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时老师的态度真的很能决定一个小孩在班里的“社会地位”……小学时的第一个班主任,安排班干部和课代表都只看成绩不看其他方面的能力,让我做其中一项工作是早上领读的学习委员,结果我在人前根本说不出话,领读时字面意义上一直一言不发地站在讲台上,一开始整个班都是安静的,后来开始有人小声说话,再后来彻底乱套了,而我自始至终一直静止着,什么都说不出来做不出来。现在看来会觉得这是大社死事件不是吗?我可能会被嘲笑乃至霸凌不是吗?但是事后什么负面事件都没有发生,因为我是老师选的学习委员、我是老师喜欢的孩子。老师的这种行为甚至让成绩好和权力划上了等号,事后换了其他人领读,领读的人可以偷偷记下不好好读书的人向老师汇报,可以用书去轻轻打不好好读书的同学,当时没有人觉得这有问题。如果我想,我或许甚至可以仪仗成绩在班里横行霸道。(我现在回想我小学时的社交关系也觉得,我其实没有多会处理朋友关系,只是我和朋友间的成绩差别让我在关系中天然地处于强势方。)相反,班里成绩不好但也没有做错什么、没有违反纪律、只是安静地坐在最后一排的同学,被老师上着课带头嘲笑、辱骂,于是也被同学嘲笑、排挤。
@normanzxy 中共‘’大屎锁蛆‘’的话术中,有几层罗网——
核心层:爱元首
第二层:爱党
第三层:爱国(即统一阵线,近年又声称必须结合爱党)
第四层:爱大一统
第五层:爱中华文明
显然,党国要求也要深浅之分,以因人而异——总有一款屎坑等着您!
君子慎之!
看到一个平时还挺正常的博主快被挤兑疯了,因为他反复强调中国人无论如何也不该附和美国对TikTok的打压,而粉丝各种冷嘲热讽完全不买账。就觉得吧,这种无条件的家国情怀就像是老中人的魂器。只要魂器还在,就算是肉身被现实轰成渣,也能借这一点元气原地满血复活。只此一念无明,就算是著了名的反贼公知,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掌心。其实你稍微想想就会知道,对于一个不对民意负责的政府而言,国际制裁/国际社会的压力,几乎是唯一能对其行为产生实质影响的力量。你要是敢游行示威不怕坐牢另当别论,否则就没资格对这唯一的矫正力量指手划脚。换个更功利的角度说,即使制裁会导致民众利益的损失(通常来说这都是极其间接的,至少跟本国政府欺负人的程度不能比),这也比你自己发声反抗现行政策的代价小得多不是?看到还有能制住你大爹的力量,而且居然不需要你自己出头冒风险,你就偷着乐去吧。
跟某些“精英”人士交流以后的感想,可能是寓言故事吧
一只松鼠和一只小鸟站在海岸边的礁石上。
松鼠:是我的错觉吗?我感觉海水好像涨高了一点。
小鸟:没有吧。你想太多了。
松鼠:水好像真的涨高了,刚刚那里有块石头的,现在都看不见了。
小鸟:只是一时浪大而已,不要这么一惊一乍的。
松鼠:万一真的涨潮了怎么办?我们又不会游泳。
小鸟:不会的,要对海有信心,你看我和我父母,面对这种情况从来都不慌。他们见识不比我们高了去了?
松鼠:好吧。
小鸟:你看,现在是不是更凉爽了一点?
松鼠:那是因为水开始漫到这块石头上来了!
小鸟:只是浪而已,淡定,淡定。
松鼠:啊啊啊已经漫到我尾巴根了!不行了我不管你的意见了!我要跑了!
松鼠转身向岸上奔去,却被一个大浪卷进海里。沉入海底之前,它看见小鸟轻巧地扑着翅膀飞到了天上。
多年以后,小鸟跟别人讲述这段遭遇:……当时很多人像松鼠一样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是作为鸟儿,我们更有远见,因此早早就做好了准备。能力和选择决定了我们不同的命运。
“战略定力”这个词本身是对的,但是在简中,它是以一种扭曲的形式被使用的,那就是只谈面对逆境时的定力,不谈面对顺境时的定力。基本上与“韧性”是一个意思,也就是“爹出错的时候你们得忍着”。但是真正来讲,这个概念最重要的意义,其实恰恰是对当权者的提醒,是“面对暂时的顺境不要张狂”的意思——因为逆境甚至绝境时你除了勉强维持还能干嘛?这时候谈“定力”也没啥意义,所以更重要的是面对顺境的态度,而这才是最考验人的。最典型的反例,就是2021年喊出来的“东升西降”。那时候中国在出口数据上的一枝独秀,只不过是疫情期间一个非常特殊的状态,无论是从国内还是国际形势来看都无法持续,全世界也没有任何一个经济学家(甚至包括中国自己的御用文人)觉得这预示着什么重大转变。可就是得了这么一点子阳光,爹就灿烂得不得了,就乐得鼻挺泡都出来了。要说眼皮子浅沉不住气,自古以来也没见过这么沉不住气的。
男性不发表性别议题就当是自己人 女权不发表耽美议题就当是自己人