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媒打压破窗小伙不是一定的吗,独裁政权的核心诉求就是维稳,这疫情期间大家还没看明白吗,怎么大惊小怪的,共产党的核心逻辑就是谁都可以死,死点人没什么,广泛的事情不可怕,因为难以形成具体指向性,但具备煽动性的个体行为不能有,哪怕是为了自救也不行,疫情期间把大家锁死在家里也要维持大清零,你敢自救他反而要治你,意思是你去死你也不能当出头鸟,破窗这个是一样的,属于是肢体行动+情绪动员了,在追求整齐划一的集体主义叙事中这可是大忌,出了事最好是你们大家一起去死,成为新闻中的一组数字,而产生个体英雄化叙事就麻烦了,中国社会只允许存在一种英雄主义叙事那就是按照官方剧本演出的红色英雄,民间不可以,今天为了自救砸了窗户得到了正向肯定,明天党的政策和民众的利益产生冲突冒出几个愣头青反抗怎么办?这话听上去荒谬,但专制制度就是这个逻辑,肯定了你民众自救,后面安全隐患要不要问责,背后的制度运转要不要讨论,兜兜转转这个矛头就指向当权者了,所以第一时间就把苗头按下去
很多人拿泰坦尼克号沉没比喻自身所在的处境,其实更多时候是世越号沉没。
在沉没之前,船長和部分高級船員率先棄船逃離。
叫大家待在原地不要随意走动的船长,弃船前他可是在广播里喊了10+次呢。
失事地点是近海,甚至周围围满了救援人员。
在船刚开始侧翻的时候,不听老师话,直接跳下去的就活了…
反倒是听话那批,看着地面慢慢地变成不可逾越的墙壁,只能等死。
河南地铁进水全员不动等待所谓的想象中的上级救援和K1373 次列车停运三小时,乘客砸车窗通风被民警批评教育后放行本质都是一回事。
泰坦尼克号沉没自救是真的艰难,光是失温这个就太多人扛不过去。但更多悲剧其实就是像世越号那样,但凡有像动物一样坚决活下去的本能,不相信他人的拯救自己的意志超过自己求生的意志,就可以迅速行动起来。
郑州地铁一群人不自救,最后到底死了多少人都不知道。
而在封闭空间空调停止运行的40°左右的车厢里待上3小时,还没有任何人敢有其他动作。敢砸破车窗的小伙还被警察带走批评教育理论。
人人都是识大局聪明人服从命令,等于人人都死路一条。
毕竟真有火灾发生,也是让领导先走。
中国网的文章好好收藏保存仔细品读。
记住,哪天再想着服从命令等待上级安排救援时候,就看看此文。
人都说了
【破窗不是“自救壮举”,“情绪脱轨”更不能没有底线】
2025-07-05 19:44
来源:中国网
http://www.china.com.cn/opinion2020/2025-07/05/content_117963816.shtml
7月2日晚,K1373次列车脱线停运约3小时。由于车内闷热,有一名年轻乘客砸窗通风,当安全锤挥向密闭车窗,碎玻璃飞溅的瞬间,某些网络声音竟将其吹捧为“自救壮举”。然而,剥开情绪外衣,这非但不是值得欢呼的“义举”,更是对公共安全底线的一次粗暴踩踏。所谓“值得肯定”,实为对法律秩序与集体安危的短视、漠视。这种舆论倾向看似充满所谓“人文关怀”,实则模糊了法治底线,消解了公共秩序的价值根基。
所谓“紧急通风”的砸窗必要性,实为伪命题。高铁车厢非密不透风的铁罐。空调系统失效后,工程师设计的通风机制仍在运作,确保基础空气流通。更有列车员在侧,专业沟通与应急处置本应是首选。砸窗者却越过所有既定流程,任由鲁莽支配行动——这不是清醒的自救,而是典型的“情绪脱轨”。当个体焦虑凌驾于公共规程之上,实质是以全车秩序为代价换取小范围“虚假安全感”。《铁路安全管理条例》明令禁止损毁列车设备;《刑法》第114条更将危害公共安全行为置于重典之下。高铁车窗非普通玻璃,破碎飞溅的碎片瞬间化身伤人利器,而破坏车体结构更直接动摇运行安全根基。当列车被迫紧急停靠,后续班次大面积延误——这一锤砸开的,是千万旅客的行程与铁路大动脉的秩序。所谓“自救”,实为代价高昂的“自戕”与“他戕”。
美化肯定破窗行为,其害甚于行为本身。破窗行为的示范效应远比玻璃碎片更危险。当“法不责众”的错觉在舆论场蔓延,当个体冲动被冠以“弱者抗争”的外衣,公共空间的物理秩序与精神秩序都将遭受双重侵蚀。这种论调无异于鼓励“以暴制障”,将公共安全推入“野蛮自救”的丛林法则。若人人遇急皆可破窗,铁路安全网将千疮百孔。社会非情绪竞技场,秩序是文明存续的基石。在密闭车厢里守护规则,恰如守护黑暗中的微光——它看似微弱,却为所有人指明生路。真正的“自救之道”,在于对专业应急的信任与协同。列车员手持应急预案,车厢配备多重联络系统,统一指挥下的疏散远比各自为政高效安全。提升应急响应速度、完善信息透明机制,方为治本之策。而作为乘客,以冷静信任取代恐慌盲动,以秩序协作取代野蛮破窗,才是对生命最深的敬畏。
谨防“弱者叙事”陷阱,在共情中坚守秩序底线。理解旅客在闷热环境中的焦虑,是讨论的起点,但绝不能成为美化破窗行为的理由。文明社会的进步,恰恰体现在越是危急时刻,越能在共情中坚守理性。此次事件中,部分乘客自发协助维持秩序的举动,比破窗行为更值得肯定——它证明了秩序内生的力量与公民理性的可贵。真正的“英雄主义”,不是挥锤打破规则,而是在困境中主动成为秩序的守护者。铁路部门对当事人的“批评教育”,既体现了在极端情境下的人性关怀,更重申了“安全红线不可逾越”的法治原则。我们需要构建的,是一个既能回应个体诉求、又不破坏公共规则的应急文明:公民懂得在困境中信任专业、有序协作,社会完善更敏捷的响应机制,让“破窗冲动”在制度保障与理性共识中失去土壤。
当安全锤再次被举起,请记住:砸向规则的那一击,永远不会带来真正的安全。唯有让秩序的微光穿透情绪的迷雾,公共安全的灯塔才能永续长明——那才是值得我们全力守护的生命之光。(朱哲)
【责任编辑:吴亮】
补充一下,2021年郑州暴雨地铁淹水,选择破窗逃生的乘客都活了下来。听从车厢广播安排,留在原地等待救援的14个人,全都淹死了。
当然官方说是遇难十四人是不信的,毕竟光网络流出来的视频,车厢人密密麻麻,一节车厢内人数都不止十四人了。
某种意义上,河南地铁的遇难者比世越号更加令人深刻。世越号是没有人能在线发出各种视频,但前者是有网络视频信号同步发出接收但依然无法拯救自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6flQW_oJqg
推荐给在座的各位耽美狼,特别是爱吃政治屎的类型,众所周知,一个不上不下的普通革命分子心中最隐秘的幻想(最好当然是被富婆包养,其次)就是拥有自己专属的秘密警察,因为只有秘密警察会真的读你的所有作品,甚至是读你评论的作品,甚至会去了解你喜欢的作者,他会把你嘴里放的每个屁铭记在心中,会参与你生命中每个最重要的时刻,他会24小时陪伴你、但绝不打扰你,像天使一样守护你的生命安全,并在你声称想自杀时马上就来暗杀你,
@sabishizhiren 认同。关于“奴性”民国那一帮人已经厘清得差不多了,然而对统治者的无耻与无良人类历史上所有的学者加起来的反思和批判力度都是不够的。作为读书人,全身触觉涌上笔锋只应该时刻提防公权力也就是权力掌握者的风吹草动,对他们的行为做任何过分的解读都不为过,而不是应该把眼界只注视到劳苦大众。司马迁看长城是血泪,草民牛马看长城是奇迹。徐贲说政治应该成为每一个人的副业,利维坦太可怕了,也同时是“奴性之所以奴如此久”的原因。
@normanzxy
“过剩营养都补给了癌细胞”非常精准的评价!与此相类似的还有“转移支付”。真正能给到贫困地区普通人也就罢了,它补养的都是县城婆罗门,反而恶化了当地正常的市场环境。
火车破窗事件,民间多认为这应该被定性为见义勇为,官方则定性为举措不当,为什么有这种态度上的分歧?
对比其他案例,为什么对于官方来说,拯救落水儿童是见义勇为,但是火车破窗不是?
1. 行为是否构成对秩序、职权的挑战。
在火车上一切后果都是当权者的责任,见义勇为者对情况的紧急处置,特别是对规则的违反,恰恰挑战了当权者的秩序,这是当权者所不能容忍的。所以在火车这个被权力完全笼罩的场域,只要规定够细密完善,理论上没有见义勇为的空间,一切遵照规定执行即可。相反的,对于落水儿童的情况,因为其处于没有明确当权者负责管辖的水域,这就是权力的空白盲区。因为不负责,所以恰恰需要普通人来作为补充和兜底。
不过落水儿童的案例有紧急性,第2点会解释,这里更适合的例子是新冠疫情的的几位“吹哨人”。向外界公布公共卫生信息是政府的职权范围,医生和普通人不能擅自对外公布。所以他们最初受到的结果就是组织的“训诫”,只不过后来政策风向变了,政府的态度从否认、掩盖,转向承认、高调应对(彰显政府力量),所以这几位被训诫的医生也转身一变成了“吹哨人”。
即便做正确的事,不被权力允许,对官方来说也是不当。
这种权力运作的逻辑,其荒谬性在于,它实际上剥夺了普通人觉得自己处于生命危险而自救的可能,剥夺了人的自救权。
2. 事件是否紧急到无法被权力所精准介入。
对于火车破窗的案例,从人感到不适,到晕倒,到危及生命,到死亡,这个过程较为漫长,对于权力(特别是冷漠的权力)来说有更多的扯淡空间,有更多的反应时间,可以从更精准的时间点切入来进行营救,而且就算救援失败了也可以用“官方及时施展营救(只不过当事人运气不好没救成)”来规避责任。相反,如果是遇到歹徒、恐怖分子,这一过程就被大大压缩,使得权力没有扯淡空间,没法更精准切入,此刻就需要普通人介入,来防止造成更大的灾祸,让官方陷入极大被动。所以,见义勇为的解释权在这种紧急情况下被下放。也即在双方都同意的紧急情况下,才有所谓的见义勇为。
而这种由于情况紧急而无法被权力所精准掐点介入的场景,恰恰也是第1点的一部分,是作为其所允许的例外。按官方规矩行事是(官方的)原则,紧急情况下的紧急处置是例外。所以,不是你觉得该见义勇为了,而是官方觉得该有人见义勇为了。
而且更糟糕的是,官方常常远离事件的发生地,对于情况的紧急程度判断是严重滞后和失真的,这就大大迟滞、拖延了施救的时机。当官方也觉得紧急时,情况可能恶劣到失去了施救和处置的机会。就更别提之后官方通过垄断媒体、限制言论、通过对处置程序的强调等等来规避和干预问责了。官方可以借严格地执行程序免除责任,但人们却是这种严格的代价实际承受者。
所以从理论上说,“见义勇为”,对官方而言只发生于紧急情况。它不是一种价值倡导,而只是一种例外。它只意味着替官方分忧兜底,而不能是对官方解释权的争夺,也就不意味着对“义”的鼓励。甚至由于其对“义”和“为”在解释权的垄断和严格限制,而在事实上反对普通人行“义”,从而实际上只是鼓励普通人“维护权力的秩序”。
对官方的“见义勇为”其意涵的真正理解是,替官方分锅。官方对见义勇为嘉奖的并不是义,而是它避免了官方的信用风险。
“火车破窗”这个案例的特殊性在于,它揭示了民众和官方对于“见义勇为”概念理解的分歧。恰恰是通过这个案例,暴露了官方的真实态度。
火车作为一个独立的小空间,是整个外部世界权力秩序的缩影。乘客砸破的不是火车窗,而是逾越当权者所划定秩序的边界。
委培录取过程存在实质性的不公平,但也仅此而已了。我中学六年同学里有一拨人是部队科研院所子弟出身,这批人在高考前一学期,父母在某个级别以上的,全部转学到北京参加高考;高考没发挥好没进入理想学校的,在研究生阶段全部通过委培进入清华;毕业后全部返回本系统,或进入同类工种的国家部委,提拔很快,现在通用的很多行业标准,他们都参与制订。我和他们聚会时都直接说:你们才有资格说《我的祖国》,人是国家的人,国是人家的国。
而更为那什么的是,这批人其实综合素质是很出众的,高考移民了的几个人里,我认为至少一半即使在原籍也能考上北大清华;而至少在22岁本科毕业之前,他们的性格为人,比我在大学里的大多男性同学都要健全和磊落,交往起来于人有益而愉快,至少前25%没有问题。如果真的人国合一都是这样的人,中国可能还不是现在这副鸟样。而我们高中里走其他后门进入top大学的同学,就猥琐多了。我觉得应该是因为这批人的父母毕竟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并且特权没有过早暴露、包括向子女也没有暴露的原因。我们也是到了高三看到人座位空了,才大惊失色说还能这样?
@normanzxy 对于实际的低收入人群来说,首先大基建对他们没什么直接好处,就算有间接好处这个好处也很弱。真正低收入者关切的与公共服务相关的基建,恰恰是稀缺的。
其次对于生活来说,最重要的几个指标1.购买力 2.福利制度保障 3.就业难度和保障(也即防止生活继续跌落,摆脱低收入的可能性大小)。甚至都不需要提低收入人群的就业选择范围、工作条件等等这些极度不利的指标。而恰恰在这几个最重要指标上,老中都是地狱模式。图中这位CEO鬼扯什么交通买票、物价稳定、房租呢。
国内这些才俊,一天到晚的替普通人感到幸福。
喜欢毛泽东的可以看看这个
不似邪教,胜似邪教
文化大革命时期,荒草圩农场,要搞“早请示、晚汇报”
“早请示,晚汇报”为:
早上起来后,面对墙上的毛主席像,右手握住红宝书《毛主席语录》放在胸前,高呼:“敬祝伟大的领袖、伟大的导师、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毛主席万寿无疆,万寿无疆!祝毛主席的亲密战友林副统帅身体健康,永远健康!”随着祷告声把小红书频频举过头顶,事毕再集体背诵一段毛主席语录。此为“早请示”
并在晚上睡前再重复该行为,并对毛泽东像总结反思一天的错误,此为“晚汇报”
同时每顿饭前也要重复类似的操作
如果错过了“早请示”、“晚汇报”,或者某次饭前“祈祷”仪式,一定要单独再找时间补上,否则,不准吃饭、上床。
😀😀😀😀
@normanzxy
是的。同样的伦理困境还有,精神病人的强制收治和监护。因为一旦被宣布为“精神病人”,就意味着民事能力乃至于人身权,都可以被合法限制,这是非常危险的权力(所以从专制政府到糟糕的家庭,都经常用这一手来侵犯人权)。有些巨大的权力or力量,可能真是人类or当下的人类,所不能使用的。
男性不发表性别议题就当是自己人 女权不发表耽美议题就当是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