正当化,被整个社会默许和放任。
那么既然家长可以随意虐待孩子,丈夫可以尽情殴打妻子,国家当然可以随意压制人民。
因为在这套体系下,暴力并不是失控的例外,而是维持统治的默认手段。
真正被维护的,从来不是“家庭和谐”,而是权力者的稳定地位。
剥削要层层递进,控制要代代相传。
这是一整套从家庭到国家的驯化机制。他们让你相信,服从是天性,忍耐是美德,反抗才是破坏。让你一出生就习惯被支配,然后心甘情愿地把这套枷锁传递给下一代。
而这套机制之所以一直有效运行,并不是因为它足够强大,而是因为绝大多数人在不自觉地维护它。
它已经深入我们的语言、文化、习惯,成为一种理所当然。
想要跳出这个循环,就要从质疑所有“理所当然”的支配关系开始。
思考是你的武器。
我就不应该再翻开知乎的。
这么说吧,如果你只是注册了一个知乎的账号却没有发过任何言,你的首页就一定会周期性地刷新几个狂热吹捧《三体》的教徒和一大堆不会好好说话只会重复那么几个速食政治词汇的键政国男以及拿着高中政治历史课本装自己很懂社会很懂历史(这也正是我国高中政治历史课本以及整个共产主义捏出来的“学术”最害人的地方)的、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熟练地拿那套嗑水上五千字(如果你不知道这种人在现实中是什么样子,建议去看马前卒的节目)不知道生理年龄多少岁但精神年龄永远锁死在十六岁的国男。
但我觉得知乎的公司确实很厉害,注册了账号没多久就看到了知乎邀请我去写小说,还有稿费。感觉知乎的管理层应该是认真地听取了群众的意见:知乎,分享你刚编的故事。
肯定是某个聪明的领导拍了脑门儿:群众都不在乎知乎上的人说得对不对真不真,那我们何必在乎呢!
当年很多在北京的上班族迫于无奈,以为燕郊真是北京的后花园,以为京津冀一体化是大势所趋,特別是在北京无力置业的北漂们纷纷跑到燕郊安家置业,沒想到几十年过去了,北京和河北壁垒森严,每逢北京有事,从燕郊到北京如同上战场,对于上班族来说苦不堪言。今天收到朋友的信息,描述了燕郊通往北京之路的艰辛。
蔡老师好!我依然还居住在燕郊,每天往返北京,是典型的北京上班族,每天都需要通过严格的进京检查站检查才能前往北京上班。以前检查站的检查并没有这么严格,通过检查站一般也就二十分钟,所以通勤时间还好(毕竟北京房价高企,燕郊尚能安身)。但是自2024国庆前后开始到现在检查站开始升级管控模式几乎每辆车都要查验车上所有人的身份证,即使通勤的城际大巴车也要求所有乘客下车,逐一查验身份证,而且私家车还要检查后备厢。这随之而来的是进京之路严重的拥堵和通勤时间的延长(三公里的进京路需要1个多小时才能通过)。
这个所谓的京津冀一体化已经烂尾了,自2014年习近平提出以来,给普通老百姓没有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好处。口号喊的震天响,实质性的行动几乎没有(唯一有感受的地方是在河北可以用北京医保了),道路不通畅,谈何一体化。检查站是建设的越来越多,不管是骑摩托车、自行车、开车还是行走,统统需要刷身份证。真的是搞不明白,每天通过检查站的99.9%都是通勤族,难道不能优化一下措施,提高一下效率吗,大数据呢,信息化呢?只能用最笨、最蠢、最低级的方式去为难这些上班族,检查站的工作人员慢条斯理不紧不慢的检查,根本 不顾及上千辆车几万人一早上班通勤上班的紧迫度。这种状況能不能呼吁改善一下,谁能把北京这堵高墙推倒呢?
看到新闻报导说,你国人给去世的胖猫点了近百吨外卖。有象友吐槽,你国挨饿的穷人不知有多少,这近百吨外卖为什么没能用来喂饱他们,却变成了需要清运的垃圾。
我忽然觉得,这正是你国人一个极普遍也极危险的心理情绪倾向:对自己和他人的日常化的苦难,越来越麻木不当一回事,但淤积着的情绪,却并未消失,可能会在任何一个看似细小不重要的新闻事件中,喷发出来。
而这种来自千千万万个心怀扭曲怨怼的苦逼人,群体性的、巨大的、剧烈的、失控的喷发,很可能是破坏力极大、非常危险的,尤其是对风暴中心的当事人。如果这当事人是没有应对舆论经验的素人,就更糟糕。谭竹是非常坚强和幸运的极少数幸存者,然而,有更多人可没能幸存下来,比如粉发女孩。
这种“日常耐苦+突然喷发”的群体心理状态,会往哪里走,我可一点都不乐观。我可以确定的是,它肯定不会变成当局想要的“大家艰苦奉献建设社会主义超越美帝”or“大家积极参军收复台湾”,倒是没准会在当局再也压不住了喷涌出来的时候,被当局引导着冲向一切“内部敌人”、“坏公知”、“恨国党”、“资本”,正如当年的义和团。
【山东郯城县多次被曝加工生产劣质卫生巾 #低价卫生巾厂夜里开工躲315打假 】使用污渍散浆、没有消毒净化,生产环境恶劣……近年来,山东省郯城县一些企业多次被曝光加工生产劣质卫生巾。2025年1月上旬,澎湃新闻记者随机网购11款低价卫生巾并送检,仅发现一款夜用加长款卫生巾的吸收层检出可迁移性荧光增白剂。涉事厂家就位于郯城县。3月上旬,澎湃新闻记者赴郯城县暗访,该款卫生巾的授权生产厂家相关负责人徐某梦自曝“做假货起家”,称可以代加工低劣卫生巾,原料存在荧光剂超标等问题。
他还称,只要产品质检报告显示合格,绝大多数人都发现不了。记者从其工厂拿的样品中,有5款产品检出荧光增白剂的存在,荧光明显。
随着3・15临近,当地卫品行业十分紧张。郯城县当地行业内部人士透露,不少卫生巾小工厂没有门头,都是关上门偷偷干,外人很难找到,若非熟人介绍,一般也不接待。一位卫生纸厂的销售人员告诉记者,“3・15”期间常有打假行动,查得比较细,为此很多工厂干脆停产,或者只开夜班。
曾被曝售卖山寨品牌卫生巾的郯城县马头镇批发市场,同样草木皆兵。有卫生用品批发店主听到外地口音,连单包卫生巾都不卖。徐某梦直言不讳地说,每年的“3・15”过后,这个行业像被“一刀切”似的——“也许今天还在卖,‘3・15’过后,这个产品就像没有一样。
记者随机购买6款卫生巾并送检,显示有2款产品的底胶,检出荧光增白剂。其中一款标称为某品牌,拆开发现每片包装都不同,且有黑点、多种不明污渍,为不合格品。
荧光增白剂是一类能发出荧光物质的统称,可通过光学上的补色作用起到“增白”的效果。可迁移性荧光增白剂,指可以通过溶出或碰触而转移到人体皮肤或黏膜的荧光添加物。上海纺织集团检测标准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丁若垚博士向澎湃新闻表示,这些物质如果被人体吸收,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尤其是可迁移性荧光增白剂。
记者注意到,为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卫生用品,2024年10月,郯城县检验检测中心曾深入生产企业一线,对全县部分卫生用品生产企业开展卫生用品抽检活动,对样品中吸水倍率、全长偏差、PH、细菌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等10余个项目进行检验。更多详细内容请查看原文>> 网页链接 https://3g.k.sohu.com/t/n871868076?serialId=45b8d4c243d735e6b8b9cc7a5535bbe4&showType=news
看了李汀第二期节目,说服力什么的就不多说了,坦白说即便她不做这期节目王志安的自辩也没有任何力量,也已经洗不出来了,看的时候更多的感觉是,多人说私德和公德或者说人品和工作能力应该分开看待,然而实际上他两这次的对峙恰恰让王志安的专业能力显得没那么神秘了,祛魅了,如果说要专门做这行他前妻呈现出的能力要远比他强得多,表达和逻辑比他清晰,也更符合普世价值观的表达习惯和人文关怀,王志安的存在除了陪伴刚翻墙的保守老中度过价值观过渡期之外想不出其他价值,王过去节目中经常出现的那些奇怪表达和逻辑跳脱也都说得通了,也难怪王一直想限制李做自己的频道和节目,论公论私这都对他很不利,说回私德和专业能力分开看的问题,也许放在技术性较强的领域没问题,但是在人文社科表达的领域,私德其实还真挺重要的,不说决定性,起码值得思考和警惕,一个工于心计精于计算的家庭施暴者,是否真的能给一个落后且急需改革的专制社会提供更有效作用我很怀疑,王志安在反贼圈子是流量最高的,但他真不是最优秀的,只能说还是老中的数量太多了
看了李汀最新一期“恐怖前妻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zoaop5-TJQ
逻辑清晰地逐条反击,把王志安那些移花接木混淆视听的话拆解还原,更加彻底地暴露出了这些年他是怎么压榨李汀的。虽然这么说好像有点儿不够严肃,但真的可以看出李汀的科研能力其实有多强,显得王志安根本就是一个满嘴跑火车的混混。
虽然正如李汀所说,她作为一个一路读书读到博后又去科研单位做科普的人,社会阅历江湖智慧跟王志安这种老油条调查记者没法比,这是她遭受王志安多年洗脑和利用的原因。但她的睿智和自尊不会让她被王志安彻底操纵走向自我毁灭。事实上即使重度抑郁依然能支撑这么久,也正是靠了她对自身才华和价值的坚信。
在视频的最后她总结得真好:
请一定要记住:
1. 在家暴第一次发生的时候,就一定要离开。
2. 在对方要求你放弃事业时,一定要拒绝。
3. 不能写在协议里的承诺,请不要相信。
4. 当对方用你的弱点来拿捏你的时候,一定要明白他不是个善良的人。
谢谢李汀。希望我们都能记住这几点,尤其是还年轻的女性,请一定要记住。我们当然应该投入真心地爱,但也要首先清醒地活着,爱自己、珍惜自己,绝不让任何人以爱和崇高理想的名义消耗自己。
男性不发表性别议题就当是自己人 女权不发表耽美议题就当是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